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部署,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戰略部署,體現了“破”和“立”的辯證統一。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同樣要做好“破”和“立”這兩篇文章。反腐倡廉建章立制要著重抓好4 個方面的制度建設。一是要著力健全黨內監督制度,著手修訂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巡視工作條例,突出重點、針對時弊。二是要著力健全選人用人管人制度,加強領導干部監督和管理,敦促領導干部按本色做人、按角色辦事。三是要著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最大限度減少對微觀事務的管理,推行權力清單制度,公開審批流程,強化內部流程控制,防止權力濫用。四是要著力完善國有企業監管制度,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加強對國企領導班子的監督,搞好對國企的巡視,加大審計監督力度。國有資產資源來之不易,是全國人民的共同財富。要完善國有資產資源監管制度,強化對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的部門和崗位的監管。
李克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
中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既有世界經濟深度調整的大背景,也有內在的經濟規律。應當看到的是,由于基數大,如今每年7%的增長比5年前增長10%的數量還要大,而且就業等多項指標完成情況優秀。不片面地追求高速度,緊繃的經濟速度會得以舒緩,更可以騰出手來推進結構性改革,調結構,促升級,向結構更高級、分工更合理的階段演進。這樣中國經濟的列車就不會因為有所放緩而失速,反而會跑得更穩健、有力,帶來新經濟,形成新動能。中國將繼續保持戰略定力,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不會搞大水漫灌,而是更加注重預調微調,更好地實行定向調控,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的區間,同時著力提升經濟的質量和效率。
肖鋼(中國證監會主席):
隨著改革深化和市場發展,核準制的缺陷和不足逐步顯現。一是由證監會審核把關,客觀上形成了政府對新股發行人的盈利能力和投資價值的“背書”作用,降低了市場主體風險判斷與選擇,弱化了發行人、保薦機構以及會計師事務所等方面的責任。其次,證監會對新股發行“管價格、調節奏、控規模”,雖然短期有穩定股指和投資者心理的作用,但卻不利于市場自我約束機制的培育和形成,甚至造成市場供求扭曲,對中長期股市發展不利。同時,行政干預過多且主觀色彩濃,市場主體難以做出穩定、明確的預期,造成了市場主體與監管機構的博弈,代替了市場主體之間的博弈,不利于規范市場主體行為和市場穩定運行。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其核心在于理順市場與政府的關系,總的目標是,建立市場主導、責任到位、披露為本、預期明確、監管有力的股票發行上市制度。
李忠(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
我國社會保險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保障項目還是比較全的,包括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大險種。綜合這五個險種的主要情況來看,目前我們國家各項社會保險的總費率超過了40%,用人單位占大頭是30%,總體是偏高的。但是說中國的社會保險費率全球第一說法不準確。
管濤(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
2014年外匯收支數據顯示資金流出中國,原因有三:人民幣匯率擴大浮動區間,企業結匯意愿減弱,購匯意愿增強;美元走強國際資本大量回流;市場關注中國經濟的一些風險和問題,市場情緒波動較大。去年二季度開始,貿易順差不斷擴大,銀行結售匯下半年變逆差,預計去年四季度還會出現經常項目順差,資本項目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