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睿 王大鵬(.吉林財經大學 吉林 長春 307;.吉林市體育市場管理中心 吉林 吉林 303)
國家體育改革勢在必行,群眾體育基礎必須首先建立,學校體育是唯一可依靠的青少年競技體育群眾基礎體系。任何一個單項體育都不能代表體育的全部、不能帶動整個國家體育的發展,不能代替群眾體育。讓學校體育課程資源在完善體育個性化教學同時建立國家廣泛的競技體育群眾基礎,在徹底改變青少年健康現狀同時,實現國家體育體制改革和體育產業發展同步的利益最大化。
我們發現存在于大眾體育中的群眾體育活動也多以競技體育項目為基礎。因此以競技體育項目來滿足青少年群眾體育的覆蓋是可行的。而常規競技體育項目本來就是學校體育教學資源的主要內容,用更豐富的競技體育項目來實現課程教學資源的最大化理論上合理,實踐上可行。這一教學資源開發不僅具有更大的社會價值和普及價值,還有完善的規則體系便于推廣。因此教學資源最大化開發對國家競技體育項目的選擇,無疑是利益一致的價值最大化選擇。
而對其選擇的最大問題在于學校體育現有環境無法滿足這一資源的最大化。所以本項開發和分類即根據這一特點將“課程資源”分為“基礎資源”和“輔助資源”,并根據這一分類探討不同資源的開發與延伸。
一切與發展環境相適應的是自身體系的完善。因此隨新的教學資源建立,新的運行模式和管理方法必須隨之建立起來。體育是適合個性化教育的科目,將所有競技體育項目作為學校體育選修課教學資源(包括奧運會、全運會、農運會和殘運會等項目),使不同條件和愛好的學生實現個性化教學成為可能。
將如此巨量的基礎資源在學校體育實施可行性如下:(1)競技體育項目提供了最大的使用價值、普及價值和終身價值,這就是最大實用性價值;(2)競技體育運動項目早已在國內外通用化和標準化,包括器材和規則,便于統一教學和考評體系建立,這就是標準體系的價值最大化;(3)競技體育運動項目內容豐富種類繁多,為最大多數學生提供最大個性化選擇,實現了個性化與群體化的統一,這是教育公平的價值最大化;(4)如此豐富的課程資源不僅豐富了學校體育課程,也在建立億萬青少年群眾體育基礎同時,為國家競技體育建立了最大的培養環境,形成體育培養選項的最大廣泛性價值。
教育考評機制實施要素的關鍵是充分體現公平:而基礎資源最大化提供了最大的適應性,以滿足最大個性化選擇。最大個性化選擇就是實現最大化公平的保證。科學制定學生體育選修和必修的學分計算方法是,以體現基礎教育普及為主,提高為輔。不同積分方法制定以實現對學生體育科目努力程度的考核為原則。
從入學將每個學期平均考評積分累積,保證普通學生在各自擅長的科目正常努力取得相當于其他學科正常努力的成績。考評機制可采取常態化學校課程測驗、常規測驗、及俱樂部賽事制度來實現:興趣類、娛樂類、競賽類,級別賽事或區域對抗賽等,均能取得相同認定級別的積分。原則上,積極參與和努力的學生均可取得的積分與擅長體育運動的優秀學生成績仍在相同區段。而超常的積分則是可達到國家頂級或國際級運動員水平的學生,通過國家級以上賽事取得的超常積分累積,因此積分制定是非線性的。但超出標準積分累計將采取系數法(F×δ)來綁定其他學科考試成績,以避免放棄文化課學習現象,這就是體育積分的彈性特征。
以往體育選修課和學分制的嘗試之所以不能推行,首先是沒有取得價值最大化的教學基礎資源有效開發,其次是沒有與課程資源最大化利益一致的相關領域協同改革,包括建立同教同軌的有效考評體系;其三是沒有建立足夠的學科價值和相應的教學模式。
教育評價體系在現有教育環節中是形成教育推動力的重要因素,排除學校體育在教育評價體系外就削弱了青少年健康教育動力。改變這一現狀就必須改變傳統理念和現有教育格局,而改變現有格局最有力的手段就是由利益共性提升的學校體育自身價值和學科地位。而教學模式改變和評價體系建立帶動的正是整個學校體育格局的轉變,包括學科價值的提升和社會化延伸本身都使學校體育在健康教育職能外,具有了社會化價值,成為國家競技體育培養體系的基礎環節,使學校體育共用國家與社會資源的合理性成為必然。
原則上,基礎資源最大化的自主選修由于地域條件巨大差異,單一學校或地區都無法實現項目的全覆蓋。因此根據個性愛好和地域差的市場化選擇將逐步形成不同項目的區域優勢。而隨條件完善和資源流動延伸,讓包括偏遠地區學校逐步擁有優勢選修項的教學和訓練是可行的。由此形成的項目區域差異,將逐步滿足所有國家競技體育項目需求的布局。學生也因此學會選擇不僅愛好而且適合本地區和個人發展的優勢項目。國家亦據此形成的競技體育項目市場化分布,將資源向該地傾斜,以進一步推動形成區域項目優勢。這一“市場化布局”機制的形成在于,教育積分的驅動性總會把能獲得更好積分的項目由學生選修模式自我調節,形成充分滿足自主選修和個性化教育的市場調控機制。學生不僅要選擇滿足自己愛好的項目,還要考慮學區該項的競爭才可能得到更好積分,為取得優勢或避免過大的競爭而予以選擇,從而形成一種優劣互補的市場環境。這種課程自主選修模式就是通過“學分驅動機制”形成市場化分配的“課程資源市場”。
多樣化和個性化體育課程早有提出,只有通過國家體育體制改革的同步、選修課和積分評價體系的建立,得到了課程資源最大化所需要的資源社會化延伸:(1)學校體育俱樂部化教學:中小學的校內和專項體育俱樂部,與隨國家體育體制改革而由各級體工隊和體校的撤并轉軌的職業體育俱樂部,將提供更為專業化的體育教學以及業余活動和賽事。(2)因地制宜與彈性教學:混班教學根據不同授課階段和學校教學資源能力在學校或專業俱樂部場地進行。由于不同地區條件限制,學校將根據場地和師資等條件選擇可開展項目,形成體育科目的市場化布局。(3)教學資源社會化延伸:俱樂部化教學通過專業教師及場地設施等交流與積分賽事活動,提供了輔助資源的社會化延伸。作為國家體育基礎培養環節和國家體育產業鏈的終端,學校體育不僅得以充分利用社會化資源,甚至可以反哺學校教育。
由此帶來學校體育三大改變:一是課程資源和教學方法的徹底改變,二是因此學校體育由學科教學向學科管理的轉變,三是未來學校體育將擁有獨立或相對獨立的財務或結算體系的學科地位的徹底轉變。也因此這一切都意味著學校體育社會價值地位的提升和格局的根本改變。
而這一切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建立的選修課和學分制,以學校體育俱樂部形式貫穿的考評體系及其社會化接軌,推動了學校體育俱樂部各級賽事。將教育資源和市場資源非常完美的結合一起,推動了從教育到體育、從國家到全民、從青少年健康到體育產業發展最大的利益一致。
中小學體育涉及億萬青少年健康及全民體育運動基礎,卻缺少投資、資源貧乏、不受重視,更與國家體育和體育產業的市場化沒有任何關聯。改變這一狀態要徹底改變傳統教育理念;以“利益最大化原則”推動不同領域在價值共性和關聯利益下的同步改革;改變單純從青少年健康入手的教育改革觀念,而從利益共性入手對學校體育的存在價值進行徹底改變;學校體育價值地位改變給學校教育帶來的不僅是資源和資本的反哺,更是對中國未來教育的根本提升。
[1]呂曉昌,季瀏,趙美魯.對我國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的若干思考[J].聊城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02.
[2]郭智光.我國中小學體育課程沿革與改革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
[3]張曉林,陳新鍵,毛振明.我國大中小學體育課程有效銜接現存問題及改進思路[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