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明 編輯/劉麗娟
新常態下的新姿態
文/白明 編輯/劉麗娟

盡管2014年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穩外貿”的政策,但對外貿易的發展并不順利,因而需要更多關注外部環境帶來的不確定性。
國際市場呈現溫吞特征,內在壓力將成為常態。我國外貿必須培育競爭新優勢,以適度穩定增長的新姿態適應經濟新常態。
我國經濟正在進入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要素驅動與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新常態。作為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我國外貿以低勞動力成本為標志的傳統競爭優勢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參與低端國際分工的傳統姿態已經很難再維持下去。因此,我國對外貿易必須轉變發展方式,以新姿態適應我國經濟的新常態。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第一貿易大國,我國經濟的新常態與外部環境的新變化有著密切的關聯。對此,我國的對外貿易更需要多幾分敏感性。根據海關統計,2014年我國的貨物進出口貿易額26.43萬億元人民幣,僅比上年增長2.3%,遠低于規模經濟的增長。其中,出口額14.39萬億元人民幣,增長4.9%;進口12.04萬億元人民幣,下降0.6%。不難看出,盡管2014年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穩外貿”的政策,但對外貿易的發展并不順利,因而需要更多關注外部環境帶來的不確定性。
根據2014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現階段的世界經濟仍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2015年的世界經濟增速即使可能會略有回升,總體復蘇疲弱態勢也難有明顯改觀。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加大,各種非美貨幣面臨的貶值壓力加大,國際大宗商品特別是石油的價格疲軟,地緣政治等非經濟因素對世界經濟帶來的不確定性影響加大,在這樣變幻無常的外部經濟環境下,我國的對外貿易更有必要在發展過程中調整“姿態”。這樣做不僅能夠趨利避害,而且有助于成就更大的作為。
國際金融危機以及歐債危機的爆發,打破了長期以來世界貿易增長高于世界經濟增長的“常態”,國際市場上相應出現了某些新特點、新趨勢,并最終有可能常態化。按照世界貿易組織統計,2012年和2013年的世界貨物貿易增長率分別為1.4%和2.1%,均低于同期世界經濟增長率。在過去的相當長時間內,世界貿易增長速度低于世界經濟增長的情況也是有的,但最多維持一年,而這次卻至少延續了兩年時間。如果2014年世界貿易的增長連續第三年低于世界經濟的增長,那么,低速增長也可以被認為是最近一段時間世界貿易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常態。對于我國的出口企業而言,國際市場價格總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認為是為出口的國際市場環境“定調”。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2011年全球進口價格指數曾經一度上漲14.5%,但在2012年和2013年,卻分別下跌0.9%和1.5%;2014年第一季度,雖然環比回升0.9%,但第二季度馬上又回落1%。因此,用“溫吞”來形容我國出口企業今后在國際市場面臨的常態比較貼切。
除了抓住國際市場機遇的難度加大,中國外貿遇到挑戰的頻率也在增加。與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幾乎同步,美國也實施了包括再工業化、五年出口倍增計劃以及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等一系列“組合拳”在內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計劃,并已經呈現出“緩過來”的勢頭。然而,美國經濟好轉所外溢出的挑戰與外溢出的機會顯然不對稱。對我國而言,美國外溢的挑戰要比機遇更明顯。美國商務部數據表明,2014年8月,美國貿易逆差401億美元,為2014年以來最低值。事實上,與國際金融危機期間美國經濟嚴重拖累世界經濟不同,現階段美國經濟雖然有起色,甚至在2014年第三季度同比增長5%,但對世界經濟,尤其是對我國經濟的牽引強度不及以往。根據海關統計,2014年我國對美國這個“大戶”出口增長6.4%,增長幅度不及對歐盟和東盟出口的增長幅度。因此,在美國外貿數據逐漸“好看”的同時,美國經濟外溢出的機遇并不多,而挑戰卻越來越明顯。隨著美聯儲逐步退出量化寬松,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貨幣政策的自主運用空間越來越窄。同時,隨著美元升值,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也出現大幅度下跌,一些原材料出口國的日子更加難過。
美國主導著國際貿易規則與秩序,貿易保護主義與再工業化的疊加不利于其商業機會的外溢。隨著TPP和TTIP談判進程的加快,盡管未來世界貿易組織依然主導著全球貿易體系,但由于多哈回合談判推進困難,多邊合作體系更多受到區域合作的挑戰。而這種挑戰也會演變為一種國際市場的新常態。自從爆發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國不再堅守貿易自由化理念,在其他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也重新抬頭。這種對貿易保護主義的再度“鐘愛”,也可能成為未來國際市場上的常態特征。在這種壓力下,我國在國際市場上遇到的貿易壁壘不僅會越來越多,而且形式也會更加多種多樣,我國的對外貿易在國際市場上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也會越來越多。
綜上,上述世界經濟貿易形勢發生的一系列變化,正在使我國外貿面對的國際環境發生從舊常態向新常態的轉變。從這個意義上講,強調我國經濟新常態意義重大,這也是對外部經濟環境新常態的順應。
除了抓住國際市場機遇的難度加大,中國外貿遇到挑戰的頻率也在增加。發達國家對貿易保護主義的再度“鐘愛”,也將成為國際市場的常態特征。
對我國的進口貿易來說,把脈國際市場新常態也同樣重要。就大宗商品而言,隨著對外依存度的提高,國際市場價格水平變化對大宗商品進口成本影響越來越大。現階段,前期支撐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牛市的需求、供給和貨幣基礎都發生了動搖。
首先,從需求基礎上看,前期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暴漲在很大程度上帶有對我國經濟長期高速成長過度預期的成分,而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前期的過度預期已然缺乏支撐,會對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起到“潑冷水”的作用。其次,從供給基礎上看,美國的頁巖氣革命增強了國際市場對于石油天然氣資源的供給預期,而持續擴大產能也使澳大利亞、巴西等礦產資源出口國在短時間內難以消化。再次,隨著美聯儲逐漸退出量化寬松,再加上年初美國對于投資銀行參與大宗商品炒作所做的嚴格限制,參與對大宗商品價格炒作的國際投機資本也顯現出日益增強的風險厭惡傾向。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世界初級產品價格指數表明,2014年12月,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總水平比上年同期下跌29.2%,全年平均下跌幅度也達6.3%。與2014年6月份的年內高點相比,2014年最后一個交易日紐約商品交易所上市的原油期貨價格低于53美元,下跌幅度超過50%。不難看出,對于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來說,整體水平的“下臺階”也可以被理解為是一種新常態。面對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低迷的新常態,我國企業也需要進行姿態的調整:一方面要不失時機地擴大對境外能源資源的利用規模;另一方面,也要更加重視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跌出來的風險”。
相比外部環境而言,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更要順應內在環境變化的常態化趨勢。勞動力成本、原材料價格、土地回報、人民幣匯率以及體制機制尚未理順,也對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帶來內在壓迫。總的來看,像勞動力成本、原材料價格、土地回報水平上升在未來會越來越明顯;人民幣匯率雖短期有一定貶值壓力,但中長期上升的基礎尚未動搖;而要理順好體制機制,更不可能一蹴而就。由于傳統競爭優勢的弱化將會成為常態,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不能總在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吃老本”,繼續依靠過度價格競爭的“老一套”,而是要著力打造對外貿易發展的競爭新優勢。
從經濟全球化角度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國際產業結構經歷了再一次的重新調整,許多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漸從日本、“亞洲四小龍”向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轉移,使我國的世界工廠地位成為國際產業分工的一種常態。時過境遷,隨著越南、孟加拉國等發展中國家對我國的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展開再一次的替代,現階段我國的世界工廠地位也遇到了新的挑戰。未來,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也需要調整,因而會再一次面臨如何應對國際市場新常態的問題。當前最令人擔心的是,越南、印尼、馬來西亞、墨西哥、土耳其等少數新興市場國家正以局部領域的技術進步與整體勞動力資源優勢的結合,直接從“亞洲四小龍”乃至發達國家進行產業承接,使我國在未來國際分工中有被“嗆行”的危險。
迄今為止,我國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上的第一貿易大國,但還算不上是貿易強國。事實上,擴大對外開放與提高對外開放質量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兩者雖側重點不盡相同,但卻是密不可分的關系。目前來看,提高對外開放質量是擴大對外開放的當務之急,而擴大對外開放又是提高對外開放質量的現實條件。至少,未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新姿態必須要將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置于擴大對外開放規模之上。
十八大報告給提高對外開放質量指明了方向:“堅持出口和進口并重,強化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協調,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出口競爭優勢,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發展服務貿易,推動對外貿易平衡發展。”當然,這些內容都不是現在才提出來的,但從實際排序來看,未來的姿態與往日乃至今日的姿態一定要有所不同。只有站在這樣的立足點上,對外貿易的轉型升級才有出路。
要培育新優勢,依靠拼價格的傳統辦法顯然是行不通的。將來要更多地提高產品質量、提高技術含量、實施品牌戰略、搭建服務網絡等。特別應當指出的是,相對于傳統貿易方式而言,我國在跨境電子商務方面起步與發達國家差距不大,而且發展很快。要滿足培育外貿新優勢的要求,我國可充分利用電子商務向國際市場滲透。此外,要擴大“走出去”的范圍,我國不僅要做到商品輸出,還要通過資本輸出,為商品輸出打好前戰,做到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兩個輪子一起轉。在引進外資方面,也不能再靠拼規模了,需要更多引進高水平的外資,才能為我國的對外貿易在國際市場上贏得更高的起點。
要以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新姿態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的確要優先強調對外開放質量的提升,但也不能夠就此忽略對外貿易規模的相對穩定。事實上,發展速度的快慢本身也體現著我國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的行進姿態。由于在不同路段上遇到的“路況”與“擁堵程度”不盡相同,最好不要將外貿目標定得過于死板,要順勢而為,該快則快,該慢則慢。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國的對外貿易要爭取能夠與整個經濟增長速度大體同步。就2015年而言,“穩外貿”的壓力也不小,但上海自貿區推廣復制加快、“一帶一路”建設加快、自由貿易區戰略實施不斷強化,都會增強對新的一年外貿發展的信心,外貿適度穩定增長將會成為新常態。
作者單位: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