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會
(浙江省桐鄉市衛生學校,浙江 桐鄉 314500)
內科護理學“急性腦出血病人的護理”說課設計
時會
(浙江省桐鄉市衛生學校,浙江 桐鄉 314500)
就內科護理學“急性腦出血病人的護理”章節,結合護理專業理論教學特點和崗位需求,從教材、學情、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反思5方面進行說課設計。
內科護理學;腦出血;說課設計
近年來,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逐年上升,腦出血病人護理成為內科護士必須掌握的一項護理技術,是內科護理學教學的重難點之一。在護理多元化、護理服務產業化背景下,護理服務市場需要多元化護理人才,而人才培養只有與生產力和社會供求相適應,才能在社會中有立足之地[1]。筆者從事內科護理學教學工作多年,發現“急性腦出血病人的護理”章節教學內容抽象,對癥護理臨床應用性強,而傳統填鴨式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學模式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潛能,難以培養臨床需要的護士。針對這一現狀,筆者進行了如下說課設計。
1.1 教材選擇與處理
選擇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內科護理學》教材第九章第三節“急性腦出血病人的護理”,授課時間2學時。本章內容編寫立足于中職生特點,雖然重點內容講述較詳盡,但病因病機、康復鍛煉相關內容較少。隨著人類疾病譜的變化和人口老齡化的加快,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逐年上升,腦出血作為臨床常見危急重癥,具有發病率、致殘率、致死率較高特征,因此,此節課內容不可忽視。腦出血病人術后康復情況及其生活質量很大程度依賴于能否盡早開展康復鍛煉,而教材中康復鍛煉相關內容的缺失使得其實用性降低。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對教材做了“一增一減”處理:增加臨床實用性強腦出血康復鍛煉指導,縮減蛛網膜下腔出血內容。
1.2 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和臨床特點,確立本次課堂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掌握腦出血的病因、發病機制,病人身體狀況。(2)技能目標:學會為腦出血病人實施恰當的護理措施,進行準確的康復宣教。(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醫者救人”的神圣使命感。
1.3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掌握腦出血的病因、發病機制,腦出血病人的身體狀況、護理措施。(2)難點:腦出血發病機制,腦出血病人的檢查治療方法和護理措施。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曾說:“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予施肥、澆水。”筆者的授課對象是我校2012級“3+2”高職護理專業學生,他們來自全省各地,活潑好動,富有青春活力,且護理學基礎、解剖學、藥理學知識扎實,渴望有更多動手機會。雖然未入職場,卻已做好服務病人、奉獻社會的準備。
結合學生學情、教學重難點,充分考慮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筆者將本節課內容設置為一個教學項目,并分解成4個小組任務,用任務驅動法啟動學習。課前將班級學生分成4個小組進行準備,由小組長抽取任務,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形成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建構主義強調把所學知識與一定真實任務情境聯系起來,讓學生合作解決情境性問題。本節課利用校內附屬醫院的有利教學條件,安排學生分組完成腦出血病人的接待、護理任務,引發學生好奇心,使其充滿期待,躍躍欲試。
著名心理學家赤瑞特拉做過一項試驗,人類能記住在交流過程中自己所說內容的70%。因此在課堂上鼓勵學生積極討論,采取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方式,促使學生主動學習,進行合作式探索,增強團隊合作能力。
多問題中心建構式案例教學將以“知識為中心”教學模式變為“問題導向”教學模式,即在案例教學中,將問題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已有經驗尋找問題、剖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建構知識、提高能力[2]。因此,筆者將本節課設計為90分鐘,先后在校附屬醫院和理實一體化教室完成。
4.1 課前準備
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積極的課前準備必不可少。課前教師與醫院取得聯系,安排課堂教學內容;給學生布置任務,要求其利用網絡、圖書館等資源進行資料收集(如查閱病例、了解解剖學中腦血管有哪些特點等),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和準備。設計意圖:課前學生開動腦筋,收集資料,體現“先學后教”教學理念。
4.2 情境設疑
新課開始,校附屬醫院來了一位腦出血病人,教師帶領學生迎接其入院。設計意圖:利用病人入院的真實情境導入教學內容,使學生迅速融入護士角色。
4.3 課程內容
4.3.1 迎接病人,躍躍欲試 第一小組在組長帶領下迎接病人,簽入院告知書,用輪椅送病人至病房,測量生命體征,進行護理體檢、評估身體狀況等操作。學生在本環節運用所學知識,合作解決情境性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4.3.2 專家引導,真人探秘 腦出血檢查治療是本節難點,第二小組學生研究病史、討論病情,并邀請醫學專家答疑解惑。本環節改變了傳統“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學習模式,讓學生初嘗主動獲取知識的樂趣,突破教學難點。
4.3.3 回歸課堂,案例呈現 由第三小組學生將病人的病史資料整理如下:李先生,男,65歲,兩周前突然頭暈,右側肢體活動無力,意識不清。急診CT示“左基底節區高密度影”,以“腦出血”入院。現病人經治療后病情平穩,由上級醫院轉入我院繼續治療。既往有高血壓病史20年,煙酒嗜好40余年,每日吸煙20余支,飲酒半斤。護理體檢:T:36.8℃,P:86次/分,R:20次/分,BP:145/85 mmHg。意識清醒,雙側瞳孔等大、等圓,光反射存在。雙肺無異常。右側鼻唇溝變淺,右側上、下肢肌張力增高,角膜反射、咽反射等存在,右側巴賓斯基征(+)。設計意圖:歸納整合病人資料,梳理知識,與課堂教學內容接軌。
4.3.4 探究病因,我是主人 情境設疑,教師提問:什么原因易導致腦血管發生意外?由第四小組學生使用PPT匯報其課前準備的材料——腦血管特點。本環節運用項目教學法,以任務驅動為載體,先學后教,讓學生作為“小教師”展示成果,充分體現新課改“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突破了教學重點——病因病機。
4.3.5 做中學,學中做 腦出血病人的護理是每位護生必須掌握的技能,本環節以小組討論方式,讓學生先討論護理措施,再由教師歸納整理成表,最后由教師帶領學生進病房對病人實施發藥、吸氧、檢測病情、生活護理、健康宣教等護理措施,讓學生真正能夠在“做中學,學中做”,實現書本知識與臨床實踐的有機結合。
4.4 課堂總結
教師收集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題庫里與本節相關的知識,用一系列考題進行本堂課知識的總結歸納。設計意圖:讓學生掌握考試動態,為將來順利通過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打下基礎。
4.5 課后作業與延伸
護理人員在護理工作中培養積極的道德情感,是調整護理人際關系、調整護理工作者與社會關系極為重要的一環[3]。為提高學生職業素養和崗位能力,筆者設計的課后作業是為腦出血康復期病人設計一套康復操,并讓學生教會病人掌握做操要領。活動中,學生親眼目睹肢體癱瘓給病人帶來的巨大痛苦,親身體驗到病人的悲哀與無助,而一起做康復鍛煉操,會讓病人感染到學生的青春與朝氣蓬勃,重拾生活信心。課后組織學生參加志愿者活動,每周一次帶領緩解期病人做康復操。本環節可以讓學生“醫者救人”的神圣使命感在活動中激發,實現情感教育目標。
反思本堂課教學設計,筆者認為亮點為:(1)在傳統內科護理學課堂中學生處于“聽、說、不做”的被動狀態,而本堂課將課堂教學、校內附屬醫院情境教學有機結合,充分體現新課改“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2)以任務為載體,讓學生親臨護理崗位,完成腦出血病人護理的4個子項目,先做后學,實現“教、學、做”一體化。(3)讓學生接觸真實的腦出血病人,在交流和護理中體驗腦出血病人的絕望與無助,激發學生強烈的同情心與渴望幫助病人重返社會的責任感。
本堂課的不足:床邊教學,學生較分散不便管理,教學效果檢測較難。今后在教學中可以采取課前培養“小教師”方式幫助教師考核以彌補這一不足。
[1]楊芳.多問題中心建構式案例教學探討[J].當代教育科學,2013(1):12-13.
[2]孫雯.“雙化”視角下培養高職雙創型護理人才的思考與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14(5):46-47.
[3]姜小鷹.護理倫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G424.2
B
1671-1246(2015)11-00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