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健,范 穎,張 林,張紅梅,訾 慧,李 然
(遼寧中醫藥大學,遼寧 沈陽 110847)
多學科交叉、多領域融合是高校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多學科交叉與融合不單純體現在不同學科、專業人才之間的融合上,也體現在高層次人才培養方面,如中醫院校嘗試招收前置專業為非中醫專業(如文學、西醫學等專業)的中醫或中西醫結合類研究生。這類學生熱愛中醫、喜歡中醫,多數曾自學中醫,能跳出中醫專業學生的固有思維,從不同角度審視中醫,但沒有經過系統的中醫學教育,中醫學基礎知識相對薄弱。
方劑學是中醫藥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是溝通中醫學基礎課與臨床課的橋梁,是研究和闡明治法與方劑組方原理、配伍規律及臨床運用的一門學科。方劑學的教學任務是通過講授一定數量的代表方劑,讓學生掌握組方原理、配伍方法、功能主治以及臨證組方能力,并為今后學習中醫臨床課程奠定基礎。因此,學好方劑學成為決定研究生(非中醫)在以后中醫臨證時是否能夠合理地立法、處方、用藥,是否能夠對中醫藥保持濃厚興趣而繼續深造的關鍵。
現以我校2012級碩士生(非中醫)為例,從提高方劑學課程教學效果入手,探討與分析方劑學教學目的、內容、方法、評價等,為以后的教學提供思路與方法。
我校2012級碩士生(非中醫)共有23人,前置專業主要為文學、西醫學、藥學專業,在校攻讀專業主要為醫史文獻、中醫臨床基礎、中西醫結合臨床、中藥學專業。中醫及相關專業的本科、研究生教學內容相對于碩士生(非中醫)而言,存在內容多、學時少、方劑組成難記、藥物配伍意義難理解、方與方主治易混淆、應用變化繁多等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需明確教學目的,減少方劑掌握數量,強調方劑的組成與主治證,注重方劑的實用性與實效性。
在授課選方上要盡可能兼顧不同基礎、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前置專業為文學的學生易于把握中醫文獻資料,推崇中醫經典著作,可選擇經方作為授課內容,從方劑的沿革、醫家背景、時代特點等入手講解方劑;前置專業為西醫學的學生擁有較扎實的西醫基礎與臨床知識,但很難理解辨證治療與辨病治療的不同,不能用中醫思維對待病、證,可選擇對常見病療效確切的方劑作為授課內容,從臨床入手,對比西醫病因病理,從中醫病證的病因病機入手,以方劑的功用、主治證與現代應用為主進行講解;前置專業為藥學的學生更加難以理解中醫理論,可選擇配伍關系明確的方劑作為主要授課內容,從中醫基礎理論入手,以方劑的組成、功用與配伍、實驗研究為重點進行講解。綜合分析上述不同要求,在選方上主要以經典常用小復方為主要講解內容,如《傷寒論》中的麻黃湯、桂枝湯、五苓散等。此外,碩士生(非中醫)方劑學課程學時較少,授課內容選擇上更要精煉,如36學時可精選50~60首方劑作為授課內容。
方歌,又稱方劑歌訣、湯頭歌訣,是中醫初學者必須熟悉的基礎方、代表方或常用方的誦記歌訣。方歌包含有該方名稱、藥物組成、劑量配比、功用主治、配伍特點等相關信息。掌握一定數量的方劑,有助于臨床運用方劑能力的提高,是臨床獲效的前提。對于碩士生(非中醫)這樣的方劑初學者來說,背誦方歌是學好方劑學的捷徑,只有背誦和熟記一定數量的方劑歌訣,才能更好地理解組方原理、方劑的功用、主治及配伍特點。有研究表明,熟記方歌是理解和運用方劑不可或缺的前提,明顯有助于方劑學教學質量的提高[1,2]。
因方施教是依據中醫方劑學知識體系和學科規律,以方為中心,針對每首方劑的組方特點,結合具體教學對象的要求,采用不同教學方法組織教學。
病例教學法是讓學生了解、分析、思考臨床案例,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能力、辨證思維能力以及解決臨床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3]。在碩士生(非中醫)方劑學教學中,對療效確切的臨床常用方可采取此種教學方法。如對止嗽散的講解,先引出病例,并提出問題,可以請前置專業為西醫學的學生從西醫角度進行分析,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以及對病例的認識,而后講解中醫對該病例的認識,順利成章地引入對病例病證的治療與所用方劑,從而從理、法、方、藥方面詳細講解止嗽散。
病例教學法可以改變方劑學課堂教學內容單調、枯燥乏味、教學方法單一刻板的狀況,活躍課堂氣氛,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也培養學生臨床思辨與診療能力,為進入臨床打下堅實基礎[4]。
PBL教學法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麥克斯林大學創立的一種新教學模式[5],是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在碩士生(非中醫)方劑學教學中,PBL教學法是較為有效的方法。課前根據不同前置專業特點設計問題,課上分組探討(每組5~6人)。如對桂枝湯的講解,設計問題1:桂枝在《傷寒論》中是如何應用的?問題2:桂枝湯中桂枝與芍藥配伍關系的現代研究。問題3:請結合臨床分析桂枝湯的主治證。針對上述問題,碩士生(非中醫)可以根據前置專業選擇適合自己的問題,分組查閱資料,解析問題,最后教師總結。PBL教學法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有針對性地探索并運用理論知識,培養學生評判思維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促進方劑學教學效果[6]。
思維導圖是英國著名心理學家Tony Buzan于19世紀60年代發明的一種高效率地表達思維軌跡的思維工具。近年來,思維導圖被引入教育教學體系,成為有效提高教學質量的手段與工具之一。在方劑學課堂教學結束后,由教師示范、引導并督促學生對本學科知識在預習、上課、復習、習題、總結、考試6個層次上建構和使用思維導圖,使學生在6階段中習得的知識、能力、經驗、教訓都得以提升,大幅度提高教學質量。
多學科交叉融合是創新的源泉。學科前沿的重大突破和創新成果,大多是多學科交叉、融合和匯聚的結果。積極探索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有效途徑,培養交叉學科高層次人才勢在必行,中醫院校碩士生(非中醫)培養模式也需要不斷探索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