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久星
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國發【2014】43 號)文件要求,“對地方政府性債務存量進行甄別,甄別后分類納入預算管理,妥善償還存量債務。”而當前,我國存量債務存在四種突出風險,應當在甄別、償還過程中加以防范。
從債務歸屬的行政層級來看,省—市—縣級政府債務層層累加、逐級放大,省級機關債務最輕,縣級機關債務最重。一方面,事權下放到地方,基層政府可支配收入相比于所承擔具體事務,小巫見大巫?!吧厦媲l線,下面一根針”,財政資金來源有限,財權不能適應事權。另一方面,基層政府債務多集中于基礎設施建設環節,建設周期長、投資回報低,形成了陳年積欠,只得借新還舊。
從債務歸屬的地區來看,越是富裕地區,存量債務越少,償債意愿越強;越是貧困地區,債務規模越大,償債意愿越弱。一方面,富裕地區多數已經進入發展穩定期,逐步降低了投資拉動的比例,提高需求拉動和服務拉動的規模,逐步由建設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欠發達地區仍處于建設拉動發展階段,通常狀況是“自有資金捉襟見肘,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企業大量流失,經濟發展停滯,自有資金更加捉襟見肘”。另一方面,經濟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的人力資源的“剝奪和侵蝕”更加劇了后者欠債不還,甚至滋生坐等中央救濟——損有余而補不足,從經濟發達地區“拿回一塊”的想法。
從債務分類來看,從一類債務到三類債務,政府償債規模越大,風險系數越小。一類債務是地方存量債務的主體,三類債務規模相比較小,但風險卻很高。從形式上來看,融資平臺、財政補助事業單位多是三類債務的舉借主體,償還多以一定的收費權力或經營收入為擔保,用于公益或非公益項目。而實際上,由于施工期限延長、舉借主體變更等未知原因,財政資金多充當了償還人的角色。由此帶來的隱患,一類債務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實質上都具有政府償還的特點,而三類債務由于其隱蔽性和不可控性,很可能由財政資金兜底。
從債務資金的債權人性質來看,主要有地方商業銀行、區域性金融機構和五大國有銀行的三種,而前兩者比后者持債金額都要多。其中,地方性的城市銀行和區域性金融機構原本規模相對較小,其主要的放款對象是地方政府,并通過金融衍生和次級債務,將同行業的其他銀行也捆綁在一起。如果地方政府不能償還債務,就會加劇城市商業銀行和區域性金融機構的風險,更可能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可能會形成銀行業和金融機構的骨牌效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