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竹霞
村級組織運轉服務經費保障情況思考
●馬竹霞
山東省莒縣堅持把保障村級組織運轉,解決村級組織“有錢辦事”的問題,作為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是多輸血,多方爭引加大財政補助力度。落實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用于村級補助部分不低于20%的要求,使各村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加大對上爭引力度,積極抓住省級扶貧政策,有效增加了貧困落后村的村級收入。
二是強造血,拓寬路子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自2013年起,結合農業農村工作,制定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三年規劃,將責任分解到每個鄉鎮、每個村,并列入目標量化考核的重要內容。縣委組織部協調17個縣直涉農部門單位梳理出臺了100余條幫扶措施,制定了《關于進一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保障村級組織正常運轉的實施辦法》。舉辦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專題培訓班,啟動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潛力村專項培育行動,有力地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
三是防失血,多措并舉管好用好村級財力。在縣鄉兩級財政部門,專門就村級組織運轉經費建立專賬,實行獨立核算、專項列支、封閉運行,在此基礎上,實行村財鎮管制度,所有村級資金一律由鄉鎮財政代管。各鄉鎮街道普遍建立了村級重大事項審批制度、“兩公開一會審”制度,單筆支出超800元的一律經黨員群眾研究、鄉鎮黨委審批,所有收入開支每月必須向群眾公開公示,由群眾進行審核審議,有效地避免了跑冒滴漏、坐收坐支、侵占集體資金等問題,從制度上守住了村民的錢袋子。農村稅費改革用于村級運轉的資金至少拿出一半保障了村干部補貼,鼓勵各村在誤工費、水電費、通訊費等方面節約挖潛,杜絕浪費。
一是村集體經濟基礎較差,增收困難。“三提五統”時期,相當數量的村為完成上級安排的征繳任務,借貸舉債,產生了大量的歷史債務。農村“兩田制”改革以后,農村土地基本被均分到戶,村級發展集體經濟幾乎沒有資產資源條件。農村稅費改革以來,村級收入更加匱乏,雖然上級加大了對民生項目的幫扶力度,但基本上要求層層配套,對差村來說,資金的壓力很大,客觀上進一步增加了債務負擔。
二是上級財政補助規模仍然不大,補助范圍不寬。上級財政補助資金總量偏少,一些必要的開支項目沒有受到補助。上級財政補助資金大部分用于村干部補貼縣財政代發、主職干部養老保險縣財政代扣等,導致各村實際可以自由支配的資金非常有限。
三是村級剛性支出需求較大,負擔較重。從現有的村級支出結構來看,除村干部補貼支出、村級辦公服務費用支出外,還有其他一些必要支出,如五保戶供養費、節日走訪慰問費用、各類保險費村集體墊款、有線電視信號放大器運行費、田間道路維護費等。
基于上述問題,筆者提出幾點對策建議:一是進一步加大財政補助力度。加強縣鄉財源建設,拓寬縣鄉財政收入來源,穩步提升縣鄉財政實力;鞏固完善村級運轉經費保障制度機制,村級組織運轉經費列入縣鄉兩級財政預算。二是積極整合各類幫扶力量。積極引導各類資金加大對村集體的幫扶力度,科學調整包聯工作思路,充分發揮包聯單位的作用,在幫扶中防止撒芝麻鹽,又防止重復建設。三是大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繼續實施好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三年規劃,堅持縣鄉聯動,進一步創優農村發展環境。四是進一步為“三農”減負。認真排查當前增加農民負擔和農村集體負擔的項目,搞好根源分析,跟上清理清查,對屬于亂收費、亂攤派的,堅決糾正整改到位,從根本上解決“三農”減負的問題。五是規范農村財務管理。進一步健全完善農村財務管理規范,加強對基層財務人員的培訓指導,切實抓好農村重大事項審批、村財鎮管等制度的落實,堵塞農村財務管理不規范的漏洞。同時,加大對農村“三資”管理、督查、審計的力度,落實財務公開等制度,讓農村一切事務在陽光下辦理,不斷提高農村財務管理的科學化水平。■
(作者單位:山東省莒縣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