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麗
專員辦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監管的思考
●張文麗
近年來,規范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日益引起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權責發生制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建立規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及風險預警機制”。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預算法開放地方政府發債的“正門”,為地方債的“陽光”管理奠定了制度基礎。國務院2014年發布的 《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著力建立“借用還”相統一的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機制。財政部近期啟動的地方政府存量債務納入預算管理清理甄別工作,正式拉開了地方債“全口徑”預算管理的帷幕。作為財政預算監管的主體之一,積極融入財政預算管理改革,對駐地的地方債實施有效監督,防范化解區域性債務風險,專員辦責無旁貸。
一是樹立大局意識。由于地方政府性債務的形成除了地方政府出于區域競爭和政績的考量外,還有一些體制性的因素:如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與支出責任不相匹配,導致財政收支出現缺口;政府投融資機制不完善等。因此,專員辦開展地方政府性債務監管,不僅要對地方政府性債務的借、用、還等三個層面實施綜合監管,還應從財稅改革和財政預算監管的大局出發,對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等課題進行調研,提出完善政策的建議。通過妥善解決支出責任過多、融資渠道單一、社會資本利用率低等源頭性問題,最終實現有效控制地方政府債務規模、規范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的政策目標。
二是實施分類監管。首要的任務是,按照財政部對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的統一要求,充分利用貼近基層、就地就近的有利條件,協助預算司開展好地方政府存量債務清理甄別核查工作,重點核查融資平臺公司債務清理是否徹底、全面,政府債務和企業債務的劃分是否合理,可以引進社會資本的項目是否推廣應用PPP模式,轉換為企業債務;一般債務和專項債務的界定是否準確等。在此基礎上,把地方政府債務分門別類納入全口徑預算管理,實施分類監管。
三是開展分析評估。應向專員辦開放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系統,便于專員辦實施動態監控和分析評估。首先,對地方政府性債務規模進行分析,具體包括債務余額、到期償需還本息總額和、新增債務規模、債務增速等;其次,對地方政府性債務結構、區域分布、貸款來源進行分析,對金融機構貸款比例進行分析和預警控制,防范金融風險轉換為財政風險;最后,對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進行評估,具體包括財政償債率、國債負擔率、逾期債務率等,對風險較高的地區進行警示和重點監控。
四是注重合縱連橫。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是一項需要多部門協作的系統性工作,專員辦開展地方政府性債務監管,應當注重與有關部門的協作配合。縱向應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財政部黨組關于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精神,配合好部內有關司局的各項工作;橫向應加強與地方財政、審計部門的聯系,建立聯合工作機制,發揮監管合力,推動地方政府性債務監管工作有效開展。
(作者單位:財政部駐甘肅專員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