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娜 宋博媛
英國斯特林大學學者米奇,在1999年英國BBC推出電視宣傳片時就曾說過:“電視宣傳片就和傳統的廣告一樣,一只腳踏在營銷界,一只腳站在美學當中。”[1]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電視宣傳片的特征,電視宣傳片其實是一種特殊的廣告,不過它將音樂、美術這些生活中的美學元素,通過畫面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利用流動的畫面來展示要營銷的產品。縱觀國內外一些優秀的電視形象宣傳片,在制作中所運用的美學元素,很多都和我國古代美學思想相吻合。
電視宣傳片的主要作用,就是向觀眾推銷電視節目,這雖然是一種廣告行為,但這種廣告和電視中商品廣告有不同之處。商品廣告通過畫面的渲染,再配上震撼的廣告詞強制性地讓觀眾記住該產品。再好的廣告都容易使人產生夸大其詞的感覺,時間一長都會厭倦。
電視形象宣傳片的廣告作用,雖然也是讓人記住要宣傳的內容,但它是用藝術感染力給觀眾施加影響,讓節目更好地為觀眾接受。它和電視節目的關系,猶如文本和副文本的關系,所謂文本和副文本,原來是指紙質書本的正文和封面、封底、標題、序言、注解和字體的關系。在電視節目這里,節目內容就是書的正文,宣傳片就是書的封面、封底等副文本。讀者在選購圖書時,也會被書的副文本先吸引,然后才有閱讀的沖動,通過瀏覽副文本了解文本,最后決定購買的。電視宣傳片就是借用了副文本這一特征,來吸引觀眾對電視節目的注意力的。

《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在美國播放
電視宣傳片作為電視副文本這樣一個重要形態,和紙質副文本一樣具有文字、色彩、構圖、影像這些基本要素,它比紙質副文本還多了音樂、音響等特殊的文化符號。紙質副文本雖然包含的文化符號多,但在一本書中所占的篇幅較少,電視副文本也一樣,在時間上有限制,一般只有幾十秒或幾分鐘的時間。
由于電視宣傳片時間短,所以在制作電視宣傳片時就要注意時間性和高度凝練性,這正好和中國傳統美學中的簡約、空靈相吻合。下面就關于音樂、畫面的美學在電視宣傳片中的運用,來談談我國古代美學對電視宣傳片的影響。
中和是中國美學的最高境界,具體表現就是和諧,這種和諧講究的是虛實、大小、濃淡、動靜的搭配,就像道學中所說的“陰陽合一”,將兩種相反的、對立的理念和諧搭配,就如中國畫中的著墨濃淡一樣,用淡來突出濃的強烈,以虛來襯托實。
電視宣傳片中要使畫面生動,也要在色彩上利用濃淡來互相襯托,利用活動的人來體現建筑物的“靜”,這樣畫面就顯得和諧給人以美感。
倫敦申奧片中,制作者就充分利用了這個特點,畫面上一個充滿活力的女孩奔跑在倫敦街頭,觀眾跟著她的腳步一路看去,就欣賞到倫敦的著名景點,隨著她奔跑的韻律,路人也受到感染,開始奔跑,在奔跑的人群中出現了倫敦市長、文體明星,這里所要表現的主題是倫敦對運動的熱愛。從藝術角度來分析,就用到了中國美學中的“和”這個概念,女孩的“動”和景點的“靜”形成對比,她的青春與城市的古老也產生對比,繼而達到和諧。
電視宣傳片中和廣告一樣,由畫面、音響這幾種因素組成。音響的運用可以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也和電視廣告中的音樂一樣,有時一段優美音樂的運用,給消費者留下難忘的印象,因而記住了該產品。但是,并非運用了音樂就一定會有好效果,有些音樂運用不當,反而適得其反,使人生厭。
我國古代思想家老子,曾提出的“大音希聲”這個音樂美學概念,具有返璞歸真、追求自然的審美特色。這句話的本意指的是宇宙中有一種聲音非常大,大得很多人聽不到。后來,這種審美觀又被引申為:最高境界的音樂不是人力可以完成的,有時候無聲是一種最美的音樂。
白居易在他的名作《琵琶行》中,通過對琵琶聲音的描摹,得出最美的境界還是“此時無聲勝有聲”,這也是對“大音希聲”最好的詮釋。
在電視宣傳片中,面對常規的音樂運用,有時候反其道而行,巧妙地將靜默運用到宣傳片中,也會收到以外的效果。
電視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伙伴,人們對于電視時間段的播出內容都熟視無睹,也習慣了各種聲音對耳朵的沖擊。對于放松狀態下的觀眾,面對著電視播出的各種信息,他們并沒有集中精力去思考這些信息。但某些突發的外圍線索卻能引起他們的注意,例如突然中斷的電視訊號,或者電視音響出了問題,這種打破常規的聲音現象,反而被一些主流電視機構捕捉并運用到電視宣傳片中。英國的BBC電視臺在播出的5秒片花中,改變了過去那種快節奏高調靚麗的音樂形式,以默片形式播出宣傳片。使觀眾在不斷變化的音效效果中突然靜下來,一下將他們的注意力吸引過去,集中精力去看畫面,這樣畫面上的每一個細節都被深深印在腦海里。這就是“大音希聲”和“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帶來的藝術感染力。
中國古代美學中,簡約也是一種運用較多的美學概念。從老子的“少則得,多則惑”的觀念開始,“疏簡素淡”這個美學概念不僅被道家所用,戰國時代的墨家也崇尚“去飾致用”“尚質尚用”。這種帶有哲學思想的美學觀點,對后來的中國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無論是中國畫,還是古詩詞,以及后來的戲曲,莫不是以簡約為美。特別是中國畫,無論山水、人物,還是花鳥,在畫面布局上講究“疏簡”,色彩上追求“素淡”,技法上要“生拙”,表達要“含蓄”。中國畫不是要求對事物做逼真的記錄,也不是做逼真的描繪,而是用留白的方式給人想象的空間,達到一種特殊的意境。
同樣在詩詞上也要簡練,將要表達的思想凝集在五言詩,或者七言詩中,就是“詞”這種“長短句”的藝術形式,也受曲牌的限制,將要表達的意境限制在有限的范圍里,給人以簡約之感。
韓國的國家形象宣傳片,以外國游客的角度來展示韓國豐富的旅游資源,利用旅游環境、民俗、文化這些畫面的不斷轉換,配以輕柔的音樂,使得畫面優美,節奏明快而又視角獨特。特別是結尾,兩個外國小孩抱著父親的大腿,不愿離開韓國。利用小孩的視角來突出韓國的友善。這種簡約的表現手法,勝過千言萬語的宣傳。
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于2011年1月17日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播放,分為《人物篇》和《角度篇》。這是為胡錦濤主席訪美而拍攝的,也是我國首次在發達國家公共場合投放國家形象宣傳片。
中國國家形象電視宣傳片,在定位上不同于德國的提升國民凝集力,也不同于日韓等國家的旅游推薦型,而是采用全景綜述性。在《人物篇》中,通過展示各領域杰出人物的方式,將我國文藝、商界、體育、科學、模特和航天業的著名人物逐一展示,這些具有較高辨識度的公眾人物,詮釋了中國傳統的“智慧、魅力、勇敢、吃苦”精神,由于它關注個體,和西方的價值取向和價值判斷相吻合,容易引起西方觀眾的共鳴。《角度篇》則真實地展現了,當代中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反映了中國的現狀。
在定位方面,國家形象宣傳片很成功,在創作手法上,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以紀實為主,尤其是《角度篇》,在拍攝上采用的是抓拍和偷拍法,有的還保留了同期聲。但在藝術效果上,和同時期的韓國國家形象宣傳片相比,就顯得遜色。
在定位方面,中國電視形象宣傳是對的,但藝術上還有待提高。這次的國家形象宣傳片失誤,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在《人物篇》中,展現的成功人士比較多,包括中國各階層,但這種展現方式卻缺乏美感。這些人物都是以群像的方式出現,并且站立的姿態都一樣,這里沒有一句臺詞,也沒有字幕,就這樣將一群人物推到觀眾面前。從美學角度看,沒有中國美學中的“和”的意境,少了虛實、動靜這樣的對比產生的和諧,缺少靈動之美。50秒時間,不知道這些人出現想表達什么。
在《角度篇》中,倒是有聲有色,但這種有聲有色的效果,卻給人以凌亂的感覺,畫面上一會兒天上,一會兒地上,人物也時多時少;聲音多而雜,卻沒有中國傳統的音樂出現。整個畫面和韓國的國家形象宣傳片、倫敦申奧片相比,少了一個貫穿主線的人物,有缺乏主題之感。畫面在美學上也違背了中國美學中的簡約之美,既沒有“和”的意境,也沒有留白這樣的中國特色。
作為國家形象宣傳片,無論是《人物篇》還是《角度篇》,對于中國文化特色都沒有進行挖掘利用。目前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運用,很多人以為中國紅、熊貓就是中國元素了。其實我國的武術、書法、烹飪、民樂都可以成為中國元素加以利用,可惜這些在宣傳片都沒有出現。
還有就是宣傳片只展現了中國成功的一面,對于思想道德以及價值觀都沒提及。宣傳片只強調了“宣傳”的功能,忽視了對象國的價值取向。美國大眾想了解中國那些方面的內容,制作方并沒有去探討,這樣的做法有時候沒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使人產生誤解。
綜上所述,作為一部國家公關的形象宣傳片,在制作中除了要考慮到美學運用之外,還要了解對象國的文化背景,他們的宗教、價值取向,只有這樣,宣傳片才能在國家公關中發揮作用。
[1]潘永紅.電視宣傳片的創作[J].新聞論壇,2014(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