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季紅
(廣西科技大學,廣西柳州545006)
高職高專英語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究
唐季紅
(廣西科技大學,廣西柳州545006)
隨著教育改革不斷深入,校本課程的教學模式受到各高校的重視,從英語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開發的條件和如何開發幾個方面進行闡述,旨在共同探討。
高職高專;英語;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開發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經在英美等西方發達國家受到廣泛重視。高等學校校本課程開發指的是高校根據本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與校外力量合作,采用優選、改編、精編、新編教學材料或設計學習活動的方式,并在校內實施教學以及建立內部考核評價機制的各種專業性活動。然而,當前由于多種因素,多數高職高專院校不能根據專業的不同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大綱等,在教材使用方面也只能把統一的教材應用到所有專業中。因此,探索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現狀,找出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解決方法,研究和開發合理的高職高專英語校本課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教育部頒發的《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明確提出,高職高專英語教學要以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為目標,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針對目前高職高專學生入學水平參差不齊的實際情況以及各院校的實際情況,學校可以開發符合自己學校實際情況的英語校本課程、制訂英語課程教學大綱以及編寫英語教材等。就以我校醫學院為例,護理專業是醫學院的精品專業,現代高等護理教育事業發展所需要的是高層次國際化護理人才,而護理英語作為培養護理學生專業英語能力的主要課程,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目前我校醫學部護理專業畢業生的英語水平卻不高,尤其是聽說能力較差。鑒于以上情況,研究和開發適合我校實際情況的英語校本課程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目前,多數高職高專院校都存在類似情況,因此,高職高專院校在開發校本課程時要以21世紀國內、國際市場所面臨的新任務、新形勢為依據,把英語和學生所學專業知識有機聯系起來制訂校本課程的性質、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及評估標準;突出英語聽、說、讀、寫、譯的應用型訓練,引進相關學科最前沿的成果和理論,使教學內容能夠與時俱進,凸顯人才培養的定位原則[1]。
英語校本課程的開發主要需要具備以下4個方面的基本條件。
2.1 獨樹一幟的學校教育哲學理念
學校的英語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一般都是由國家統一規定的,然而這種統一的規定很難考慮到各個學校的實際情況,且千篇一律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也不符合當今社會及學生個人英語方面的發展需求。因此,學校要根據具體的師生特點、教育資源、學校環境和辦學宗旨確立自己學校獨特的發展方向,樹立獨樹一幟的教育哲學理念。
2.2 英語校本課程教育的民主化和開放化
英語校本課程的實施光靠某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完成的,需要學校根據國家、地方的規定以及學校的具體特點,讓除了教師以外的其他人員,比如學生、學生家長等都參與到學校教學計劃的制訂、教學實施和評價活動當中來。只有英語校本課程教育民主化,才能在英語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形成廣泛而通暢的交流渠道,更好更快地推進英語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2]。
2.3 具有創新精神的教師群體和專家指導
英語教師作為教學的主要參與者,在英語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學校應讓英語教師結合教學實踐,總結經驗,發揮主觀能動性。同時,英語教師自己也要有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突破陳規陋習而不因循守舊的精神。此外,加強與校內外課程專家的交流與溝通,獲取他們的智力支持并與他們共享資源,這是保障英語校本課程開發順利進行的又一個重要條件。
2.4 科學、多樣的英語校本課程評價機制
學校要克服和消除英語校本課程開發的固有缺陷,保證其開發的順利進行,就必須有較為科學的課程評價機制。這就要求學校不斷地反思英語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自我批判、自我激勵、自我改進,從而保證英語校本課程開發順利進行。此外,由于英語校本課程類型的多樣化,在評價方式方面,各校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采用不同于國家統一標準的、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總而言之,就是要讓評價主體積極主動、評價標準科學合理、評價形式靈活多樣,真正實現評價結果客觀公正。
3.1 教學方法的改革
事實上,之前很多高職高專院校的教學都是與工作實踐相脫節的。在21世紀初,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理念被引入我國,一些高職高專院校意識到職業教育的教學應以情境教學為主,因而目前有很多高職高專院校把開發與工作過程導向相適應的學習與訓練情景作為校本課程標準制訂的重要任務之一。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標準設置應根據學生所學專業的特點,以學生未來的工作崗位為導向,根據工作當中的實際任務來安排教學內容,堅持教學內容以“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真正做到教學與工作實踐相統一。同時,作為英語教師,應該重新定位自己在教學中的角色,了解并熟悉學生所學專業,把課程教學內容與工作實踐相結合,運用工作中的實例來進行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強調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此外,教師應積極探索和開發除了教材以外的相關教學資源,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制作英語教學課件,為學生模擬與工作過程導向相適應的學習與訓練情景,給他們提供自主學習條件。還可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錄音模仿、電影配音、角色扮演等手段,提高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增強教學效果[3]。
3.2 教學資源使用建議
3.2.1 教材選用建議要根據高職高專學生的英語水平,特別是學生的專業特點,選擇符合本課程標準所規定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以及對基本素質評價的基本標準,教材應具備系統性、實用性,要反映社會和行業的最新發展。
3.2.2 教材編寫原則首先,高職高專院校辦學宗旨就是培養社會需求的人才,因此對社會需求進行分析是編寫教材的基礎,是編寫的教材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前提和保障。其次,編寫教材時要有創新意識,根據高職院校的生源特點和英語水平,新編的高職教材要具有專業特點,內容要豐富多彩,而且要實用有趣,貼近學生的生活,引起學生的關注。同時,在教材編寫時,應充分發揮網絡資源的優勢,建立英語校本課程資料庫,如教師教學科研庫、學生自主學習庫、大學英語交互平臺和相關鏈接庫。教師教學科研庫的建立,一方面,給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素材,方便教師精心制作教學軟件;另一方面,給英語教師提供了分享和交流各類教改措施和經驗的平臺,以幫助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學生自主學習庫則是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自身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為學生提高聽、說、讀、寫、譯5個方面的技能提供學習資料。同時,該庫還增設了一些專業英語課程資料,如商貿英語、醫學英語、法律英語、旅游英語、科技英語、英語文獻閱讀等,其目的是培養學生在一定工作環境中運用英語開展工作的交際能力[4]。
3.2.3 教學評價主要包括《課程綱要》的評價、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定、教師課程實施過程評定以及《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評價與改進建議等,具體可從評價原則、評價內容、評價方法3個方面來討論:(1)評價原則應具有科學性,從而提高評價的效度和信度;評價方法要簡單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對課程的評價要注重考查是否能夠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對學生的評價要注重其校本課程的參與情況;對教師的評價既要考慮教師課程目標的完成情況、學生能力的提高情況,又要考慮教材的編寫質量。(2)評價內容。評價容主要包括3個方面:教師課程方案評價、教師課堂教學評價、學生學習情況評價。教師課程方案評價包括校本課程大綱、教學計劃、教材、教案;教師課堂教學評價包括教學理念與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的制訂與達成、教學內容設置的合理性、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教學組織的靈活性、教師的綜合素養(品德、知識技能、心理狀態)、學生滿意度、教師教學反思的深刻性;學生學習情況評價包括學生上課出勤率、課業完成情況、課程結業成績等。(3)根據本專業的課程特點以及學生的不同學習情況,教師可以采取以下評價方法:課前預習、觀摩;課中小組討論、個人演講、團隊合作、情景表演;課后觀察、復習以及階段測試等以過程為主的復合型課程考核模式,在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
[1]李思陽.高職高專大學英語課程標準設置與探索[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9,4(12):98-99.
[2]韓曉紅.英語校本課程的探索與實踐[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71-73.
[3]馮淑霞.高等學校網絡化英語校本課程開發研究[J].學理論,2012(23):233-234.
[4]劉藝,李曉.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校本課程資源庫的建立[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27(2):87-91.
G640
A
1671-1246(2015)02-01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