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新
財政部已經明確了專員辦對地方政府債務實施監管,并對監管內容和工作程序進行了具體部署,這是專員辦嵌入財政主體業務,實現向財政預算管理和事前事中監管為主轉變的一項重要突破。專員辦應當積極發揮就近有效優勢,將地方政府債務的監管嵌入地方政府債務的過程管理。
對地方政府債務的監管作為專員辦今后一個常態化工作,動態監控和分析評估是必備手段,因此應向專員辦開放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系統,與財政部債務信息統計系統聯網,以暢通信息獲取渠道,并增加模塊反映專員辦對債務的監管情況。從而圍繞信息獲取機制的建立,切實轉向事前事中監督,實現專員辦工作方式上的突破。
專員辦在開展地方政府債務監管的時候,應秉持大局意識和專業意識并重的思路,深刻理解中央對地方政府債務的管理目標和地方政府舉債動機之間的關系:兩者在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上是一致的,只是出于地方政府財政收入與支出責任不相匹配、政府投融資機制不完善等原因,出現了長遠規劃和短期目標的差異。因此,專員辦開展地方政府債務監管,在查處問題、規范清理的同時,更要從財稅改革和財政預算監管的大局出發,通過妥善解決支出責任過多、融資渠道單一等源頭性問題,最終實現有效規范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的政策目標。
專員辦對地方政府債務的監管要改變以往“有任務才檢查”的事后臨時監管模式,從“借、用、還”三方面對地方政府性債務全過程進行監管。一是通過對舉債主體、舉債方式和舉債程序的把握,監管地方政府舉債和擔保承諾行為是否合法合規;二是通過把控舉債的規模、債務的用途、納入預算管理等作為切入點,監管債務資金安排和使用是否符合政策方向,監管債務償還是否有償債計劃和穩定的償還資金來源;三是通過對償債責任、風險預警、應急處置等環節的把控,監管債務風險是否按要求積極防范和化解;四是通過對上述關鍵環節的管控措施,有效發揮事中的監管作用,促進地方政府加強債務管理的同時,對于發現的問題及時提示并報告,并跟蹤后續的整改落實和政策完善。
一是督促地方政府建立完善風險評估、預警、應急機制。除償債率、綜合及分項債務率、逾期債務率外等,地方政府應結合本地實際,設計出更為科學精細的風險指標,以對風險較高的地區進行評估、預警和重點監控。同時,提升償債準備金的使用績效,維護政府信用,守住不發生區域性和系統性風險的底線。二是重點關注債務資金使用績效。適時選取重大項目,進行債務資金使用績效抽查。看其是否及時安排使用,是否按照核準用途使用,債務資金投向是否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規定,是否有截留、擠占、挪用,是否存在資金結余或閑置、使用效率低等情況。堅決杜絕以支持公益性事業發展名義舉借債務用于經常性支出或樓堂管所建設等現象。三是加強對在建項目的日常管理。在日常監管中,應建立在建項目數據庫,及時關注在建項目的融資需求計劃、政策契合度,以及資金到位使用情況。四是認真調研將政府債務納入預算管理的操作模式。此次核查工作中,地方財政部門對一類債務清理甄別后納入全口徑預算管理的政策精神十分擁護,對公共預算和政府性基金預算管理的模式亦已非常熟悉。但對或有債務確需地方政府或其部門、單位依法承擔償債責任的,如何將償債資金納入相應預算管理,既無具體的政策指導,有無實踐經驗,確需認真調研后梳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