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博,王秀玲
(甘谷縣人民醫院,甘肅甘谷741200)
優質護理模式在無陪護新生兒病房的應用
朱博,王秀玲
(甘谷縣人民醫院,甘肅甘谷741200)
目的了解優質護理模式在無陪護新生兒病房(NICU)中應用的臨床價值。方法將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觀察組從入院起進行為期10天的優質護理,觀察患兒疾病恢復情況和患兒家屬對護理服務質量的滿意度。對照組實施傳統護理管理模式,即按醫囑完成常規治療任務,按照護理程序完成每日各項護理。結果觀察組患兒家屬對護理服務質量滿意度各項指標的評價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優質護理服務模式明顯優于傳統護理管理,有一定的臨床意義和推廣價值。
優質護理;無陪護;新生兒病房
我科自2012年12月應用無陪護優質護理模式以來,取得了良好效果,現介紹如下。
1.1 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我院2014年1月至6月間收治于NICU的新生兒60人,隨機分為觀察組(30人)和對照組(30人)。觀察組男15人,女15人,其中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HIE)12人,新生兒胎糞吸入綜合征(MAS)8人,新生兒肺炎(NOS)10人。對照組男15人,女15人,其中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HIE)12人,新生兒胎糞吸入綜合征(MAS)10人,新生兒肺炎(NOS)8人。兩組患兒均無語言表達能力和自理能力,其性別、年齡、病程、病種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入選標準:足月兒,出生28天內,體重2 000~3 900 g,出生后apgar評分1分鐘,得分5分以上的新生兒。
1.3 排除標準
排除標準:早產兒、極低體重兒、先天性畸形患兒以及新生兒出生后apgar評分1分鐘,得分5分以下的新生兒。
2.1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護理模式:實施傳統的護理管理模式,即按照醫囑完成常規治療任務,按照護理程序完成每日的各項護理。觀察組采用優質護理模式:在傳統護理模式的基礎上細化護理工作,優化就醫環境,觀察患兒康復情況和患兒家屬的反應。
2.2 優質護理的具體工作要求
2.2.1 人力資源合理化采取彈性排班模式[1]:以患兒為中心,彈性排班分層分組,做到新老搭配、強弱搭配,甚至個性搭配,能力優勢互補,尊重個人意愿,護士自選搭配對象,采取24小時雙人值班制,確保患兒安全;實施組長負責制分層級管理模式:根據護士的職稱、年資、教育與培訓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等進行綜合評定,將護士分成責任組長、責任護士、助理護士3級,分為兩個工作組,每個護理小組由責任組長負責,實行責任包干制;組織模式:責任組長通過民主選舉上崗,形成了護士長—責任組長—責任護士—助理護士的層級結構,實行護士長領導下的責任組長負責制分層管理模式。責任組長自身分管1~2張床位,主要負責難度大、病情危重患兒的護理及治療,并負責本組患兒全面護理工作指導,協助護士長做好護理單元的管理工作,指導責任護士對新入院患兒進行身份確認、基礎護理、輔助治療、系統治療。護士長及時解決責任組長反饋的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科室業務情況制訂層級護士的培訓計劃,組長的培訓由護士長進行,組內護士的培訓由組長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進行落實,護士長檢查落實效果。
2.2.2 應急管理細節化我院NICU現有床位14張,主要收治出生28天以內的重癥新生兒、早產兒。重癥新生兒是一個生命力非常脆弱,極其需要保護的群體。他們剛脫離母體,不會說話,完全沒有自理能力,再加上疾病使其機體抵抗力低下,也相應地對護理工作和護理服務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讓患兒在住院期間處于接受治療和護理的最佳身心狀態,將優質護理服務應用于臨床,才能使我們的護理服務讓患兒家屬滿意。由于無家屬陪護,患兒的吃、喝、拉、撒均在護理人員的精心護理下完成[2]。患兒入院后,根據病情輕重安排暖箱、輻射臺、嬰兒車,重癥患兒配有齊全先進的監護設施,可以隨時發現患兒微小的病情變化。要求護理人員嚴密觀察患兒病情變化,認真及時地執行各項操作規程。在患兒的治療護理過程中,要求每位護理人員掌握常用藥物的藥效學特點,患兒熱卡、輸液速度、輔助治療的潛在安全隱患,患兒留置胃管、氧療的副作用及光療的注意事項等。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系統了解患兒的病情,加強監護。對重癥患兒,要配合醫師及時搶救。
2.2.3 安全教育制度化首先是強化安全教育,注重流程管理。利用科室會議、小講課、床頭交接班、護理查房、教學查房、業務查房等機會,不斷強化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和護患溝通技能,強調規章制度的學習和職業道德的結合,做到:(1)常整頓:對病區各類物品規范放置,保證數量,急救藥品及時補充,針對護理人員的年齡結構和技能方面的差異合理搭配、合理排班。(2)常組織:做到每天每班的護理工作流程細化,達到井然有序、分工合作。(3)常學習:每月組織一次護理人員培訓和考核,鼓勵自學和成人繼續教育,不斷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4)常清潔:加強環境清潔和各類物品的消毒。(5)常規范:患者的床單位物品、治療護理物品均統一擺放且具有明顯的標志。責任護士細心觀察病情,及時處理不良反應。(6)常自律:要求護理人員不斷學習有關醫療、護理法律法規,自覺守法用法[3]。對護理人員不斷進行質量教育,將創優、創品牌服務效益作為每一位護理人員追求的目標。每一位護理人員在具體實施護理時,完成護理業務技術工作,減少護理差錯,杜絕護理事故。
2.2.4 感染管理流程化制訂并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包括各類儀器物品、病室環境、臺面地面及人員自身的消毒。探視人員每周探視兩次,完善探視制度。建立每月一次的空氣監測登記制度,嚴格奶瓶奶嘴的清洗與消毒,及時處理潛在的安全隱患。加強標準預防技術的應用,嚴格終末消毒。宣傳健康教育,通過入院教育、住院教育、探視教育、出院教育4個環節緊密相連的全程健康教育的實施,對患兒家屬進行健康教育與心理疏導,使其了解患兒所患疾病的相關知識,如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以及喂養、環境等對健康的影響。
2.3 工作任務
2.3.1 責任護士介紹入院須知包括病區環境、救治設備、配套的喂養和消毒設施及配套的洗澡用具等,雙方確認患兒身份,讓患兒家屬放心。
2.3.2 住院期間班班查對24小時連續觀察患兒的病情、反應、喂養、排泄、睡眠等。
2.3.3 觀察內容觀察患兒的健康狀況以及探視期間患兒家屬對護理工作的評價。
2.4 評價工具與方法
評價工具:采取自制的家屬滿意度調查表對兩組患兒家屬進行調查[4],讓患兒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服務態度、基礎護理工作、護理知識告知、病房管理、對患兒的關愛、工作能力、技術操作、護理質量的提高8項內容給予評價。由被調查者自行填寫,分“滿意”和“不滿意”兩項,最后的統計指標以每項回答“滿意”的人數及占所調查人數的百分比為主。評價方法:兩組患兒家屬均于醫生開出出院醫囑的前一天,由具備護師資格的責任護士采用上述問卷進行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統計學處理:兩組患兒家屬測得的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由于沒有家屬的陪護和監督,NICU安全隱患比有陪護的普通病房要高許多,NICU是醫療差錯、醫療事故的高發地。護理工作滿意度的高低是反映護理質量優劣的可靠指標,優質護理不只影響著患兒家屬的滿意度,更重要的是直接影響著患兒的身心健康,決定著疾病的發展與轉歸。
該項研究采用優質護理管理模式,對患兒的康復、生理功能的恢復均起到了促進作用。該項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家屬對護理服務工作滿意度各項指標的評價均高于對照組(P<0.05)。此結果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優質護理模式從患兒住院治療的全過程入手,將疾病管理與康復護理,整體護理工作的改進與患兒個體因素,重視消除客觀環境的影響因素與提高主觀環境對患兒的重視與關心程度,進行病區護理質量宏觀調控與重視每個細節的精心管理,創優、創品牌服務效益與對患兒實施人性化的整體護理和舒適護理等方面最佳最科學地結合起來,充分體現了當代整體護理思想的內涵,是對目前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優質護理的進一步論證,滿足了患兒被尊重、被照顧、被認可、被接納、被關心等的需求。人力資源合理化的要求,提高了護理人員的積極性,規范了護理服務,增強了護理人員的責任感,提高了護理質量,體現了護理人員自身價值。應急管理細節化使病區護理服務工作目標明確、井然有序、有條不紊,更加有利于護理人員開展無縫隙護理工作,為患兒提供高質量的護理服務創造了良好條件。安全教育制度化又使每一位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安全行為、安全理念等不同程度地得到強化,促使護理人員時時刻刻將安全體現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地杜絕不安全因素和不安全現象的出現。杜絕了護理差錯、事故和糾紛的發生,換來的是病區和諧的人文環境,是患兒接受治療的最佳狀態,也為患兒的全面康復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感染管理流程化對院內感染起到了很好的預防控制作用,杜絕或減少了護理并發癥、患兒原發疾病的加重與繼發疾病的發生,為減輕疾病對患兒功能的進一步損害、促進患兒康復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優質護理服務在NICU的實施,落實了基礎護理,提高了護理質量,提升了患兒家屬的滿意度,激發了護理人員的工作熱情,有效地構建了和諧的護患關系,值得推廣。

表1 兩組患兒家屬對護理服務質量滿意度調查結果(%)
[1]陳湘玉.傳承護理專業發展進程,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J].護理管理雜志,2010,10(5):312-313.
[2]商明霞,雷娜,董建英,等.優質護理服務在新生兒監護病房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26):3167-3169.
[3]楊梅.基層醫院優質護理服務實踐和護理安全管理對策[J].當代醫學,2011,7(10):237.
[4]劉慶素,安秀艷,于蕾,等.不同人群優質護理觀點調查[J].中國護理管理,2007,7(6):21-23.
R195
B
1671-1246(2015)02-01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