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一)
前不久,新華社記者就《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采訪了農業部部長韓長賦。
問:《意見》的主要政策取向是什么?
答:現在出臺的這個《意見》,是適應新形勢和實踐發展要求制定的,延續了中央一貫的政策基調,遵循了《農村土地承包法》的立法精神,并吸收了近年來廣大農民群眾的實踐創造。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發展是客觀趨勢,但必須看到這是一個漸進的歷史過程,不能脫離實際、脫離國情,片面追求流轉速度和超大規模。
問:如何準確理解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
答:當前,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背景下,大量人口和勞動力離開農村,原來家家戶戶都種地的農民出現了分化,承包農戶不經營自己承包地的情況越來越多,在大多數地區,承包權與經營權分置的條件已經基本成熟。實現土地集體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這是引導土地有序流轉的重要基礎。
《意見》明確提出,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首先要維護好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一方面要探索新的集體經營方式;另一方面,要行使好農村集體在土地流轉和承包經營上的管理監督權,發揮好集體為農民流轉土地提供服務的組織功能作用。其次,要保障好土地承包權。要抓緊抓實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妥善解決農戶承包地塊面積不準、四至不清等問題;要完善承包合同,健全登記簿,頒發權屬證書,強化土地承包經營權物權保護。第三,要放活經營權。要鼓勵創新土地流轉形式,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加強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建設,為流轉雙方提供服務,保護流轉雙方的權益。
問:近年來社會上對未來“誰來種地”問題十分關注,請問《意見》提出了哪些應對措施?
答:《意見》提出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制度,培育新的種地人。包括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積極培養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民合作社帶頭人、農業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和返鄉農民工等,努力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認定、扶持體系;引導土地資源流向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鼓勵各地整合涉農資金建設連片高標準農田,并優先流向家庭農場等規模經營農戶。允許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工商企業可以適度租賃土地發展良種種苗繁育、高標準設施農業、規?;B殖、開發農村“四荒”資源等現代種養業;加大扶持完善服務,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提供更好得外部環境。
問:為什么要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制度?《意見》對做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加強對承包地的保護,是促進土地流轉起來,形成規模經營的重要前提。過去,對農戶承包地主要是按照合同進行管理,存在面積不準、四至不清、空間位置不明、登記簿不健全等問題。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制度,一是針對現實矛盾,解決好承包地塊面積不準、四至不清、空間位置不明等問題;二是按照《物權法》要求,完善合同、健全登記簿、頒發權屬證書,確認農戶對承包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各項權利。
健全登記制度,強化對農戶承包地權益的保護,當前最重要的抓手就是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為指導各地做好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意見》明確提出按照保持穩定、依法規范、民主協商、因地制宜、分級負責的原則穩步推進;原則上要確權到戶到地,在尊重農民意愿前提下,也可以確權確股不確地;強化縣鄉兩級責任,建立黨委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密切協作、群眾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加強工作保障,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中央財政給予補貼。 (待續)
摘自農業部網201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