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qū)濱江街道文化站 謝棣英
青少年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接班人,他們的成長狀況,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前途,關系到民族的整體素質乃至命運。目前廣州市有未成年人160多萬,這是一個必須由全社會共同悉心愛護的龐大群體。倡導青少年學習了解中國民族文化,提供健康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提高青少年文化品位和鑒賞力,一直是文化工作的目的和重要內容之一。
我們?yōu)I江街道文化站的群眾文化工作重心就是要為青少年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文化環(huán)境,并通過形式新穎、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增強疍家文化對青少年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促使青少年在文化氛圍中耳濡目染,認真學習獨具特色的咸水歌和源遠流長的疍家文化,提升內在素養(yǎng)。
廣州市海珠區(qū)濱江街作為廣東省“民族民間(咸水間)藝術之鄉(xiāng)”,最具特色的咸水歌于2007年入選廣州市首批、廣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筆者作為“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咸水歌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更有責任去培育新人,令咸水歌在新一代孩子的身上閃爍別樣光芒。因此,為了傳承民間咸水歌藝術,我們通過廣州市民間咸水歌文化傳承基地——濱江地區(qū)大元帥府小學,并輻射到周邊大中小學,培育咸水歌苗子。我們充分利用文化站和學校場所培育青少年,舉辦培訓班,開展以“關注傳統(tǒng)文化,呼喚疍家記憶”為主題的演講等系列活動,使青少年領悟到:“未來是屬于自己的,今天我們在傳統(tǒng)文化的海洋中徜徉,明天要像勇敢的海燕一樣去搏擊風浪,用我們的智慧把傳統(tǒng)疍家文化傳承下去。”
咸水歌是民間歌謠中的一種,也是廣東民間音樂中的一種。濱江街咸水歌是濱江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構筑濱江文化的基石。但必須看到,在全球化觀念與市場化運作的多重挑戰(zhàn)之下,盡管同屬珠江流域,由于疍民的自然、文化生態(tài)截然不同,歌曲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也不盡相同,因此廣州咸水歌這一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的傳播與傳承是一個亟待研究的重要課題。
為了使傳統(tǒng)文化不流失、使民間藝術發(fā)揚光大、使水上居民的咸水歌走上陸地,海珠區(qū)濱江街道文化站認真管理和對外宣傳民間咸水歌,使咸水歌在青少年的傳承中由自娛自樂的發(fā)展形式轉為有組織有計劃的發(fā)展形式。一方面,整理歸檔各類咸水歌文化資料和發(fā)掘了解民間藝人,在傳授中做好歷史人物的傳承工作。另一方面,寫詞譜曲中融入現(xiàn)代元素,不斷豐富自我內涵,煥發(fā)青春風采。
此外,我們建立濱江地區(qū)青少年“咸水歌”培訓基地,從娃娃開始培養(yǎng)。在大家的努力下,培訓基地參加培訓人數(shù)從原來的50人,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600多人。當你看到這些來自“咸水歌之鄉(xiāng)”二、三年級的孩子們,稚嫩幸福的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在老師鋼琴伴奏下有滋有味的唱著“咸水歌”的時候,從那歌聲甜美,神情陶醉的目光里,再也沒了昔日“疍家人”唱咸水歌時的酸楚,而是對新生活的贊美和對明天會更好的期望。
2012年7月3日,濱江地區(qū)第33屆“羊城之夏”青少年暑期系列活動開幕式暨“疍家記憶”廣州市民間文化(咸水歌)傳承基地匯報演出。濱江地區(qū)的“羊城之夏”至今已堅持34屆,通過與民間文化活動緊密結合,活動年年創(chuàng)新意。這個系列陪伴了無數(shù)青少年,成為青少年每年酷暑守候活動之一。
2014年7月5日下午,在大元帥府廣場的第四屆廣東珠三角咸水歌會青少年傳承專場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來自廣州、東莞、珠海、惠州、江門,以及海珠、番禺、南沙和天河等市、區(qū)的13支中小學和幼兒園藝術團隊參加演出,小組唱、表演唱、男聲獨唱、二重唱、舞蹈和情景表演等輪番上場。最后壓軸的是濱江街名都幼兒園的小萌娃,這些3~4歲的小朋友,他們堅持了近一個下午才得以上場演出,但一出現(xiàn),漁網、竹帽,稚嫩的臉孔加上優(yōu)雅的舞姿,萌化了所有現(xiàn)場觀眾的心,確是長江后浪推前浪!
2014年12月15~18日,廣州市民間咸水歌文化傳承基地的后樂園街小學咸水歌在廣州市第二少年宮參加了廣州市第七屆學校藝術節(jié)聲樂比賽,憑借飽含嶺南文化特色的咸水歌《楊桃爽脆真好味》在強手如林的聲樂比賽中榮獲區(qū)二等獎。
廣州市市長陳建華指出:“要堅持一手抓整治,一手抓建設,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要抓好精神產品的創(chuàng)作和生產,豐富和活躍未成年人的精神生活。”我們深深認識到,街道文化站是青少年的校外教育和活動的場所。因此,我們除積極發(fā)揮地區(qū)內大中小學的操場、音樂廳等的作用外,還充分利用街道文化站、“濱江科普文化廣場”“海印群眾文化廣場”“大元帥府廣場”和濱江沿線堤岸等場這既發(fā)揮了文化站不僅成為人才成長的搖籃、素質教育的陣地作用,又樹立了咸水歌的“品牌”效應。
與時俱進,與經濟同步,“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弘揚先進文化,創(chuàng)出自己的地方特色,尋求青少年咸水歌發(fā)展新路子,為文化強市、為文化大省已迫在眉睫,特建議如下。
第一,民間咸水歌藝術具有顯著的地方特色和鮮明的民族風情,把民族藝術列入中小學教學內容,更有利于民間藝術的鞏固發(fā)展。
第二,使咸水歌不斷傳唱并能登上大雅之堂,體現(xiàn)地域化和方言化。
第三,繁榮未成年人文藝創(chuàng)作,豐富未成年人精神文化產品;廣泛開展未成年人文化產品的演出推廣工作,多渠道滿足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四,需要吸收借鑒國內外現(xiàn)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學術成果。
關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豐富青少年的精神家園,弘揚民間文化藝術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形成合力,需要我們廣大群文工作者和民間文藝愛好者,特別是方言歌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們要不斷激發(fā)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更好地教育人、培養(yǎng)人、塑造人,為弘揚傳統(tǒng)文化,有效履行新世紀新階段青少年歷史使命提供強大的精神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