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哲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南陽 473000)
醫學高職院校思政課融入醫學專業精神的探析
李明哲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南陽 473000)
當前,醫學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教育教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通過將醫學專業精神融入思政課教育教學中,更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內容,轉變教學模式,組建教學團隊,在提高思政課教育教學實效性和促進醫學生職業發展中將發揮重要作用。
醫學高職院校;思政課;醫學專業精神
醫學高等職業教育不僅要為社會培養技能嫻熟的醫療衛生人才,同時也擔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的重任。醫學高等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醫學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應充分體現醫學特色,將醫學專業精神融入教學之中,幫助高職醫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職業觀、道德觀,更好地認識未來職業發展的客觀現實,更加清晰地進行自我定位,增強自我教育的內驅力,提高思政課教育教學的實效性。
從整體上看,醫學高職院校的思政課在培養醫學生大醫精誠的精神、醫者仁愛的道德情操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課程內容的抽象性、教學方式的單一性、社會情況的復雜性和嚴峻的就業壓力使得當前醫學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教育教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與綜合性院校相比,醫學院校單一的專業設置也使得醫學生缺少與其他學科學生的溝通和交流。而某些高職醫學生只關心專業課學習,使思政課的功能和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首先,目前高職院校思政課教材為本專科通用教材,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抽象性,教材體系完備、邏輯縝密,對于學習基礎薄弱、學習動力不足的高職生而言較為晦澀難懂[1]。其次,目前思政課教學中主體性教育的主流思想尚未形成,普遍存在“客體化”現象。教育者憑借知識與經驗的優勢,以制造者的身份打造著統一化與標準化的教育產品,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判斷選擇能力的培養。再次,思政課任課教師普遍醫學知識欠缺,缺乏對醫務人員、患者現實問題的研究和教育融合的自覺意識,講授中無法做到道德教育與醫學專業精神的緊密融合,無法激發醫學高職生道德教育的內在動力[2]。最后,思政課教學沒有實現校內學習階段與校外實習階段的有效銜接,沒有做到教學目標與用人單位人才需求目標的統一,出現了教育“真空”狀態。
醫學高職教育屬于職業教育,其培養目標非常明確,即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技能型與應用型并舉、技術與道德并重的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醫學高職院校的思政課也應該充分體現職業特色,將醫學專業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中,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實現道德教育和醫學專業精神之間的有效融合與銜接,增強醫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實現學生充分就業并獲得職業發展的持續動力。
2.1 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
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一切為了患者,為了一切患者,這是世界公認的醫學專業精神的核心,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以及個人品德則構成了醫學生專業精神的主體。合格的醫務工作者不僅要有相應的文憑和技能證書,更要具備愛崗敬業、恪盡職守、公正廉潔、同情忍讓的職業精神和道德情懷。將醫學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課中,增強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認知和認同,提高對職業能力和倫理規范的理解和感悟,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為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奠定良好的基礎。
2.2 有助于提高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直以來,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教育教學缺乏與學生職業相關并體現時代精神的知識。事實上,醫療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道德需求與社會對醫學人才的道德需求具有一致性。目前,思政課教材中關于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醫學法律法規、醫學道德倫理等方面的內容幾乎沒有。將醫學專業精神融入醫學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中,從教學內容、方法、載體等方面著眼于醫學生的就業和職業發展需求,緊緊圍繞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來深化教學改革,在實現醫學生職業技能發展的同時,也增強任課教師的服務意識,圍繞專業需求優化教學內容、根據專業特點改進教學方法、結合科學研究促進學科發展。
2.3 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高職醫學院校的錄取分數線近幾年持續走低,部分學生因無法進入本科高校學習而無奈地選擇了高職醫學院校;部分學生為醫學事業獻身的精神欠佳、專業思想也不穩固。將思政課與醫學專業精神相融合,可以增強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認知和認同,加深對醫學人文精神、職業能力和倫理規范的理解,形成有利的專業學習氛圍和職業教育氛圍,增強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和職業自豪感。同時,也改變部分學生對思政課的偏見和誤解,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態度轉變。
3.1 更新教學理念,提高教學針對性
醫學高職教育以就業為目的,作為未來的醫務工作者,專業精神的培養是其重要內容。要認識到思政課是醫學理論學習、臨床技能鍛煉以及提高醫學人文修養的輔導課,能夠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職業價值取向,有利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思考自身所面對的思想和法律問題、科技和倫理問題、奉獻和利益問題,使學生在思政課的學習中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和認知收獲。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將促進學生就業并促進其終身職業發展作為核心教學目標,將現代公民應有的“民主、法治、寬容、仁愛、誠信、友善、奉獻”等精神作為學生專業精神的基礎理念融入日常教學中,把社會所需要的創新意識、協同意識、擔當意識、服務意識滲透到教學中,貫穿于教學與臨床實習實踐的整個過程,引導學生逐漸適應醫院文化和社會文化,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提高教學針對性和吸引力。
3.2 優化教學內容,增強教學滲透性
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緊扣行業需求,緊跟市場動態。醫學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教學內容優化需要緊密結合醫學的崗位特點和發展趨勢,著力培養醫學生符合職業崗位需求的職業修養和道德素質,形成符合社會職業需要的教學模式。在教學內容的優化方面,要做到“兩滲透”:一是滲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意識教育。目前,在醫療衛生領域存在部分醫務工作者亂開處方、過度治療、收受回扣等現象,從而引發醫患糾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倡導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尊重醫務工作者在奉獻中獲得個人正當利益的訴求,但利益的獲得應建立在道德和法律的基礎之上。思政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使學生以合乎道德和法律的手段去追求和維護正當的個人利益。二是滲透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青年時期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存在著價值取向模糊、社會責任感缺乏等問題。醫學生作為未來的醫務工作者,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和職業形象是贏得公眾信賴與尊敬的前提條件。
3.3 轉變教學模式,提高教學實效性
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以學校為中心,忽視了學生的個體性差異和自身需求,缺乏平等性理念,重“群體”輕“個體”。因此,應在教育方法上以激發學生主體性參與為目的,以發掘學生潛能為宗旨,以尊重學生自身需求為前提,大力實踐體驗式、互動式、滲透式教學方法,幫助醫學生答疑解惑并啟發他們主動思考,把以往結論式的教育過程轉化為提供思想判斷、道德推理的標準和方法,促進學生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思政課。醫學專業教育中的PBL教學法倡導在教學中將教師主導轉變為學生主導,從追求學習結果轉變為更關注學習過程、效果和情感體驗,將其遷移到思政課教學中,幫助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解決現實中存在的社會及個人問題,提高政治鑒別力、政治敏感性等[3]。在教學載體方面,積極開拓思路,認真整合校內資源,充分利用校外資源,揚長避短、相互協調、相互促進,構建穩定的教育協同機制,形成以思政課教師為主體,輔導員、班主任、專業課教師、學校管理者、醫院、醫療衛生管理機構和社區為輔助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體系,使思政課教育教學能夠與學生的專業學習、日常管理有機結合起來,發揮教育的合力作用,增強教學實效性。
3.4 注重團隊建設,優化師資力量
師資力量的強弱直接制約著思政課教學與醫學專業精神融合的深度與廣度。高職醫學院校的思政課教師多數從高校畢業即返回高校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多數來自于教學資料、新聞、網絡等,同時對醫學專業相關知識了解較少,缺乏醫學行業發展的切身感悟,在實際授課中難以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無法充分發揮思政課的作用。可以考慮邀請一部分醫學專業教師或者醫院臨床醫師在經過一定人文社會科學培訓的基礎上,通過授課或者專題講座的形式參與教學工作[4]。同時,利用醫學院校的專業特長對思政課教師開展醫學知識培訓,定期開展專業交流。思政課教師也應不斷學習社會發展理論,打破專業界限,主動開展醫療衛生調查研究,到實習醫院進行一線指導,以職業導師的身份參與學生的社會實踐和專業實習、畢業設計和畢業答辯,對學生的就業發展給出指導性意見。
[1]張信容.高職思政課教學融入企業文化淺探[J].中國高等教育,2011(23):52-53.
[2]王曉宏.結合醫學專業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J].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3):32-34.
[3]董海濤.醫學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特色研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4,26(3):46-49.
[4]戴燕玲,鄒靜.醫學人文教育融入醫學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探討[J].廣西教育,2014(15):37-38.
G640
A
1671-1246(2015)14-0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