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軍
為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國務院要求把地方政府債務納入預算管理。財政部賦予了專員辦新的歷史使命,要求將專員辦業務嵌入財政主體業務,實現從以檢查業務為主向財政預算管理為主、以事后檢查為主向事前事中監管為主轉變。預算監管將是專員辦工作的新常態,對地方政府債務實施監督是加強預算監管的主要內容之一。根據目前監督實踐掌握的情況,可以發現有些地方政府債務存在違規使用、閑置浪費、債務逾期、信息失真等問題,需要切實加強政府債務監督。做好專員辦地方政府債務監督工作,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目標決定行動。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明確要求:建立“借、用、還”相統一的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機制,有效發揮地方政府規范舉債的積極作用,切實防范化解財政金融風險,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這也是專員辦監督地方政府債務的目標,我們要按照這一目標以及財政部對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的統一要求,充分利用專員辦貼近基層、就地就近的有利條件,部署和開展監督地方政府債務的各項具體工作,實行就地有效監督。
地方政府債務監督需要相關部門整體聯動,在這個過程中,一是要處理好專員辦和地方財政部門、審計部門的關系,地方財政部門主要負責日常管理、專員辦主要負責事前事中監督、審計部門主要負責事后監督,三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要做好協調配合,信息共享,共同做好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工作。二是要處理好中央對地方政府債務管理長遠目標與地方政府當期舉債短期目標之間的關系,兩者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更快更好地發展經濟,中央要求對地方政府債務實行規模控制,納入預算管理,是為了規范地方政府的舉債行為,確保償債來源,確保規模適度,防范債務風險,地方政府一方面有加速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受財力限制,難免會出現超財力舉債的沖動和行為。專員辦不僅要從監督地方政府建立起科學的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等入手,更重要的是督促地方政府用好、管好債務資金,防止出現債務資金用于平衡一般預算,杜絕違規、浪費現象,確保債務資金使用效率的提升。
地方政府債務監督需要覆蓋全過程,專員辦職能轉變從“事后檢查為主”轉向“事前事中監管為主”,是落實這一要求的具體體現。首先是要監督債務主體“不亂借”,從源頭控制風險。專員辦要多管其下,一要監督地方政府在批準的限額內、按規定的程序和方式舉債,合法合規擔保。二要監督金融機構依法依規向地方政府提供融資、購買政府債券。其次要監督債務主體“不亂用”,確保資金安排和使用符合政策方向,用于公益性資本支出和適度歸還存量債務。重點監督地方政府是否存在以支持公益性事業發展名義舉借債務用于經常性支出或樓堂管所建設,挪用債務資金或改變既定資金用途等行為。三要監督債務主體“不賴賬”,維護政府信用。政府債務要做到按期償還,償債資金來源要有保證,納入預算管理是關鍵,專員辦監督地方政府債務也要抓住這個關鍵,這也是財政部賦予專員辦加強預算監管的一項具體職責和要求。專員辦除了監督地方政府根據本地實際建立科學合理的債務風險預警機制和切實可行的應急處置預案,還要根據地方政府一般債務、專項債務、或有債務等情況,測算債務率、新增債務率、償債率、逾期債務率等指標,評估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狀況,監督地方政府加強債務管理,采取相應措施,及時清償債務,維護政府信用,守住不發生區域性和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切實防范和化解財政金融風險。
專員辦監督地方政府債務,需要建立和完善相關機制。一是建立地方政府新增、償還重大債務“事前備案機制”,對風險較大的債務事項重點關注,對不合規舉債及時叫停,實現對地方債務同步實時監控。二是建立“信息互通機制”,與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系統聯網,實時獲取債務信息,并增加模塊反映專員辦對債務的監督情況。三是建立“及時報告機制”,及時將本地區政府債務總體情況、地方政府舉債擔保承諾行為合法合規性以及預計是否存在較大可能的債務逾期違約情況、風險處置情況等向財政部報告。四是建立“定期公開機制”,適時對本地政府、財政部門及社會公開地方債務監督情況,定期公開違規問題及處理結果,以達到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