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珺,王 海
(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天水 741020)
自199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中提出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要求以來,我國高職教育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歷史新階段。經過多年發展,高職院校從431所增加到1 321所,年招生規模從54萬人增加到318萬人,在校生規模從95萬人增加到973.6萬人。盡管我國高職教育發展形勢喜人,但也面臨諸多困難,不少問題已影響到高職教育的健康有序發展。隨著高職院校數量增加、規模擴大,其在辦學經驗、教學設施、師資力量、教育經費等軟、硬件條件上表現出一定的不足,尤其是教學資源不足已成為制約各高職院校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問題,影響著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進一步提升。所以,高職教育如何共享教學資源,充分利用外部教育資源,提升教育資源利用效率,就成了各高職院校解決辦學條件不足、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的一個重要舉措。
教育資源是指為教學有效開展提供的各種可被利用的條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視、圖片、課件等,也包括教師資源、教具、基礎設施及相關教育政策等內容。通俗來講,是指一切可以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的物化了的、顯性或隱性的、可以為學生學習服務的教學組成要素。
外部教育資源包括社會資源、校際資源、企業資源、網絡資源等。外部教育資源的利用是指對校外可利用資源的挖掘和校內外資源的優化配置,收到校內外資源互通有無、取長補短、互相補充的效果。
社會、行業、企業對高職教育及專業建設的參與度不高。(1)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辦學主體多元、辦學形式多樣、充滿生機活力的辦學體制還沒有形成。管、辦、評分離,政事分開、權責明確、統籌協調、規范有序的教育管理體制還沒有形成。相關政策、制度不完善,社會團體、行業、企業參與高職教育建設的激勵機制還沒有形成。(2)缺乏社會廣泛參與專業建設的機制。由高職教育界、科技文化產業界及政府部門代表共同組成的地區性學科專業建設協調機構尚未健全。第三方評價機構或社會媒體對各類高校的學科專業建設情況進行調查、評估的相關政策機制不健全,專業建設透明度不夠。(3)多渠道融資機制不健全。社會投入是教育投入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還沒有完善的財政、稅收、金融和土地等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捐資、出資辦學,全社會辦教育的積極性還未被充分調動;還沒有完善的捐贈教育激勵機制,個人教育公益性捐贈支出的所得稅稅收政策還不夠合理。
各高職院校缺乏合作交流機會,校際合作意識淡薄,校際資源難以共享,未能形成優勢互補的合作性競爭關系。各高職院校之間缺乏有效的教學資源共享機制來協調資源共享過程中各方的分工和合作,也缺乏完善的管理體制來約束和規范各方在資源共享中的態度和行為,更缺乏完善的評價考核機制來解決資源共享各方的成本分擔和利益分配問題。
另外,各高職院校在辦學規模、硬件條件、軟件設施、專業設置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師資水平、學生基礎方面也不盡相同。整體實力較強的院校在課程互開、學風互認、教師互聘等軟件資源共享方面缺乏內在動力,條件優越的高職院校會對本校優質教育資源進行某種程度的保護。
目前,各高職院校與企業的合作層次較低。合作形式大多為頂崗實習安排、訂單人才培養、兼職教師建設等,而學校、企業的深度融合,教師、師傅的聯合傳授,工學交替、實崗培養等深層次合作不夠。合作運行機制缺少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沒有真正實現“雙重”管理、“雙元”育人,校企合作質量難以保證。
(1)網絡資源種類不全,建設質量不高。各高職院校的精品課程資源庫、教學資源庫等網絡教學資源還存在門類不全、重復建設等問題,部分網絡資源質量不高。(2)網絡設施系統落后,網絡速度緩慢。一方面是由于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系統不夠完善,存在網速慢或網絡資源無法打開的情況;另一方面是網絡資源訪問權限低,網絡資源訪問受限的問題較突出。(3)網絡資源平臺不兼容,使用不便。由于各種網絡資源使用的檢索方式、系統平臺不統一,給用戶使用資源帶來諸多不便,檢索效率低。(4)網絡資源讀者認知度低,使用范圍小。有些高職院校中還存著讀者“不知道有什么,不知道如何用”的現象,網絡資源認知度低,讀者范圍小,網絡資源浪費嚴重。
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是高職教育重點發展方向,對于實現校際資源共享、加強校企合作與科技開發、促進教學改革與中高職溝通等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據統計,全國已建立927個職教集團,參與單位達到6 000多個,其中成員學校2 400多所,合作企業3 600多家[1]。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雖然取得了較大進展,但總體發展還處在初始階段。比較規范、明晰、有力的組建體制還沒有完全形成,多數職教集團組織松散,約束性不強,集團成員責、權、利不清晰,校企共建合作實體的產權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職教集團化辦學的評估激勵機制不夠完善,校企一體化育人機制還不夠完善,缺乏能調動各方積極性、集聚多方優勢的內部運行機制;公辦職業院校的辦學自主權還很有限,企業深度參與集團辦學仍有體制障礙。
由于高職教育的經費投入量與高職院校規模的擴張不相適應,許多高職院校的教學硬件資源較為短缺,缺少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的必要設施和設備,大部分實習場所和環境也不夠理想。部分學校實訓儀器設備相當緊缺,嚴重影響學生操作技能的提高。同時,院校間硬件資源差距較大,加之各高職院校分布分散,獨立運作,還存在著硬件資源重復建設問題,沒有實現校際間教學資源的共享,沒能充分發揮資源使用的最佳效率。
另外,大多數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職稱、學歷、學科等結構和層次還無法滿足實際需求,缺乏“雙師型”教師、實驗教師。目前,高職師資大多畢業于普通高校,是“出了校門又進校門”,而真正來自企業且有豐富工作經驗的師資相當少,教師中真正具備雙師素質和能力者為數不多。因受限于高職院校現行管理體制,各高職院校一方面缺乏真正有較高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的教師,而另一方面,極少數專家級教師由于受本校招生規模限制和缺乏校際間教學交流機會,難以完全發揮應有的作用。
由于管理體制等原因,各高職院校間交流較少,各自為政、閉門辦學的情況較為普遍。交流合作意識淡薄和資源共享機制不完善,導致院校間硬件教學資源出現了重復浪費的現象,大大降低了資源的有效利用率。許多高職院校存在“小而全”現象,有些學校為了某個專業建設購買昂貴的設備,建好后的高水平實訓實習基地僅為本校、本專業使用,造成了嚴重的財力、物力資源浪費。高職院校的軟件資源也缺乏溝通和共享,師資間互訪教學、合作辦學、專題研討等交流較少。
高職院校要為用人單位提供“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最終要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因此,各高職院校的專業調整應滿足地方產業和經濟結構發展趨勢和改革方向。但是,各高職院校專業設置還存在著與地方產業結構不相適應、與區域經濟匹配度低的問題。以甘肅省為例,甘肅省現有高職高專院校25所,共871個專業點,涵蓋了19個專業大類;其中包括文化教育大類143個專業點,制造大類119個專業點、財經大類108個專業點、電子信息大類101個專業點、土建大類73個專業點等[2];這與甘肅省實施“以優勢資源開發轉化為重點”的產業發展戰略還不相適應,各高職院校在能源化工、有色冶金、裝備制造、現代農業、循環經濟、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專業布點較少,還不能滿足產業發展需求。
目前,各高職院校與企業的合作大多都停留在淺層次合作上面,基于現代學徒制育人模式的校企一體化育人機制尚不健全,企業積極性普遍不高。究其原因:(1)制度缺失問題[3]。盡管國家對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制定了相應的指導方針及原則,但對校企雙方在實施校企合作中的責、權、利沒有明確表達,缺乏具體的、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規和實施規則,使得職業教育相關政策法規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缺乏約束力和驅動力。(2)運行機制問題。目前真正實現受教育者和企業用人單位的權利與責任全面表達、合理平衡的機制沒有建立起來,無法協調好企業、受教育者、院校和政府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政策難以具備較高的權威性與可行性。(3)學校向企業提供的服務不足。大多數高職院校師資力量薄弱,教師缺乏實踐經驗,專業理論與實踐教學脫節,科研水平和技術能力都很難滿足企業需求。職業院校目前的人才培養水平達不到企業的用人要求,有些職業院校學生的職業道德、工作責任心和專業技能水平還達不到企業要求。(4)校企合作缺乏起協調服務作用的第三方。校企合作是學校和企業兩個利益主體之間的合作,應有第三方進行協調、監督和服務,這樣才能保證校企合作順利進行,目前的校企合作中還沒有任何組織和機構起到第三方的作用。
在對讀者查找資料的渠道進行調查時發現,大部分讀者首先還是利用搜索引擎(如百度和Google),少數讀者會利用網上圖書館、網絡精品課程等查找資源,從這點可看出大部分讀者還不習慣使用網絡教學資源,或者對網絡教學資源不夠了解。現有高職教育網絡資源使用過程中,還存在資源種類不全、更新不及時、訪問速度慢或無法訪問等問題,也存在各網絡資源使用的檢索方式、系統平臺不統一,使用不便等問題。
隨著高職教育發展,辦學規模擴大,各高職院校在辦學經驗、教學設施、師資力量、教育經費等軟硬件條件上都存在一定不足。尤其是發展資金投入相對不足、職業教育發展相對落后的西部地區,各高職院校如何共享、利用校際資源、社會資源、企業資源、網絡資源等,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就成了各高職院校解決辦學條件不足問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的主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