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松 ,于東明
(1.中共沈陽市委黨校,沈陽 110036;2.沈陽市民營經濟研究所,沈陽 110036)
沈陽市民營經濟誕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在外國資本和官僚資本的夾縫中緩慢成長起來的。“九一八”事變后,在日偽高壓經濟政策下,沈陽市民營經濟幾近消亡。1948年沈陽解放后,民營經濟獲得了短暫的恢復。1953年,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沈陽市開始對民營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至20世紀70年代,沈陽市民營經濟統計歸零[1]。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提出恢復和發展個體工商業的事宜,沈陽市民營經濟得以恢復。1980年8月,年僅20歲的閻曉瑩從沈河區工商局領到了沈陽市第一張個體經營營業執照[2],拉開了沈陽市民營經濟二度發展的序幕:1979年全市僅有個體工商戶1 664戶;到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召開時,沈陽已有私營企業24戶,個體工商戶82 285戶,從業人員16.2萬人(見表1)。
從沈陽市民營經濟的行業分布來看,商業、餐飲、服務業約占70%,工業占13%,運輸業占14%,其他占3%。1986年,沈陽市民營經濟實現營業收入16.6億元,僅占沈陽市GDP的13.2%,在促進經濟增長中的作用相對有限。但同時,民營經濟在拉動就業方面效果顯著:共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5.2萬、城鄉待業青年1.2萬、離退休職工1.9萬、社會閑散人員1.5萬。民營經濟的發展使沈陽市城鄉會技術、懂經營的人員有了用武之地,使閑置的資金、設備重新得到了利用,對發展商品生產、活躍城鄉經濟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3]。

表1 沈陽市民營經濟發展概況(1979—1987年)
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中央、省、市各級政府制訂了較為寬松的政策,并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1987年,中共中央明確將私營經濟確定為社會主義經濟結構的一種補充形式,并采取“允許存在,加強管理,興利除弊,逐步引導民營經濟發展”的方針。
1997年,黨的“十五大”的召開,為沈陽市民營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沈陽市委、市政府召開了改革開放以來全市第一次規模空前的民營經濟工作會議,為民營經濟的發展確立了新的目標;市人大相繼頒布了《沈陽市私營企業條例》和《沈陽市個體工商條例》,為民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證。到1997年底,沈陽市民營經濟主體達到22.5萬戶,從業人員58.1萬人,同1986年相比,分別增長3.2倍和5.6倍;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340.78億元,占全市GDP的40%,比1986年增長20.5倍;全市涌現出產值、營業額超百萬元的企業27家、超億元的企業15家,注冊資本超3 000萬元的民營企業集團52家,有15家企業躋身全國民營企業500強行列。
1998年2月21日,為加快民營經濟發展,沈陽市民營經濟發展領導小組成立暨第一次全體會議在沈陽迎賓館召開。為了加強民營經濟發展領導小組的工作力度,3月20日,沈陽市民營經濟發展工作委員會成立,作為沈陽市民營經濟發展領導小組常設辦事機構。3月30日,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的決定》,從八個方面制定了扶持民營經濟的明確規定;并正式確立“發展民營經濟、農村經濟、外資經濟,力爭三年基本搞好國有企業”的發展戰略。“壯三活一”戰略的提出,是沈陽市經濟工作指導思想上的一次重要變革,沈陽市民營經濟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見表2)。

表2 沈陽市民營經濟主要指標(1997—2005年)
沈陽市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一方面得益于國有企業改造的順利完成:1994年,沈陽市正式進入現代企業制度建設階段,開始分批次推進企業公司制和股份多元化改造;1997年,沈陽提出國企改造“三年脫困”目標;1999年,沈陽開始探索民營、外資以“托管”方式參與國企改造;2002年,沈陽提出“東北振興,沈陽先行”的口號,借助財政、稅收優惠政策,通過整合中小企業資產,盤活了閑置資產100多億元,用以打造行業龍頭。截至2004年末,沈陽市先后對近300家中小企業進行了股份制轉制或產權轉讓[4]。從2002年開始,沈陽市參照德國魯爾工業區整體搬遷經驗,啟動了城區老工業企業搬遷計劃,開始對傳統工業布局進行大規模區域性重組再造。“十五”期間,沈陽市共搬遷企業600余家,其中鐵西區企業320家,形成以張士開發區為核心的現代裝備制造業新城,原有老城區則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構建宜居城市,實現了資源的重組與再利用。另一方面,沈陽市政府圍繞民營經濟發展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通過財政引導、吸納企業資金建立起市、區兩級的擔保體系,同時鼓勵和推動企業互助擔保和商業擔保公司的發展,切實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截至2005年底,全市共建立三個市級擔保機構,資金規模近5 000萬元;8個區級擔保中心,資金規模4 100萬元。
二是建立民營經濟投訴中心,設立了民營企業專項投訴電話和重點協調檔案。1998年以來,僅原市民營委協調辦公室就幫助民營企業協調處理各種難題近百件,受理民營企業投訴案件2 000余起,結案率達98%。
三是搭建中小企業信息服務平臺、組建網絡化服務體系,為民營企業提供融資、信用、財稅、質量認證、招商引資、政府采購、供需項目、人才需求和入網企業查詢等方面的信息及咨詢服務。到2005年,全市中小企業信息服務平臺入網用戶達4 200多戶,每日網頁點擊率數千次,為企業解決智業投資100多個,向企業推薦產品項目500余個,幫助企業免費建網站100多個。
四是成立沈陽市民營企業家協會和沈陽市民營企業家國際交流協會,通過召開“招商項目說明會”“企業文化研討會”“企業家座談會”“體制創新高級論壇”等活動,為民營企業搭建了信息和交流的平臺,進一步幫助企業實施品牌戰略。
五是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民營經濟發展氛圍。包括在報刊、電臺、電視臺等新聞媒體上開辟了“超常發展的民營經濟”“民營與希望”“充滿生機的民營經濟”《民營經濟的腳步》等宣傳民營經濟的專欄、專題節目或系列報道,努力營造民營經濟發展的輿論氛圍。
2005年以后,隨著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不斷深入,沈陽民營經濟增速加快,并逐步縮短與全國發展的差距。盡管2008年以來,國際國內環境復雜多變,但沈陽市民營經濟并未遭受較大沖擊。一方面沈陽地處我國東北內陸、經濟外向度較低,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較弱;另一方面,2009年國家加大了在工業和基礎建設上的投資力度,為沈陽市的重工業和裝備制造業帶來利好,相應配套民企發展依然較為平穩(見下頁表3)。

表3 沈陽市民營經濟主要指標(2006—2012年)
2013年,沈陽市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3 982.6億元,較2003年增長4倍;占GDP的比重由2003年的51.9%提高到58.8%。十年間,民營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32.5%,高于全市增速5.1個百分點;占全市投資比重由2003年的48.8%上升到2013年的64.1%。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2003年的317戶發展到2013年的3 256戶;2013年,規模以上民營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9 975.8億元、主營業務收入9 814億元、實現利潤544.9億元,分別為2003年的97.2倍、104.1倍和164.4倍[5]。
然而與發達地區相比,沈陽市民營經濟在各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尚有一些亟待解決的瓶頸問題:首先,地方政府的服務意識不強、角色定位模糊。與南方城市不同,沈陽市國有經濟長期居于主導體位,這造成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更習慣于“掌控”而非“放手”。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官本位”思想導致沈陽市民營經濟的政策環境不夠優化,相關扶持政策與配套措施還不能完全落實到位,“中梗阻”和“玻璃門”不但讓企業無法受惠,無形當中也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第二,沈陽市民營經濟的產業結構與行業分布不合理。作為國家在“一五”期間規劃的重工業和裝備制造業基地,沈陽市經濟結構中第二產業比重一直居高不下。從歷史上看,依附于大型工業企業,為其提供配套服務,就是沈陽市民營企業的生存法則。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沈陽市產業結構中制造業比重偏高而服務業比重偏低,甚至逐漸形成了一種“重工輕商”的地域文化傳統,導致區域商品經濟和市場意識的缺乏。
第三,區域市場環境不發達的一個集中體現就是各類中介服務機構的缺乏,社會服務體系不健全。中介服務體系發展滯后,使民企很難在政策咨詢、信貸擔保、信息咨詢、法律服務、財會核算、創業輔導、技術對接、人才培訓等方面獲得幫助。
第四,沈陽市民營企業規模普遍較小,缺少龍頭企業。2014年全國工商聯公布的民營企業500強名單中,遼寧省只有10家企業上榜,而沈陽企業無一上榜;沈陽市民營企業多位于傳統低端制造業,同質化競爭激烈,缺少知名品牌;企業創新能力普遍不足,缺乏核心技術、面臨轉型升級壓力;在生產經營方面,沈陽市民營企業普遍面臨“三荒兩高”問題。
2013年以后,東北經濟出現新一輪的增速放緩:依靠投資驅動的增長方式難以為繼;產業結構以重工業和裝備制造業為主,服務業比重偏低;產能過剩與利潤下滑現象突出,部分行業出現生產經營困難,一些深層次的體制機制矛盾凸顯[6]。2014年8月,國務院適時出臺《關于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著力破解體制機制不暢、市場化程度不高、創新體系不完善等問題。《意見》以“簡政放權”為突破口,意在激發市場活力,進一步拓寬民營經濟投資領域,開展民企現代企業制度示范,扶持和壯大一批民營企業集團,鼓勵民營資本參與國企改造和城市基礎設施(PPP)模式等[7]。因此,突破上述“瓶頸”問題,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體地位,依靠民營資本、優化產業結構,將決定未來沈陽經濟能否實現提質增效、再度振興的關鍵。
[1]李雪松,于東明.沈陽市民營經濟發展的歷史考察[J].蘭臺世界,2015,(11).
[2]“我是改革開放的最大受益者”——記沈陽市首個私營者閻曉瑩[EB/OL].新華網遼寧頻道,2008-10-28.
[3] 何建章,朱慶芳.沈陽私營經濟考察[J].改革,1988,(1):148-152.
[4]曹洋.沈陽國企改革三十年的成就與啟示[J].沈陽干部學刊,2009,(1):60-62.
[5]沈陽市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調研組.沈陽市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發展狀況調研報告[R].2015-03.
[6]卜凡.東三省人口紅利變遷樣本:每年凈流出200萬人[N].21世紀經濟報道,2014-12-13.
[7]國務院.國務院關于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國發[2014]28號)[Z].201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