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卿春(興義民族師范學院 貴州 興義 562400)
學校體育與健康教學是以育人為宗旨、與智育和美育相結合、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的科學實踐活動。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既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消除學生在運動中的恐懼心理,使學生克服不良情緒,又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意志品格,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從而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的人才。而心理素質培養與體育教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重要聯系。
學校體育教育明確指出體育課程目標分為五個領域即:運動參與目標、運動技能目標、身體健康目標、心理健康目標、社會適應目標。“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而是身體的、心理的和社會的完滿狀態”的三維概念。在體育教學中,如何貫徹健康教育,豐富學生的健康知識,是學生在得到身體鍛煉的同時,也得到心理,社會適應和道德方面的教育,是值得我們探索和思考的。
當今大學生在面對風云變幻、觀念混雜的時代,他們的心理結構和心里定向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調整和適應。我國大學生中有心理障礙現象者很高,并呈逐年遞增的態勢。大學生因心理疾病而休學或退學的人數也在逐漸深高,有的學生認為自己在人際交往方面有問題,有的學生產生過性困惑,有的學生在就業方面存在某些心理問題。女生易患抑郁癥,男生易患焦慮癥,臨近畢業分配時大學生的焦慮癥、抑郁癥明顯升高。
據一項對大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心理困擾主要表現為:(1)人生目標茫然,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缺失,生活目標隨波逐流,常有無意義感;(2)人際關系不適。進入大學,遠離原來熟悉的生活與學習環境,面對新的人際群體,學生多少有些不適。部分學生對大學的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異性之間的關系顯得很不適應呵護下成長,在“目前,你感到最苦惱的事”的調查中,有80%的學生涉及到了人際關系;(3)自卑與自負兩極振蕩,懶散與退縮,恐懼失敗。事實上,任何一個處于這種狀態的大學生,對于黃金年華、美麗大學生活的感受力下降,對自我發展的心理預期也會變得不確定,人際吸引力降低而且自我滿足感不高,內在潛能不能夠充分發掘。
于勇在《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表明體育運動由于本身特點決定了其在促進心理健康方面具有巨大的效應:體育鍛煉能促進認知能力的提高,在學生為了不斷提高自己的運動水平或戰勝對手而進行的運動活動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獲得提高。也就是說,體育運動的新需要與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動了心理的發展;體育鍛煉能獲得良好的情緒體驗、能強化“自我概念”,對自尊產生積極影響,在比較正確地認識自我的基礎上,便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修正自己的認識和行為,培養和提高社會所需要的心理品質和各種能力,使自己成為更符合社會需要,更能適應社會的人;體育鍛煉能協調人際關系、調人際關系能預防和治療心理疾病等,學生在參加體育鍛煉時,總是伴隨著強烈的情緒體驗和明顯的意志努力。因此、通過體育運動,有助于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思想作風,有助于培養團結友愛,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有助于培養機智靈活,沉著果斷,謙虛謹慎等意志品質。從而,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的教學過程是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從中挖掘出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有目的來“改善和調解大學生的精神狀態,使其適應繁重的學習生活及來自各方而的壓力,樹立積極向上的思想意志品質,培養學生自強、自立、自尊、自愛的健康人格,為成功走向社會打好基礎。
針對學生的心理特征體育老師該如何根據高校體育教學的具體情況,結合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通過高校體育教學手段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探索一條利用體育教學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徑,在此,作以簡要分析。
體育教師作為體育課實施的主體,應該具有良好的心理修養和師德修養,其自身的素質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教師心理健康、情緒穩定,在教學中能使學生在一種心情平靜、愉快而活潑的氣氛中學習;相反,教師情緒的失控,往往會導致師生關系冷漠和教學氣氛的緊張。心理健康的體育教師有較強的自我心理調節能力,完善自己的個性品質,能真誠地接納學生,理解與尊重學生,創設一個健康向上的學習環境。所以,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在學校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體育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學校健康教育的水平。因此,體育教師應加強現代健康教育的學習、與時俱進、不斷完善自我,必須掌握基本的生理知識和健康理論與方法,懂得體育科學道理。更新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增強上好體育與健康課的責任感,為學校健康教育提供堅強的人力保障。
體育教師僅僅利用學校體育課時間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體育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學校資源,通過和醫務室、電教組等的協調合作,利用板報、專欄、廣播、講座、標語等形式向學生進行健康知識的普及宣傳。另外,隨著信息技術的提高,各地學校的校園網建設也已非常成熟,利用網絡平臺,充分發揮網絡資源優勢,讓學生主動進行健康知識學習。然后協調校方開展“健康教育月”進行“健康知識大賽”等形式進行學習檢驗,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健康教育。
在教學中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應做到一下幾點:
(1)不同的教學內容是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教育作用,因而體育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心理需求有目的的安排教學內容,有意識地進行心理訓練,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培養學生善于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勇于戰勝困難超越自我的精神。
(2)經常采用競賽和游戲的方法來組織教學。因為在競賽或游戲活動中參與者不是用語言做媒介,而且用互相的動作去協調人際關系,從而創造出一個互相依靠、互相支持的人際關系 以改變他們的驕傲之氣;對那些遇事易緊張的學生通過緊張激烈的比賽活動項目,從而使他們在激烈的練習和競爭中鍛煉自己冷靜、沉著思考的心理品質。
(3)教育學生保持健康的情緒,以飽滿的熱情和良好的心態上好體育課的每一項內容,積極參加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體育等活動。
(4)結合相關教材(包括理論和實踐)進行必要的性教育,使學生嚴肅、科學地對待性問題。既要改變傳統的禁欲主義的消極態度和方法,又要防止頹廢的縱欲主義對學生的侵害,從而消除性困惑,使學生的性心理得到健康發展。
適度進行課外延伸課外活動有著趣味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學生容易接受,愿意積極參與。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參加課外活動。同時,它不受課堂教學中的時間、空間、形式上的極限,更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在活動中的體驗和感受深刻,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使教學活動由課內向課外自然延伸,由硬性統一課業向自主選擇課業轉變。學生盡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實際能力,選擇活動內容和形式,甚至在玩的過程中完成某種“練習”,使大量無效流逝的間隙時間變得充實有意義,使玩所涉及的人、物、事變成促進自我素質提高和能力發展的活教材,把自己置身于社會大課堂中接受錘煉,使身心健康成長在課外活動時間。“健康第一”理念是從體育學科特點出發產生的根本性指導理念。是注重學生身心健康、注重提高生活質量、提倡科學文明生活方式,并且能引導學校體育向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方面發展的教學思想。因此,以“健康第一”理念作為學校體育教學的主導思想,對學校體育領域目標和目的形態教學是十分有利的。
[1]潘敬安.高等學校體育與健康教程[M].浙江:蘇州大學出版社,2002.
[2]胡建祥.高校體育應注重學生能力培養[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