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元,邵 茵
(江南大學附屬醫院/無錫市第四人民醫院,江蘇 無錫 214062)
角色轉換模式在醫學本科教育中的應用探索
王 元,邵 茵
(江南大學附屬醫院/無錫市第四人民醫院,江蘇 無錫 214062)
探討角色轉換模式在醫學本科教育中的應用,提出采用以本科階段醫學生為中心的“學生—教師—醫生/護士—患者”角色轉換模式,提高學生理論、實踐水平和綜合能力。
角色轉換;醫學生;本科教育
我國傳統醫學本科教育基礎和臨床教學是相對獨立的,學生通過認真學習能具備較高理論水平,但缺乏臨床邏輯思維能力和辨證施治、綜合處理能力。實踐課程則以示范和重復為主,學生缺少主動思考、獨立解決臨床問題的機會,參加工作后才能進行臨床思維、臨床能力訓練[1]。
在PBL教學基礎上采用以本科階段醫學生為中心的“學生—教師—醫生/護士—患者”角色轉換模式,通過角色轉換,培養學生自學、表達、參與、協作、換位思考以及創新能力,培養更優秀、更有創造力的臨床醫學人才。
醫學生臨床能力培養問題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醫學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尤其是目前較低的醫師/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暴露了醫學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
我國目前的課程設置以學科為單位,各學科界限分明,基礎課與臨床課截然分開,不利于醫學生早期接觸醫學、早期接觸患者、早日接觸社會。在理論學習階段,對于毫無臨床經驗的醫學生來說,基礎學科知識很難理解和記憶;而在見習階段,往往將不同病種分開講授,忽視與疾病密切相關的生理學、病理學等基礎知識的滲透。同時,傳統醫學教育是知識由外到內的輸入,教師只是按照教材編排進行“傳道授業解惑”,學生只需理解和記憶書本上的知識,在這種“灌輸式”教學模式下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不利于創新意識與批判精神的訓練和養成。
醫療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對醫學生執業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們應盡早有計劃地培養學生臨床應用能力,使學生在實習前對臨床工作形成一個整體印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不能依托于單一因素,而應系統創新包括課程理念、課程內容、課程評價在內的課程體系,多管齊下,全方位推進人才培養[2]。
我們的前期教學實踐與研究表明[3],角色轉換模式在臨床教學中優于傳統教學模式。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整體護理理念的實施,護理不僅注重滿足個體生理需求,還注重滿足其心理、精神、社會、文化等多方面需求。因此,護士除具備精湛的護理技術外,還必須具有良好人文素質和溝通能力[4]。
目前,國外已經開始了“學生表達”與“學生作為研究者”的相關理論研究與實踐,這為實現學生主體角色轉換提供了依據。隨著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興起,各種強調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學習方式也開始盛行,如自我調節學習、自我導向學習、活動學習等。盡管這些學習方式側重點有所不同,具體實施步驟也有差異,但總的來說,都充分肯定并確立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近年來,關于元認知技能的發現與研究也在理論上證明了學生具有可以監控、判斷和管理自己的知識(包括認知與知識)的主體性[5]。恰如博維爾等人的研究結論,學生完全可以成為教學方式、課目設計與課程開發的合作伙伴[6]。學校和教師不可能一次性將所有知識傳授給學生,也不可能傳授以后醫療實踐中終身夠用的知識。因此應促使學生盡快掌握新學習方法,利用圖書館、互聯網等查找醫學文獻,培養繼續學習能力,以利于將來在醫療實踐中獲取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了解醫學發展前沿。一方面應注意在教材中尋找理論依據,進一步鞏固學生的基礎;另一方面則要指導學生通過各種手段獲得大量新理論、新知識,拓寬知識面,找到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的最佳結合點。總之,學生綜合能力培養是一項永恒的事業,它需要我們不斷去解決各種問題,并在理論和實踐中不斷推進。
以本科階段醫學生為中心的“學生—教師—醫生/護士—患者”角色轉換模式強調角色轉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起指導作用。將學生置于教學、診療情境中并成為該情境的主人,自己去分析問題,學習解決該問題所需的知識,一步一步解決問題。教師通過引導不斷激發學生去思考、探索,最終解決問題。
從學生認知角度出發,早期接觸臨床,培養濃厚的興趣,同時對臨床工作有一個整體認識;通過角色轉換全方位學習診療知識,利于教學、診療、醫患溝通能力培養;以重能力培養代替重知識傳授,有利于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代替以教師為教學主體,學生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自學,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學生組成學習小組,以自學和交互討論代替傳統大班授課,便于密切師生聯系,形成雙向交流;在理論學習、見習、實習階段讓學生轉換為教師、醫生/護士、患者角色,進行模擬授課、模擬診療,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促使學生主動收集、靈活運用知識,逐步具備一名合格醫生/護士所需的素質。在此基礎上開拓創新,培養創新型人才。
根據“教師指導—學生準備—理論課學生與教師角色轉換—見習課學生與醫生/護士角色轉換—實習階段學生與患者角色轉換—歸納總結提高”順序進行教學,具體做法如下。
(1)教師針對某個疾病進行簡單講解,提出疑問,要求學生進行相關專業知識及影像資料搜索、概括,包括病因、流行病學特征、臨床表現、實驗室和器械檢查、診斷及鑒別診斷、治療原則及進展、預后等,學生分組進行。
(2)學生分組討論,推薦代表模擬教師進行理論授課,著重疾病臨床表現與診療原則,培養學生臨床意識,各組間互相補充、評判甚至辯論,培養學生自學、表達、合作、質疑能力。
(3)見習課學生模擬醫生/護士進行診療操作,培養學生診療意識。實習階段學生模擬患者,進一步培養其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增強全面分析能力和醫患溝通能力。
(4)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積極表達、交流、溝通、合作,對疾病相關知識進行理解、分析、創新。教師充當指導者,適當引導學生疾病診療思路,在學生偏離主題時予以糾正,及時總結歸納。在一個學習階段結束后根據學生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從診療思維、臨床操作、團結協作、溝通、解決問題能力等方面進行客觀性、綜合性考核。
(5)注重提高教師自身素質,無論是知識體系的完善還是理念的更新,教師首先要從自身做起,了解學科發展前沿。學生要注重團隊協作,積極交流學習經驗,善于討論研究,創造良好學習環境,營造積極探索的氛圍,激發創造力。
(1)在傳授醫學相關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臨床診療意識和能力,通過角色轉換,培養學生自學、表達、溝通、協作、換位思考、創新等能力以及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
(2)創設一種更寬松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3)從培養臨床醫生/護士角度進行全方面鍛煉,培養合格的醫學生,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培養綜合能力與創新意識,實現“合格醫學生”向“優秀醫學人才”的轉化。
[1]王長娟,何昕,李宏,等.看美國醫學教育引發的思考[J].中國實用醫藥,2013,8(2):266-267.
[2]譚嚴.高職高專護理教育課程體系研究現狀與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14,32(11):129-131.
[3]邵茵.角色轉換教學法在臨床見習中的實踐與效果[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25(1):115,136.
[4]羅曉冰.護理技能競賽對護生執業能力培養的作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19):78-79.
[5]左璜,黃甫全.試論學生角色的轉向:從學習主體到知識主體[J].教育發展研究,2013(6):68-74.
[6]Bovill C,Cook-Sather A,Felten P.Students as co-creators of teaching Approaches,course design,and curricula:implications for academicdevelop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Academic Development,2011,16(2):133-145.
G421
A
1671-1246(2015)11-0021-03
注:本文系江南大學2013年教改資助課題(JGB201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