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寧夏電力公司寧東供電公司 李 霞 徐亞軍 黃 河
對企業人才資源能力建設探析
國網寧夏電力公司寧東供電公司 李霞 徐亞軍 黃河
摘要:人才資源能力建設是中央在人才工作決定中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它體現了中央對人才資源開發和人才培養的一種新理解和新突破,其著眼點在于人才總量的增長和人才素質的提高,強調把人才資源能力建設作為創新人才工作機制進而促進人才成長的根本途徑。
關鍵詞:人才 能力 資源 建設
經濟實力體現在企業競爭力上,企業競爭力又體現在人才實力上,就在這樣一個充滿競爭和機遇的新世紀里,企業該如何認識和對待企業人才資源的能力建設呢?
國內許多企業在人才的需求和使用方面表現出近視和急功近利,缺乏對人才培養的長期戰略,因而總是不同程度地出現人才缺乏或人才流失的現象。一些企業往往因為一時急需來招聘人才,卻很少對所招人才進行工作期間的培訓和知識更新,更談不上針對人才的個性需求和期望來發展人才。很多短視的企業認為“我既然花錢請你來,你就得全身心地為我創造利潤”,此時的人才也只有傾其所有,全憑過去的經驗和知識為企業“放熱發光”。當然企業也給予了其較多的報酬,這就是企業唯一的付出。企業放棄了對人才培養的長遠計劃,做的是“一次性生意”。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樣的企業是把人才當作了“賺錢的機器”。其實人才更應該是一種特殊的商品,是一種有別于一般物質資源的特殊資源。對于普通商品,人們尚且懂得購回后保養的重要性,何況對于有著無限潛能的人才呢。
分析這些企業的“用人之策”,癥結在于觀念和認識上,他們認為企業自己培養人才是項十分艱巨的任務,投資多,見效慢,而這還在其次,更大的“心病”是人才的流失。所以大多數企業挖別人的人才而不愿挖自己的潛力,不去培養自己的人才隊伍。長此以往,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何在?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又從何談起?那么如何克服這種不合時宜的觀念,在企業人才資源的能力建設中,真正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日顯突出的位置?那就是樹立適應新形勢新任務要求的科學人才觀,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著眼未來,以人為本,制定和實施切實可行的企業人才發展戰略。
制定和實施企業人才發展戰略,關鍵是要突破舊的人才觀念,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標準,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歷、不唯身份。這是一種“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人才標準觀,它實現了由注重人才的外在名分到注重其深層本質的思維方式的變化。也就意味著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識或技能,能進行創造性的勞動,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作出積極的貢獻,你就是人才,而且人人都能成為人才。這是在時代和社會實踐發展變化的情況下,與時俱進地提出的一種新的人才標準觀,它將為有用之才拓寬新的發展空間,為每一個勤于學習、勇于實踐的人提供發揮聰明才智的舞臺。
有了新的人才標準觀,企業也就邁出了人才資源開發的關鍵一步,也才能在發現人、選好人和用好人的工作中真正做到知人善用。
識才就是要用新的人才觀去發現人才,用才就是在全面細致了解人才的個性發展的基礎上為其選擇合適的工作崗位,用其長處。新的人才觀實質上也透露了這樣一個信息,即人無完人,用人所長。在人才發現和使用上,先人也早有精辟論述。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提到選人用人:“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每個人的特點不同、特色有別、特長各異,關鍵在于任人之長,不強其短;任人之工,不強其拙。“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
所以在識才用才的工作中需關注以下幾點:(1)發掘每個人的潛能。在企業,合適的崗位和機遇是個人潛能得以發揮的重要條件,人才的崗位鍛煉實際上也是一個不斷解放、開發、釋放個人潛能的過程。為此,企業要創造一個好的環境,來充分開發富有潛能的人才。(2)善待高素質的具有能力的人才。企業自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經濟實體起就經受著生存、發展、競爭、創業等各種挑戰,這就迫切需要一批敢闖敢干、敢為天下先的具有高素質和能力的人,這樣的人可能成為企業管理創新、科技創新的開路先鋒。(3)善待特殊的人。這里特殊的人主要指有特點、有特長的“偏才”和“怪才”,對某些條件暫時遜色而身懷絕技的才俊,要給他們一個發揮和施展的舞臺,這既有利于這些個體的發育成熟,同時企業和社會也能獲得豐厚的回報。
除了要善于發現人才并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外,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對保證企業人才總量的增長特別是人才素質和能力的提高起著關鍵作用。企業要根據自身實際和發展需要制定并不斷完善企業人才培養機制,注重人才培養的效率、方法、內容、途徑和規律等,樹立大教育大培訓的觀念。通過多層次、多形式、多類別、多渠道,以最廣的覆蓋面來培養企業人才,其中包括各種崗前培訓和教育、職業技術教育、遠程教育、繼續教育、特種教育以及在職的系統培訓、崗位輪換、主管和資深同事的定期輔導等來培養他們創新的能力、實踐的能力以及再學習的能力等。
在企業人才的培養過程中,要把握和運用好人才培養的“動態”規律和“全面發展”規律。所謂人才培養的“動態”規律,就是要通過企業崗位的不斷輪換來培養人才,使人才能在各種不同崗位上得到較為全面的鍛煉,從而可以較系統地了解本行業知識,逐步適應企業做事的規矩及方式并熟悉行業的發展思路。而“全面發展”規律指企業首先要對員工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了解,再根據員工的個人發展需求以及對企業的期望,個性化地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在這方面許多有眼光的企業做得都很好,其中,索尼(中國)有限公司的做法很值得借鑒。
在記載索尼發展歷程的《源流》一書中有這樣一句名言:“開拓者索尼把最大限度地發掘人才、信任人才、鼓勵人才不斷奮進視為自己的第一生命,讓每一個人都盡其所能、百煉成鋼、奮勇開拓。”也正是它以這種培養人才的出發點,成就著一代又一代索尼人的夢想。例如,他們每年都要將剛被錄取的優秀畢業生送往日本總部進行工作學習,讓他們在那里了解學習到業界頂尖的技術知識,并真正接觸和吸收索尼文化的精髓,掌握更多、更先進的技能,在這批員工中可能有的留在那里發展,更多的將帶著新的項目回到中國。在索尼,許多具有發展潛力的員工都換過不同的崗位,他們一般不會一直呆在一個部門、小組內作一個“專才”。所以,很多索尼人都是四海為家的全才,這是與索尼“動態”地、“全面發展”地培養人才分不開的。
人才的去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自身對人才工作的機制和人才成長的綜合環境。從市場的觀點看,人才會選擇最能發揮潛力、個人回報最高的企業,以體現其自身價值,如果企業不能為員工創造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手下的人才便會流失。所以企業人才資源的開發和能力建設實際上是如何讓優秀員工留下來,如何發揮人才優勢,如何促進人才成長的系統工作。而要在這方面做好、做出特色,首先必須擺正企業和員工的關系,這是企業營造良好人才成長氛圍的前提。企業和員工應是捆綁在一起的有機整體,同呼吸共命運,就像“人”字,一撇一捺,相互依靠,互相支撐,只有兩者同時發展,“人”才能保持它的對稱性,才能立起來,企業的發展史也是員工成長成才的過程。只有在這種良好的人企關系基礎上,企業的各項人才機制才能得以很好地建立、健全和貫徹。
具體到我國企業,結合企業實際,需要從細節、具體的方面靈活地、人性化地來做好人才管理工作。例如企業為了營造可持續發展的大環境和良好的內部綜合環境,需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內部提升體系、績效考核制度、培訓發展制度,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培育和創建學習型組織,建立良好的溝通環境,倡導“工作與生活相平衡”的氛圍等。在基層、在生產一線,更突出培育人才的首創精神,突出崗位創新和自學成才。這就需要形成鼓勵青年人才到基層、到生產一線崗位鍛煉和奉獻的企業氛圍,同時更需要有使他們盡快成長、早出成績、多出成績的企業保障機制,支持青年人在一線崗位上干事業,干成事業、干好事業,保障他們在最艱苦、最需要人才而普通人不愿去的環境下工作時,仍然能享受到同在優越環境下工作一樣的待遇。注重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勵,使他們能在基層、在一線崗位上專心搞創新、安心搞發明、一心搞課題或項目,真正形成關心人、愛護人、理解人、信賴人的環境,使他們充滿實現自身價值的滿足感、貢獻社會的成就感和得到社會尊重的榮譽感。
參考文獻
[1] 人本原理在科學管理中的應用[J].吉林畜牧獸醫,2004 (06).
[2] 袁斌.動態競爭的戰略主題及核心能力的提升路徑[J].中國管理科學,2004(02).
[3] 吳從環.試論當前十種錯誤的人才觀[J].理論探討,2003(01).
中圖分類號:F27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07(c)-0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