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水稻研究所(410125)閔 軍
湖南雙季稻區水稻種植關鍵技術
湖南省水稻研究所(410125)閔 軍
1.根據用途,科學用種飼料或加工用途早稻,宜選擇圓粒型品種;食用晚稻,宜選擇長粒型優質稻品種。機插秧則應選擇產量高、秧齡期彈性大、適于機插的品種。雙季稻品種搭配要以確保晚稻安全齊穗為前提,一般湘北早晚稻品種搭配以中熟+中熟為主,適當搭配中熟+遲熟;湘中以中熟+遲熟為主,適當搭配遲熟+遲熟;湘南應以遲熟+遲熟為主。在優質稻開發上則應根據生產需要確定品種,雜交稻選擇高產優質品種(米質為二級、三級),常規稻選擇高檔優質品種(米質為一級、二級),以確保產量和效益的同步提高。
2.集中育秧,適度增加機插雙季稻尤其是早稻集中育秧不僅可以減少不良天氣造成的危害,同時還可以節本增效。機插秧早稻要選擇大棚或工廠化育秧,提高秧苗質量,適齡(小于25天)機插。雙季稻行距不能超過24厘米,改進機型,調窄行距,增加基本蔸、基本苗。提高插秧質量,減少機插植傷,控制機插深度,提高整田質量和把握沉淀時間,是防止深插、缺蔸的有效措施。因此,農機與農藝要相融合,插秧機械與水稻生產特點相互適應。
3.增種減氮、肥水耦合在技術措施上實行增種增蔸增苗減氮。增種:大田用種量每667平方米雜交早稻2.5公斤、常規早稻5公斤;雜交晚稻1.5公斤、常規晚稻3.5公斤。增蔸:每667平方米增蔸0.2萬~0.5萬蔸;插植規格:12厘米×24厘米或9厘米×24厘米,拋栽密度每667平方米2.2萬~2.5萬蔸。增苗:基本苗每667平方米常規稻增加三四萬苗、雜交稻增加二三萬苗。以土定氮,按需施肥,大力應用平衡施肥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節氮抗倒技術,實現水肥耦合。每667平方米大田施氮肥10~12公斤,磷肥5~6公斤,鉀肥10~12公斤。搞好田間水肥管理,推廣干濕交替的灌水方法,防止淹水深灌、串灌、漫灌。濕潤旺根壯稈重穗,增粒增重增產,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和肥料利用率。
4.綜合防控病蟲,提倡綠色生產抓好水稻螟蟲、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等病蟲害的防治,以預防為主,預測預報,綠色防控,專業化統防統治。綠色稻米生產重點推廣“蜂-鴨-燈”“蜂-蛙-燈”生產模式:赤眼蜂防控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稻田鴨、蛙類防控稻田中多數害蟲,用益害分離型扇吸式誘蟲燈防控害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