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新生/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廉政研究院院長 教授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實施以來,各級政府在信息公開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正如人們所看到的那樣,政府信息公開和公眾的期望之間還有很大的距離,公民以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方式督促政府加快信息公開的步伐。
筆者認為,當前我國政府信息公開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是,政府信息公開仍然處于“擠牙膏”狀態,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我國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有待完善,政府信息公開的體系結構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政府信息公開必須實現以下三個轉變:
首先,必須實現從政府主導向公民主導轉變。2008年實施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強化了政府在信息公開方面的主導作用,建立了公民申請、政府批準的信息公開體系。事實證明,這樣的信息公開制度不利于充分滿足公眾的知情權。這是因為政府享有信息公開的絕對控制權,在信息是否應當公開方面掌握解釋權,這就使得一些政府部門在公開政府信息的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作出取舍,政府信息公開流于形式。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把政府主導的信息公開變成公民主導的信息公開,建立真正意義上的“政府信息公開是基本原則、政府信息不公開是例外”的法律制度體系,政府在信息公開方面不再享有解釋權,凡是政府掌握的信息必須公開。如果政府信息不公開,那么,公民可以隨時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政府公開信息。這樣做一方面可以防止政府借助于不完善的信息公開制度掩蓋工作中出現的失誤,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建立必要的司法審查制度,確保政府在信息公開方面具有可訴性。
其次,必須實現從核裂變到核聚變的轉變。當前的政府信息公開處于“核裂變”狀態,政府在信息公開方面接受外部的壓力,實行有條件的信息公開。譬如,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對涉及武則天的電視連續劇提出整改意見,制作播出單位進行整改之后,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一位律師申請信息公開,要求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公開有關整改的法律依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答復之后,又有學者提出信息公開的請求,認為不能以政府機關接到觀眾投訴為理由,對這部電視連續劇提出整改意見,而應該公布提出整改意見的法律依據和程序規定。這說明在公民的擠壓之下,政府正在一步一步地實現信息公開。但這樣做畢竟是被動的而不是主動,公民只能請求政府公開信息,而不是要求政府必須公開信息。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實現政府職能轉變,建立全面開放的政府信息公開體制,公民可以隨時查閱有關抽象行政行為的法律依據,同時也可以要求政府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作出解釋,政府不得以任何方式敷衍塞責。所謂“核裂變”是指在外力作用下推動政府信息公開;所謂“核聚變”是指在政府的內在壓力之下,主動地實現信息公開。二者的區別就在于,“核聚變”信息公開是政府為了提高執政的合法性而主動作出意思表示,這種意思表示確保實現政府信息公開的自動化,能夠把政府信息公開變成政府工作的內在驅動力,從而使政府自覺自愿地接受公眾的檢驗。
第三,必須盡快實現政府信息公開行政化向政府信息公開法律化的轉變。《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是政府信息公開的基本法律依據。這部行政法規對于我國政府信息公開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但是,正如人們所看到的那樣,由于《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強調行政主導,信息公開的解釋權掌握在政府的手中,這就使得一些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可以尋找各種理由拒絕信息公開。由于沒有建立信息公開的監督核查機制,結果導致政府信息公開變成了政府信息公開“表演”,一些政府機關在政府信息公開的過程中掩蓋事實真相、轉移視線或者有條件披露,結果導致政府信息公開非但沒有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反而造成了嚴重的信息混亂。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出路就在于,由全國人大常委會盡快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公開法》,明確規定凡是由政府掌握的信息,除非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不得公開,否則,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承擔法律責任。公民可以隨時要求政府公開有關信息,如果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拒絕履行信息公開的義務,那么,公民可以要求法院發出督促令,如果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仍然拒絕履行,那么,應當追究其刑事責任。這樣做一方面可以督促政府切實履行法定義務,杜絕政府信息壟斷;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建立強制公開制度,確保公民的知情權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