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敏 ,王烈成 ,杜 鵑 ,張 瑾
(1.安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1;2.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江蘇 南京 210000)
近年來,各醫學院校相繼開展機能實驗學整合。機能實驗學課程的開展,是醫學院校實驗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該課程除了教師和學生兩大主體的參與,也離不開實驗技術人員。隨著學科建設不斷深入,機能實驗課程內容變得更加充實和復雜,對參與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實驗技術人員的工作水平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機能實驗中心的教學水平、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但是,目前實驗技術人員的工作素養與實際工作缺乏有機結合,工作現狀亟待改善。
學校員工的工作地位與其在學校的分工有關。機能實驗技術人員的地位較低,具體表現為缺乏參加培訓、進修的機會,職業發展不明朗;較少有為學校政策出謀劃策的機會,自身訴求得不到傾聽;工作待遇較低;工作不受教師和學生的理解。
機能實驗技術人員處于學校邊緣地位,人們對實驗技術教學的偏見及工作缺乏成就感,導致實驗技術人員出現消極被動的工作態度。對實驗前期準備工作缺乏興趣,經常出現實驗儀器故障沒有及時排查、實驗動物計劃出現失誤、配制實驗藥物不按照規范等問題;回避實驗指導過程,對學生在實驗中出現的問題敷衍以對;缺乏上進心,不主動學習新的實驗技術,缺乏更新自己知識結構的動機。
實驗技術人員對機能“三理”知識并不熟悉,自身實驗水平并沒有適應綜合性機能實驗,對機能實驗的開發和探索作用有限。此外,新式實驗設備的運用和實驗設備對計算機系統的依賴,要求技術人員的實驗管理能力更加全面、綜合。但目前,實驗技術人員受學歷、年齡等限制,綜合素質并不高,工作能力有待加強。
(1)高校應當從管理制度出發,結合自身實際,多措并舉,制定科學合理的激勵政策,使實驗技術人員的待遇和工作條件得到真正改善,激勵其發揮更大的工作熱情[1]。(2)用精細型管理模式取代粗放型管理模式,制定明確的管理條例或者給已有條例確立執行標準,促使實驗技術人員科學化、規范化、條理化開展工作,改變其散漫的工作態度。
與教學科研雙肩挑的教師人員相比,從事機能實驗教學的實驗人員工作地位較低。這是由于在處理教學與科研的關系上,各高校普遍存在一定的失衡現象[2],高校各項政策都向科研傾斜,進一步降低了較少有機會參與科研工作的技術人員的地位。從加強高校教學建設的角度,增加對教學的投入,重視實驗教學,關注實驗人員的工作狀態,理解他們的訴求,給他們提供可以繼續發展的機會,這將直接影響實驗技術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從根本上提高其工作地位[3],使其愿意在教學工作上投入精力。
近年來,各大醫藥院校機能實驗中心新近人員學歷層次都有提高。但是,實驗技術人員的工作性質沒有本質變化,仍然主要從事實驗準備、實驗設備維護工作,較少參與實驗室建設和開發,也不從事實驗理論講解。這樣只注重應聘人員學歷,不給其提供發揮能力的機會,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浪費。要摒棄唯學歷論,不把學歷看成死板的指標或是建設實驗室的砝碼,而是真正做到人盡其才,創造合理平臺讓技術人員發揮其潛在能力。唯學歷論的另一個表現是,學校各項優勢資源集中于博士及以上層次人員,外出培訓、繼續深造等促進職工可持續發展的機遇基本被壟斷。因此,要改變處處以學歷為門檻的觀點,拓寬機能實驗人員繼續學習、參與培訓的途徑,打破實驗技術人員職業發展基本停滯的狀態,使其穩定心態,減少職業流動[4]。
實驗技術人員的職稱晉升一直較為困難,特別是機能實驗技術崗位有一大批中級職稱人員;由于僧多粥少,原本要求寬松的實驗系列職稱晉升標準相應提高。這嚴重挫傷了一些年齡在40歲以上的實驗技術人員的工作熱情,他們的工作效率較為低下,對工作現狀有諸多抱怨,這種情緒也明顯影響了一些新進工作人員。高校要適量增加實驗技術人員高級職稱的名額,從而使一些得到晉升機會的人員重燃對工作的興趣,也使新進人員不至于一直處于助理實驗師職稱,激發整個群體的工作動力和工作熱情。加強職稱評聘,使實驗技術人員能夠樹立工作目標,挖掘自身潛力,更有計劃和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工作。
高校對實驗技術人員的績效考核一直存在一些問題,如缺乏量化考核指標,考核指標不明確、重復、設計不夠合理,考核結果缺乏科學依據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核的有效性、透明度和可信性。如機能實驗中心工作績效主要體現為實驗課時量,實驗課時量通常在每學期開始前平均分配,體現不出工作效果的差距;機能實驗技術人員缺乏課題基金、研究性論文、教學成果獎勵等多方面的工作業績來與同級別人員展開良性競爭;晉升標準向教師靠攏,不能體現技術人員實驗管理和實驗準備工作的特殊性。高校應該設定硬性考核標準,將實驗技術人員的隨堂帶教程度、學生的反饋性評價、技術人員實驗理論備課制度的實行程度,以及技術人員參與實驗項目開發、教改研究、指導競賽、設備維修和改進等標志性成果進行量化評分。有學者在對目前高校實驗人員績效考核現狀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運用關鍵績效指標和層次分析法建立了一種新的模型,來解決現有績效考核體系存在問題,以達到有效考核實驗人員工作績效的目的[5]。
機能實驗室重組后,在人員方面僅剩實驗室技術人員,而教師負責實驗教學,在編制上不屬于實驗室。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缺少溝通和理解,實驗室教學與管理出現了脫軌,工作銜接不上,給日常實驗教學順利進行增加許多困難[6]。實驗技術人員必須具有整體觀念和團結協作精神,在工作上與教研室教師互相配合,遇到問題及時溝通、商討,凡事從整體利益出發,保證工作順利進行。實驗技術人員和教師在專業分工、職業規劃、工作價值追求等方面都不盡相同,合理地對待這種差異,用平等的態度看待彼此的工作,有利于營造全體教職人員團結和諧的工作氛圍,符合整個學校教學體系建設的初衷。
機能實驗學課程除了由經典教學實驗內容歸納的基礎性實驗以及由“三理”學科實驗有機整合的綜合性實驗項目外,還依托學校的本科生科研訓練計劃(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SRTP),展開了面向本科生的開放實驗。SRTP項目的重點在于由學生自主查閱文獻、立項開題、書寫設計報告,最后完成實驗,具有一定的技術含量與難度。機能實驗技術人員應該視其為教學相長的過程,積極配合指導教師,協同指導,高效高質量完成開放實驗培訓計劃[7]。不斷鞏固相關理論知識和儀器操作能力,加強實驗儀器使用的統籌安排能力,把機能實驗開放工作當做全新挑戰,豐富教學科研經驗。
我校留學生英語教學起步較晚,機能實驗學教學還處于探索階段。為貫徹教育部《來華留學生醫學本科教育(英語授課)質量控制標準暫行規定》(教外來[2007]39號),在學校大力支持下,機能實驗中心積極開展了校級MBBS品牌課程申報建設工作,已經建立了與留學生教學相適應的實驗教學體系,編寫了英文實驗教材,錄制了英文版實驗視頻。但是,留學生實驗教學中的探索基本與機能實驗中心技術人員無關,大部分技術人員形同虛設。實驗技術人員應努力提高英語水平,主動參加學校組織的英語培訓班,多聽由教學名師講授的英語精品課程,爭取與留學生熟練交流,保證實驗過程中各項步驟順利進行,提高作為實驗指導教師的威信。
高校實驗室既是實驗教學的主要基地,也是學校科研和技術服務的主要場所,其中儀器設備是實驗室的重要組成部分。機能實驗中心有大量教學儀器,日常使用率較高,損壞率也較高。機能實驗技術人員要改變傳統的“傳幫帶”學習方式,更系統、全面、準確地學習實驗儀器的操作和維護知識,提高對儀器故障的排查能力。把握儀器代理商對儀器定期檢測的機會,積極請教實驗設備工程師,認真聽講,做好筆記。實驗技術人員有機會應該到相關企業、科研院所進行業務培訓和學習交流[8]。此外,實驗技術人員要靈活運用計算機系統進行儀器設備的管理和使用,提高實驗室管理信息化水平,對實驗資產狀況能做到“及時記錄、隨時可查”的信息化統計[9]。
機能實驗學課程的發展,為教師傳播和學生汲取基礎醫學實踐知識搭建了更有效、更靈活的平臺,實驗技術人員在崗位上盡心盡責是做好教學科研工作的保障。應實施學校、學院、機能中心三級管理,積極采取相關措施,激勵機能實驗技術人員發揮主觀能動性。以人為本,將機能實驗學課程發展與實驗技術人員自身發展相結合,使技術人員能夠分享發展成果,使其內心貢獻感、榮譽感、創造感得到滿足。幫助技術人員客觀看待本職工作,為學校各項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