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 沈 迪
我國食品出口國際競爭力實證研究及對策分析
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 沈迪
摘要:我國作為傳統的食品生產、貿易大國,但食品出口競爭力的比較優勢在不斷缺失,食品要素資源不斷減少,食品質量、附加值難以應對國際市場需求,國家食品安全標準不能與國際完全接軌。本文通過對我國食品出口競爭力各項指標的統計分析,得出我國食品出口國際競爭力弱化,并進行原因分析,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食品 食品出口 國際競爭力
據世界衛生組織官方網站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世界總人口約為72億,中國的人口數占世界總人口數的19.36%。聯合國統計司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的土地總面積位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土地面積和人均耕地面積卻僅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30%左右。中國用僅有的占世界6.5%左右的耕地和園地養育了占世界20%的人口,決定了其在食品生產和食品貿易中的大國地位。自2001年12月11日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正式成員后,日益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和貿易自由化的浪潮中,與所有進出口貿易一樣,食品貿易同樣參與了激烈的國際競爭,在遇到機遇的同時,中國的食品出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正視自身問題,做出正確的發展規劃,是大部分食品企業不斷思考且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國食品出口國際市場占有增長緩慢。自2001年12月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給進出口貿易既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隨著農產品、食品出口的部分歧視性規定的逐漸取消,我國產品在出口上獲得貿易機會逐趨均等。據《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2013》統計數據顯示,1990年我國食品出口總額78.68億美元,到2012年,我國食品出口總額達563.18億美元,年均增長8.93%。1990年世界食品出口總額為3155.59億美元,2012年世界食品出口總額為13752.55億美元,年均增幅僅為6.61%。1990年我國食品出口占世界食品出口比重為2.49%,到2012年我國食品出口比重占世界食品出口比重為4.10%,我國食品市場占有緩慢增長,雖然貿易機會均等,但伴隨發達國家和一些國際組織出臺的市場準入條件,使得貿易壁壘在價格和數量上雙重限制我國食品出口,再加之自身條件薄弱、食品產業鏈發展跟不上國際更新速度。例如我國在2010年頒布的《乳品安全國家標準》中規定,生乳的菌落總數小于等于2*106CFU/ML,而美國2004年出臺的新乳制品測試標準則要求生乳菌落總數小于等于105CFL/ML,英、法要求菌落總數在5*104CFL/ML以下。
國際競爭力,是指一個國家在世界經濟的大環境下,與各國的競爭力相比較,其創造增加值和國民財富持續增長的能力。本文通過對相關文獻資料的研究,選用以下幾個指標來測算我國食品出口的國際競爭力,包括國際市場占有率、貿易競爭力指數、現實性比較優勢指數以及產業內貿易指數。
3.1 我國食品出口國際市場占有率曲折上升
國際市場占有率,即PRIM指數,主要用來測算我國食品出口額在國際市場上所占有的份額。根據2000年至2013年的數據分析,我國食品出口額呈現逐年上升狀態,年均增長速度為12.34%,這與我國入世前后的政策調整也有一定關系。2000年至2013年,我國食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波折上升,其中2002年為一個高峰值,2008年為一個低谷值,2002年出現峰值,國際市場占有率達到3.12%,但由于2003年世界范圍遭受非典型性肺炎影響,國際食品進出口遭遇不可International Trade國際商貿抗力影響。2008年美國引發全球次貸危機,阻礙國際商品的正常交易。從2000年至2013年,我國食品出口占全部商品出口的比重逐年下降,由4.93%下降到2.52%,同期世界食品出口占世界商品出口的比重曲折上升,而且占比為我國占比的三倍左右。我國食品出口產品以原材料、初加工產品、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加之食品工業本身基礎薄弱,使得傳統比較優勢逐漸弱化。
3.2 我國食品出口貿易競爭力指數降幅顯著
貿易競爭力指數,是對國際競爭力分析時常用的測量指標之一,表示一國進出口貿易差額占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指標從-1到1競爭力逐漸增強,到1時,表明該產業只出口不進口。我國食品出口貿易競爭力指數從2000年的0.4415下降到2013年的0.1440,十四年的平均數為0.3712,表明我國食品的出口貿易整體競爭力較弱,這也與這些年人民幣升值、食品出口產品本身競爭力不足有關,特別隨著入世步伐的跟進,許多保護性大門逐漸敞開,商品尤其是食品出口的競爭力遭受世界其他大國挑戰,競爭力不斷弱化。
3.3 我國食品出口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緩慢下降
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是衡量一國產品或者產業在國際市場競爭力最具說服力的指標,可以定量描述一個國家內各個產業相對出口的表現。該指標的值小于1,說明國際競爭力弱,大于1說明該國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比較優勢。我國食品出口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從2000年至2013年呈現逐年下降趨勢,從2000年的0.7248下降到2013年的0.3105,平均數字在0.4400,但從2008年開始,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一直徘徊在0.3附近,且呈現下降趨勢,說明我國食品出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由比較優勢轉化為比較劣勢,國際競爭力較弱。
4.1 傳統要素平均優勢不足,專業要素基礎薄弱
在生產要素中,較好的要素是獲得國際貿易比較優勢的基礎。在食品出口貿易中,勞動力要素、資金要素和土地要素作為國際貿易的一般要素,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現今世界市場上,一般要素缺失的國家可以憑借專業要素的能力來獲取國際貿易的比較優勢,通過剪刀差來獲取比較優勢。我國的勞動力人數龐大,但整體勞動力報酬國際比較較低,且勞動力后勁增長不足,新頒發的生育政策由于時間效應暫時達不到改善水平。在資金要素上,雖然我國利用外資的規模日趨顯著,來源也不斷廣泛,外資企業對食品出口的貢獻不斷加大,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依舊存在差距,尤其食品工業發展融資困難,資金需求集中度高、利潤微薄。土地要素上,雖然我國的國土面積世界排位第四,但是人均耕地僅有巴西的1/3,阿根廷的1/6。由于受我國人口因素干擾,一般要素的比較優勢發揮受阻,影響我國食品出口國際競爭力的提高。
4.2 食品企業以小微型為主,難以滿足國際需求
我國食品企業以小型企業為主,其中小微型企業和小作坊占到所有企業的比例達到90%左右,而企業自身規模大小把握著生產和經營的經濟效應。我國食品企業中,大部分企業由作坊式家庭企業發展而成,生產方式、經營管理、儲運流通、質量控制和安全檢測都落后于發達國家,使得企業在應對風險、人才和技術把握上能力不足,在食品安全問題上容易遭受影響,缺乏品牌意識、缺乏企業創新意識、缺乏企業文化培育發展,難以滿足國際市場的需求。例如飲料制造業中,美國十大飲料公司產量占全國飲料總產量的96.90%,而我國相應的大型飲料公司年產總量占全國的39.50%;美國的豬肉加工4強企業達到全國加工量的一半以上,荷蘭的三大豬肉企業加工能力占全國加工能力的74%,而我國的豬肉4強加工企業加工能力僅占全國的8%左右。
4.3 貿易壁壘提高準入門檻,安全標準與國際脫節
我國食品在出口過程中時有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和綠色貿易壁壘等限制案件,隨著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許多國家尤其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出臺限制別國食品進口政策,保護本國相關企業發展。由于產品本身品質問題、農獸殘不合格、相關添加劑不合規定、包裝標簽不合格、企業員工福利未達標等一系列嚴苛的標準使得我國有相當一部分產品被扣留或者退回,僅2012年,我國遭美國FDA通報的出口不合格食品就有1100余批。例如2012年12月31日,日本對中國出口的包括冷凍小松菜、冷凍海參、活甲魚等在內的十八類食品進行扣留,扣留原因多是不符合成分規格或不符合使用標準;2012年初,美國FDA對中國出口的蘑菇罐頭和香菇罐頭進行扣留,原因是生產商沒有按照要求提供有關生產步驟信息,錯貼標簽,標簽未能包含所需的營養信息。我國食品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沒有完全接軌,而且差距還比較大,一些技術和指標都相對落后。不僅標準本身低于國際水平,而且實施性較差。
5.1 不斷創新,增強產品附加值
隨著國際市場的競爭不斷加劇,很多發達國家甚至發展中國家都把食品安全質量作為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關鍵。食品出口企業加強對產品質量的規范化管理,嚴格制定質量標準,推廣食品安全操作規程。政府和行業協會推動、支持企業不斷提高產品的附加值,進行深加工,提高研發投入,并注重產品的加工儲運技術。
5.2 以需求為導向,完善市場機制
需求作為食品出口的顯著影響因素,國內外需求對食品行業發展不容忽視。國外需求有直接的作用,而國內需求的間接影響也較為直觀。國內市場機制在不斷完善的前提下,進一步激發生產經營者對產品的質量要求,尤其近幾年人工費用的不斷提高,降低生產成本的出路只有提高產品附加值,適應需求導向。食品出口企業應該在國際食品安全標準的指引下,完善國內食品標準體系法制建設,與國際市場有效接軌。
5.3 促進產業集群建設,建立快速反應機制
產業集群建設,便于要素資源的統一配備,高效的產業鏈有助于產品包括原材料、生產、包裝、倉儲、裝卸、運輸、出口通關、國外市場開拓等各項成本支出的降低,實現利潤有效增長。
5.4 提升品牌培養,拓寬國際知名度
政府和行業協會要深化企業品牌意識,尤其鼓勵本土企業與知名品牌企業加強合作,優化產權結構,政府和行業協會也要培植企業進行品牌的策劃和推廣,尤其參加國際一些展會、國際性行業協會會議,提升知名度,樹立良好的企業國際形象。
5.5 把握機遇,防患未然
食品出口企業在出口過程中會遇到壁壘、匯兌、不可抗力等風險的影響,對于升值壓力,企業、行業、政府也難以控制,企業要敢于接受風險挑戰,通過創新、產品差異化、提高附加值來應對各種風險帶來的負面影響。
我國食品出口國際市場競爭力優勢缺失,食品的安全質量對內對外都任重道遠,企業、社會、政府需要互相監督支持,重正食品大國昔日風范。
參考文獻
[1] 周星,范燕平.我國食品出口競爭力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8(3).
[2] 高松.消除貿易壁壘,促進我國食品出口[J].財經分析,2009(2).
[3] 黃蓉,吳丹妮,李曉鐘.食品安全對中國食品出口貿易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江蘇商論,2013(5).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07(c)-1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