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炎人/財政部駐云南專員辦副監察專員兼紀檢組長
專員辦的職責從財政監督檢查,調整為財政預算監管,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變化很大。因此,對于專員辦來說,不僅要學習新的業務知識,還要調整工作思路,處理好四個關系。
財政檢查在預算管理過程之外查找錯弊,與被檢查者是一種對立的關系。財政預算監管嵌入預算管理過程,與各方協同配合,其實質是服務。在全部財政事項中,專員辦只能管一部分,管幾個環節,做的是局部工作。局部要為全局服務,這個全局就是財政部的中心工作。要對全部財政管理事項和專項轉移支付資金排隊梳理,按財政部的中心工作找出需重點監管的事項,并確定監管環節。事前審核調研要為財稅政策的制定和財政資金的分配提供依據,事中監控要及時發現、糾正和調研財稅政策執行及預算執行中存在的問題,少量的事后監督要著眼于完善宏觀政策和加強財政管理。財政預算監管也要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于協同工作的各部門各單位。監管事項的確定要因時而變,并考慮各地實際。
專員辦的財政預算監管應是一種非現場監管與現場監管結合的模式。非現場監管要依托數據,除了利用財政部業務信息系統逐步與地方聯網外,專員辦也要直接收集和補充一些與預算編制、資金分配及預算執行相關的基礎資料和動態數據。如:中央基層預算單位人員數據、實物資產數據、項目支出數據、預算執行進度等,中央專項轉移支付臺賬、省級二次分配資金去向等,重大項目執行進度、財務情況等。數據要少而精,收集的數據要分析,分析結果要用得上。非現場監管通過書面審核和數據分析發現的問題,可以采取約談、管理建議書等方式及時糾正。對于需進一步核實的問題,要到項目單位和資金使用現場繼續開展監管核查。現場監管不能像以前財政檢查那樣搞大部隊的持久戰,而是小部隊有備而去,快進快出。
事前和事中是財政預算監管的兩個主要環節,監管的重點和工作方式各不相同。就屬地中央預算單位預算管理而言,事中的預算執行監控基本做到了全覆蓋,但事前的預算編制審核只覆蓋了少數單位。應該擴大范圍,做到全部屬地中央預算單位預算編制審核、預算執行監控、決算編制審核全覆蓋。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則要選擇重點資金進行監管。專項轉移支付基礎資料審核大多在事前開展,但預撥清算類、以獎代補類和財政貼息資金的資料審核主要在事中。對中央重大項目以事中監控為主,但可以事前介入。以專員辦的人力向重大項目委派財務總監不現實,可采取項目建設進度和重大事項定期報備,不定期巡查的方式開展。事中監控前端要重點監管省級二次分配的資金去向,中端主要監控項目實施進度及合規性,末端要著手開展績效監督。
有效的內控是專員辦做好財政預算監管工作的保障。內控首先要理順和細化業務流程,在此基礎上分析各類風險,開展有效防控,并通過檢查和問責加以強化。財政預算監管的具體業務,有一部分相對固定,還有一些要隨著工作重點的轉換,以及監管情況的變化而改變。如社保、醫保等基礎數據已經基本摸清的事項,不必再投入過多精力。事中監控的重大工程項目竣工后,也要轉換到新的項目。業務內容的轉換是必需的,但是工作經驗和業務流程要總結和積累,不要做一個丟一個。要做到資料逐步積累,流程日趨合理,內控不斷完善。專員辦在財政檢查風險防控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經過調整后可以延續,如開展現場監管要制訂工作方案,實行組長負責制和日會日記制,設廉政監督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