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是一件大事。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中,在“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作用”中提到,“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安全管理、科學普及”,其中加強轉基因科學普及被首次寫入“中央一號文件”。
科普是一個老詞語,其又稱大眾科學或者普及科學,是指利用各種傳媒以淺顯的、讓公眾易于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方式向普通大眾介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推廣科學技術的應用、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活動。
中國在2014年,有很多和“科普”相關的事兒。
2014年3月30日,廣東茂名PX事件發生當天凌晨,有人悄然將該網站百科詞條中PX毒性由“低毒”改成“劇毒”。此后,有網友多次對惡意篡改行為進行客觀更正,但連續幾次又被人改成“劇毒”。 此后,清華學生群起回應,化工系近10名學生晝夜自發捍衛PX低毒屬性這一科學常識,PX詞條6天內被反復修改36次。4月4日,百度百科上“PX”詞條最終被鎖定在“低毒化合物”的準確描述上。
網絡時代,大眾對陌生概念和事物的初步了解往往依賴搜索引擎,而漢語世界對這些概念和事物的集中闡述往往見于“百度百科”、“維基百科”。互聯網媒介的知識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大眾的觀點。
這是一場新時期互聯信息模式下的科普斗爭形態,一場普通讀者未曾注意到的話語權大戰,決定著人們對科學及偽科學、甚至是“謠言科學”的辨識和堅持,科普拓展到了一種全新的網絡平臺,形勢似乎更為艱巨!
此前的科普,基本依靠專業類的報刊書籍。在中國,科普發展的情況往往取決于普通群眾運動式的熱情與對生活保健知識的迫切需要。傳統的“科普”概念,帶有濃厚的“掃盲”色彩。多年來很多人在這個概念框架下,習慣于將“科普“的任務,簡單等同于具體科學知識或結論的灌輸。
科普開始“回暖”,眾多科學家走到前臺,回應并逐漸打消公眾疑慮。對于公眾來說,放下“成見”,理性看待事物本真,或許更為有益,但這種認知是一個復雜的過程。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轉基因“科學普及”意味深長。有媒體評論稱:“由于過去重科研輕科普,轉基因知識出現真空,轉基因被妖魔化,由此形成的輿論壓力導致轉基因產業化擱淺。”
這應該是新時期下科普面臨的新形態。人們希望通過科普為前的產業發展帶來的一種新的觀點——不是指科技前沿的觀點,而是這些前沿觀點所引申出的新的對社會的產生、發展、預見的連帶觀點,因為它們直接影響著社會的穩定。
看來科普真的是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