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多嬌
亦虛亦實研究,若癡若狂教學
●談多嬌
古語說,四十不惑。我卻認為,四十不壞。在我人生的四十余個年輪里,剛好有一半是在做著“傳道、授業、解惑”的好事,所以“不壞”。我在充實緊張的科研和教學工作中收獲了春風般的友情和牧歌般的笑傲。四十歲后,我終于深深理解了蘇東坡的處世哲學:菊花開放乃重陽,涼天佳月即中秋。四十歲過后的我正在努力擁有:一百歲的境界、八十歲的胸懷、六十歲的智慧、四十歲的意志、二十歲的激情,再加上三五歲的童心。如若這般,何壞之有?
人過四十天過午,我活了一半,工作年限也過半。此時,青春期已過,更年期尚早;艷陽當空,梅花飄香。在這個靜好的歲月里,我應《財政監督》雜志社“財會領域半邊天”專題之約,權當給自己人生課題做一個中期研究報告,算是“瞻前”(對過去的交待)“顧后”(對未來的展望),而這個中期報告的精髓便是:亦虛亦實研究,若癡若狂教學。
專業史學研究,對各個研究領域來說,都是最“虛”的研究,尤其是在企業財務這個非?!皩崱钡念I域。機緣巧合的是,2005年深秋的一天,在英國做博士后期間,我有幸邂逅了財務學研究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一本巨著——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馬克維茨的著作《投資組合選擇》(1958)。此后的很長時間里,一本黃黃的舊書,一杯濃濃的咖啡,成了我在拉夫堡大學圖書館的那個安靜角落里最可心的慰藉。從此,我喜歡上了從歷史的視角來看財務,一門心思地探究財務學發展的歷史規律,甚至因此忘記了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是為了解決企業投融資等諸多現實問題。在英國完成 《西方理財思想史》(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的書稿后,我已經無法回頭地愛上了財務專業史學這個“虛頭巴腦”的研究方向。但是社會科學類的課題一定要能解決當代中國社會的現實問題,而專業史研究應該也只能由德高望重的老一輩大師來完成,以我的年齡和資歷,要想完成宏大的專業史學研究是不被人信服的。然而興趣是最大的動力。此后幾年,我像一個偏執狂,完全不顧及學術前輩和同行關切善意的提醒,堅持不懈地在這個領域中尋找主題,申報各類課題。如今,屢戰屢敗后的我依舊迷戀于財務史研究,不論是財務事件的時代背景、財務學大師的研究還是歷史上著名的財務理論本身,都讓我欲罷不能。我研讀的史料文獻越多,越發現其中的奧妙無窮,甚至經常會隔著時空與歷史上的財務大師對話,對他們的研究言論表達自己的欣賞、認可、辯解,當然也有質疑。我孤注一擲地投入自己幾乎全部的研究精力,2013年底終于完成了 《西方財務理論發展史》(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3)。
在不合大流的、“虛”的研究道路上的人注定是孤獨前行的。我很難找到合作者,從文獻收集、閱讀、整理到文章書稿的撰寫甚至每個字的電腦輸入等等雜項事務,都需要親力親為。我堅持參考第一手文獻,曾經逐字逐字閱讀了很多財務學經典資料。英文資料的收集和處理也讓我在研究過程中收獲不少,并將自己的心得總結成論文,發表于國內外的權威學術期刊,所形成的系列論文曾榮獲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十分幸運的是,在我艱難前行的路上,得到了諸多學術前輩的無私幫助和寶貴指點。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的張兆國教授十余年來一直十分關注我的研究,并時常給我提供非常重要的指點。2013年,我有幸結識了著名的管理思想史專家、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的譚力文教授。博學儒雅的譚教授給了深入的指點和無私的幫助。2014年,我攜拙著《西方財務理論發展史》請教于會計史學泰斗、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郭道揚教授。郭教授對我的研究予以了首肯,稱該書為“頗具創作特色的著作”,“對管理者如何端正市場經濟下的財務管理思想與如何進行管理實踐,提供了典型的歷史案例與可茲借鑒的歷史經驗及其可記取的歷史教訓”,并親筆為本書寫了書評。前輩的認可和鼓勵是我前行的動力,我更堅定了在“虛”的學術道路上堅強地走下去的決心。在已有的研究基礎上,我打算再向歷史上的財務學界巨匠們致敬,在未來五年內完成《西方財務大師掠影》一書,期望能用西方財務學領域的注釋來曲線回答“大師是怎樣煉成的”這一“錢學森之問”的命題。如若此般,便可構建成這樣一個較為完整的西方財務理論的人文體系:時代背景(《西方理財思想史》)→標志人物 (《西方財務大師掠影》)→經典理論(《西方財務理論發展史》)。我相信,這樣系統性的研究定能為正在逐步與世界財務理論前沿并軌的中國財務理論研究和財務學科建設做出有益的貢獻。
財務學是一門實實在在的學科,需要落實到控制財務風險、確保財務運行安全、追求價值創造、保證資產保值增值、實現利益相關者的價值共贏等具體的財務行為中。
財務的“實”,可以大到一個產業。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和體育運動在各國的普及,體育產業成了21世紀最具前景的新興產業之一。新千年以來,中國體育產業蓬勃興起,并逐漸發展成為國民經濟中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的成功,為我國體育的產業化和商業化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契機。在此歷史背景下,2005年我參與了華中科技大學張兆國教授組織的研究團隊,對經典的、在世界具有權威地位的、由曾獲得過北美體育管理學會所授予的最高榮譽 “厄爾·F·齊格勒獎”的霍華德博士所著的《體育財務》(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一書進行了翻譯。這本書為培養2008年北京奧運會管理人才、提升我國體育管理人才和相關機構管理人員的素質、提高我國體育產業整體管理水平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書中先進的體育產業管理理念和實用的體育運動及營銷管理技能、方法,為迅速強化中國體育產業管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需要指出的是,這本書至今為止仍然是關于體育財務方面的唯一的一本中文文獻。
財務的“實”,還可以小到一個企業。具體的財務行為和財務安排與企業價值創造的關聯性如何?雖然在中外文獻中關于這方面的實證研究滿天飛,但我認為大數據得出的實證研究“實”得不夠,具體成功企業的案例才是我們要學習和研究的對象。很難說是財務成就了品牌,還是品牌價值影響了具體的財務安排。世界知名的投資銀行幾乎都以企業價值或與價值相關的指標作為評價企業及其股票的主要依據。根據勞動價值理論,企業價值創造需要企業在客戶、渠道、投資、籌集等方面采取一系列聯合行動,企業能夠獲得更大的銷量和更多的利益,才能使該企業在競爭中取得更強勁、更穩定、更特殊的優勢。這些優勢體現在企業財務數據上,就會出現不同平常的財務安排。為此,我關注世界知名企業非凡的財務安排,挖掘其非凡的財務故事,并在某核心財經期刊上發表了案例研究的系列論文 《品牌的財務故事》。案例系列研究的初衷是出于非?,F實的原因,即希望借他山之石,對樣本公司的財務數據進行分析,對樣本公司的財務故事進行梳理,從財務角度破解世界名牌成“名”的密碼,為中國企業品牌價值的創造提供有用的指導和參考。從開始的孤軍作戰到后來的團隊合作,這個案例研究項目吸引了越來越多志同道合的合伙人。經過國際專家的加盟、國內高校界和實務界同仁的助力、學生們的加入和雜志編輯部老師們的熱心幫助后,案例研究團隊最后發展成了一個跨國、跨界、跨校、跨年齡的多元化智囊團。從專欄的選題到樣本企業的選擇,從文章的風格范式到每一個表達的用詞用字,無不浸透著團隊成員的心血和智慧。該項目是根據世界知名的大公司公布的財務報表數據,從財務的維度提煉世界著名品牌價值中的財務DNA。當然,這些財務數據本身也凝結了宏觀制度、政策法規、行業發展狀況和企業本身的非財務因素等多方面的影響。最后我和我的團隊完成了從官方公布的品牌價值排行榜上選擇的有代表性的42家歐美公司的案例研究系列論文,所有的研究數據都來源于各樣本公司更新到最新的財務報表數據,涉及的企業類型有互聯網企業、餐飲企業、奢侈品公司、汽車制造企業、零售業、日化用品以及化工行業、制藥企業等等。其中,美國公司的財務數據主要來源于財經網站,數據的收集較為容易;歐洲公司的財務數據有的是根據各公司官網上公布的年報,有的是委托歐洲的專家和友人收集和提供的財報文件,再由團隊成員手工整理而成。在案例的寫作過程中,我們不斷捕捉世界頂級品牌在價值創造過程中的財務安排的新常態,不斷提供新的樣本佐證財務安排與企業品牌價值的因果關聯性,這些結論均可為為我國企業的品牌價值創造提供重要思路。這便是這個“實”研究系列最大的收獲。
每個當教師的人都大抵都對講堂上下的勞累和辛酸有深度體驗。但當我用二十年的時光認真努力地做好教書這件事后,我越來越癡狂地愛上了這個蠟燭春蠶的職業。癡狂于教書,這樣描述絕非矯情。
對我來說,對教書的癡迷來源于在講堂上體味自由表達的快意,或者與年輕的學生們就學問發生爭鳴,一起在學術海洋中徜徉,感受知識給心靈帶來的滌蕩和愉悅。作為一個大學教授,我想讓年輕的孩子們在我的課堂上張弛有度地做學問,書山有路勤為徑,我更愿引導學生學海無涯“樂”作舟。課堂并非牢騷的宣泄場所或是腐氣沉沉的知識墳墓,教人向善、讓課堂靈動起來才是教書人的基本職責。我認為,思想性、人文性,不如自己的個性;專業化、知識化,不如自己的活化;預習法、演示法,不如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我愿為年輕的學生們在課堂上獲得更多的精神樂趣而努力,讓他們的生活盡可能拉開與平庸的距離,這也就達到教育的目的了。更重要的是,我感恩有這樣的一個平臺,能與年輕人分享自己四十余年的人生感悟。我喜歡結合財務課堂的知識點,給學生們交流一些關于人生的諸多思考,例如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未來買進看漲期權;計算讀大學或讀研的內含報酬率和凈現值;計算逃課的經濟成本和機會成本等等。這樣充滿正能量的課堂有時連我自己都被感動。
對我來說,對教書的癡迷更因為課堂之外的收獲。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我認為,45分鐘以內的主要是“教書”,45分鐘以外的才是“育人”。我已經記不清在課外給學生做了多少次座談,請學生喝了多少次咖啡,申請使用了多少次圖書館的討論室,陪了多少個心理壓抑的學生聊天,私下給過多少個貧困學生以資助,帶過多少學生深入企業和農村做調查研究……我也十分享受學生對我投入的回報,很多學生加入我的團隊,在大學和研究生期間便能在國內外一些有影響力的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他們的成長是對我最可心的回報。我家里還收藏了好多學生DIY的一些小玩意。其中有一雙我珍藏多年的鞋墊,至今不舍得用,上面是一個不識字的學生媽媽按照兒子寫的字樣一針一針為我手繡出來的“為我操心,感激不盡”八個字。其實我的感動大大超過了她的感激。
教書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學習的能力。你可想象那種把學習的習慣升華到像吃飯睡覺一樣成為一種自然境界的美妙吧?著名學人陳村先生在其文章《讀書啊讀書》中說道:讀書就是讀書,若讀的同時想到升官、發財、中獎、應考,以及什么“顏如玉”的,此書休矣。我相信,最是書香能致遠,腹有書香氣自華。為此,我把圖書館當成第二辦公室,大部分休閑時間都泡在圖書館,并在我的學生中發起了一個“到圖書館搶好書”的活動。如果一個老師不學習或少學習,肚中那些當年為應付考試而積累起來的一點可憐的墨水,就會像財物一樣越用越少,這種尸位素餐的教師只能算是照本宣科培養應試機器的謀生者,很難擁有生動有趣的講堂。我認為,要想在教學中別具一格、獨樹一幟,就要通過學習提升自己。人云亦云,一文不值;一家之言,無價之寶。我堅信,只有對所教學科知識嫻熟把握,才能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達到“揚棄”教材、“超越”教材的境界,才可能在教學中隨意揮灑、新穎別致、皆成佳境,才可能圍繞教學宗旨進行多彩多姿、千變萬化的創新活動;才能創設出讓學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創設出學生對我的課堂欲罷不能的感覺;才能夠靈活自如、出神入化,使師生心心相印,肝膽相照,步入一個相容而微妙的世界。朱熹曾說過:“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和口到”。我還要再加一個“耳到”。每天早晚我都會抽出時間,一邊運動一邊用耳朵學習。我在這個過程中用耳朵“學”完了很多國際知名大學的公開課以及財經類、歷史類等經典名著。這么癡狂的學習勁頭,感動了很多學生,他們也學習我的方法,并加入了我的隊伍。
為了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我更癡迷于教學方法的借鑒、學習和總結。我曾深入進到過國內外很多課堂,學習過很多國際知名大學的公開課視頻,借鑒過國內外優秀的教學方法,取人之長。同時我在“教”的過程中也做一個有心人,隨時思考教學的得與失。一堂課成功了,是怎么做的,有什么體會,有什么感受;課堂上遇到了一點麻煩,是怎么解決的;遭到了哪些挫折,當時痛苦的程度怎樣,有怎樣的感受,等等。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是從寫教學日記開始,不斷摸索總結,勤奮寫作。遇到精彩的東西,我也勤于用文字去保存。我把自己的教學感悟積累起來,選取自己認為最精彩的東西寫出來,形成了幾篇教研論文,并被國內教育類的權威期刊錄用。而那些課堂上與學生們交流時我臨場的“火花”,以及學生的精彩閃光點,我都記錄下來,形成了我至今幾十萬字的教學日志。我從學習別人的教學、積累自己的感受、提煉自己的思考開始,用“心”去收集一顆顆美麗“珍珠”,將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每一顆“珍珠”串起來,我相信一定可以串成一根非常美麗的項鏈。
財務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離開實務,任何高超的理論、宏偉的藍圖都是一紙空文。為此,我還經常與企業打交道,向實務界同仁學習,學習他們積淀的寶貴財富,品嘗他們的睿智,在與他們的對話中頓悟,體驗豁然開朗的那種喜悅。
收筆掩卷之際,我瞻前顧后,只期望這條“虛虛實實癡癡狂狂”路,能陪我走得更遠更遠?!?/p>
談多嬌,湖北經濟學院財務學教授,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博士,英國拉夫堡大學商學院博士后。談教授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一百余篇,著有《西方財務理論發展史》(2013年)、《西方理財思想史》(2008年)、《體育財務》(2007年)、《稅務籌劃的經濟效應分析》(2004年)等著作。擅長的研究領域是財務理論和實踐,并長期致力于ACCA和CMA的課程培訓,以及中國上市公司的財務風險分析與預警方面的培訓,曾在《財政監督》上開設專欄“西方財務理論發展史”,在某財經學術期刊上開設專欄“品牌的財務故事”,分別對財務理論和財務實務進行了長期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