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榮恩
推進財政內控制度建設是政府治理現代化的重要體現
●朱榮恩
2014年財政部成立了內部控制委員會、推行實施《財政部內部控制基本制度(試行)》(財辦【2014】40號),是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提高政府治理水平的重要體現。財政部2012年頒布實施的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 (試行)》(財會【2012】21號)為全面推進財政內控制度的實施提供了實踐經驗。在這樣的情況下,加快推進財政部內控制度建設,有利于財政部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防控廉政風險,有利于推動財稅體制改革,有利于財政部門主動加強對政府內部權力的制約。
推進財政部門內控制度的建設,需要全面落實新《預算法》的全口徑預算管理、推進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改革。落實新《預算法》就是要依法對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進行全口徑預算,保持各類預算的完整性、獨立性,并建立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與一般公共預算之間的銜接機制,增加預算的透明度,增強預算的硬約束。在推進全口徑預算的同時,應根據國發【2014】63號文的通知,推進《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改革方案》的落實,完善財政財務報告體系。
推進財政部門內控制度的建設,需要加強政府債務管理,推進地方政府信用評級。加強政府債務管理,就是要將地方政府的各類債務納入預算管理,避免部分政府債務游離于預算之外;就是要落實2014年國務院 《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財政部《地方政府存量債務納入預算管理清理甄別辦法》,加強對地方政府債務規模的控制和結構調整,加強對地方政府債務舉借方式的管理,增強地方政府舉借債務的透明度,有堵有疏,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推進地方政府信用評級就是在2014年十省市地方政府債券評級試點的基礎上,擴大地方政府發行主體的范圍、擴大地方政府債券的品種、調整地方政府債務的融資方式和融資結構,并繼續以信用評級的市場化機制,對地方政府的債務進行評級,全面提高地方政府債務的透明度、管控能力和制度的完善。
推進財政部內控制度的建設,需要加強地方政府資金、資產和資源的“三資”管理。地方政府不僅掌握著財政性貨幣資金,而且經營著道路、橋梁、學校、醫院等公共基礎設施和用財政撥款購建形成的政府辦公大樓、政府出資建造的公益性建筑等政府性資產,以及土地、礦產、森林、岸線、航線等資源性資產。加強地方政府資金、資產和資源的“三資”管理就是要對這些資金、資產和資源進行整體把握、編制財務報表,摸清地方政府的“三資”規模和結構,規范地方政府資金、資產、資源的使用程序,提高地方政府資金、資產和資源在空間和時間上的配置合理性,提高資金、資產、資源的使用效率和透明度。
推進財政部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需要加強財政資金存量管理,盤活存量資金,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目前,地方政府財政資金的狀況一方面表現為地方政府用于經濟增長和發展的資金緊張、地方政府融資規模不斷擴大,另一方面表現為大量的歷史財政資金結余,尤其是存在著大量已經出庫而沒有被合理使用的資金。在這樣的情況下,需要對存量資金進行集中登記,加強預算管理約束,盤活使用存量資金,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降低地方政府融資規模。
(作者系財政部內部控制委員會委員,上海財經大學教授、博導,上海新世紀資信評估投資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