



近年,東盟在中國經濟、貿易和投資中的重要性持續上升。有分析顯示,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談判的推進,這一趨勢將會延續較長時期。回顧2014年中國與東盟的經貿關系可以看到,雙方在貿易、投資和多項經濟活動方面均在提速。
隨著2014年APEC會議、東亞峰會、東盟峰會、東盟10+1、10+3會議、RCEP峰會的召開,貿易與自貿區建設問題再次成為中國與東盟共同發展合作中的重要議題。2015年,東盟將實現政治、經濟、文化三項共同體,其中經濟共同體的主要目標即在今年底,將東盟打造成為單一市場。自2010年以來,東盟區域內大約99%的商品都采取了“零關稅”政策,內部經濟發展迅速,中國-東盟貿易額顯著提升,相互投資速度加快。為此,安邦咨詢對2013至2014年中國-東盟、東盟內部貿易及投資情況做出以下總結。
貿易方面
據東盟貿易數據庫統計,2014年前三季度中國與東盟國家貿易額約為3466億美元,同比增長7.5%,是同期中國外貿整體增速3.3%的兩倍多,中國對東盟貿易已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十分之一以上。在東盟進口產品中,占比例較大的為電氣機械、生產資料等工業相關產品,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國貿易結構的平衡。
東盟是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場與第二大進口來源地,前三季度中國對東盟出口額約1926.3億美元,同比增長9.3%;自東盟進口額約1539.7億美元,同比增長5.3%。
據東盟與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2014年10月發布的《2013-2014年東盟投資報告》數據,2013年東盟內部貿易在東盟整體中約占24.2%,是東盟總GDP的25%左右。東盟+3的貿易額相當于東盟內部貿易額的兩倍,東盟+6與東亞峰會國家貿易額則占到了東盟整體的60%,貿易增速十分顯著。在2015年,東盟繼續與中國、韓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印度、日本進行自貿區談判,預計多邊貿易額還將進一步提升。
從東盟角度來看,東盟與中國、俄羅斯、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以及東盟內部的貿易額所占比重有所增加,而對歐、美、日則相對減少。根據《2014年東盟共同體數據報告》,東盟與中國之間的貿易逆差始自1994年,而與韓國和俄羅斯之間的逆差也在2013年有所上升。然而,東盟與其他貿易伙伴國,如澳大利亞、新西蘭、歐盟、美國、印度、日本、巴基斯坦、加拿大則是貿易順差。
投資方面
2014年前三季度,中國內地對香港地區、東盟、歐盟、澳大利亞、美國、俄羅斯、日本等七個主要經濟體的投資總額為559.2億美元,其中對東盟投資35.6億美元,同比增長3.2%。據中國商務部統計,中國對東盟累計投資331億美元,東盟對中國累計投資則已達900億美元。
2013年全年,在東盟國家內部,外商直接投資中有49.6%流入新加坡,15.1%流入印度尼西亞,而流入柬埔寨、老撾、緬甸(CLM)三國的僅有總量的3.4%。在流入東盟的投資中,來自歐盟的投資占比約為22%,日本為19%,東盟內部為17%,中國和香港地區分別占比7%與3.5%。2013年,外商對東盟整體投資有53.2%流入了服務行業,其次為制造業,占比33.3%。除美國自2010年開始減少在東盟投資外,其他各國對東盟的投資都呈逐年上升趨勢。
自貿區合作
2014年,東盟繼續與中國、韓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印度、日本進行自貿區談判,香港地區-東盟自貿區于當年7月啟動談判,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也于同年9月開始首輪談判。在“一帶一路”的框架下,中國與東盟確定了2015年各領域的合作項目清單,將2015年確立為“中國-東盟海洋合作年”,啟動30億人民幣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與30億美元的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并承諾提供100億美元的優惠性貸款。2015年底是東盟共同體建設的最后期限,同時也是RCEP結束談判達成協議的時期。東盟國家是中國多項區域伙伴關系協定中的主要成員國,而對于東盟來說,中國也是最活躍的對話伙伴之一。中國為區域一體化創造了新的動力,無論是絲路基金、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還是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中國與東盟成員國都將從互聯互通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