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近年來緊緊圍繞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部署,積極開展“講理想、比貢獻”競賽活動,深入推進群眾性技術創新,通過“抓動員、抓立項、抓實施、抓評估”等有效舉措,極大地調動了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科技創新熱情。研究院成立了“光電玻璃制備技術創新團隊”。該團隊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國際重要前沿科學難題為突破口,以在浮法玻璃技術方面60多年的技術積淀為依托,在光電與信息顯示玻璃的熔制機理和工藝控制等關鍵技術領域進行了系統的探索與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開創性的研究成果,使我國在這些領域快速步入世界先進行列。
該團隊在2011和2013年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獲得授權發明專利18項,編寫并出版技術專著3部,制定國家標準4項,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團隊的科技成就得到了國際玻璃界的廣泛認可和科技部的充分肯定,團隊帶頭人彭壽成為國際玻璃協會創立100多年以來首位擔任主席的中國人。創新團隊榮獲國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計劃優秀執行團隊稱號,被評為2013--2014年度全國“講理想、比貢獻”活動創新團隊。
創新浮法玻璃熔化技術,發明新型熔窯,推動中國浮法玻璃技術水平實現重大突破
在“講理想、比貢獻”活動的推動下,團隊把技術創新的突破點定位在攻克玻璃配合料快速同步熔化新技術上,以目標責任制、股權和分紅激勵、科研開發獎勵一系列激勵措施等新理念和新思路,激發科技人員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開發出新型節能型玻璃熔窯,節能15%以上,攻克了浮法玻璃微缺陷控制的業界技術難題,實現了熔窯、錫槽、退火窯等主要熱工裝備的完全國產化,使中國浮法玻璃技術全面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首次開發成功世界最大規模的1200t/d 大型浮法玻璃生產線,突破了國際玻璃界燃氣燃油熔窯不超過1000t/d的規模極限。研發并設計建成我國首條550t/d全氧燃燒浮法玻璃生產線,節能和減排效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浮法玻璃微缺陷控制與節能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應用”成果獲201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首創全球光伏玻璃寬液流成型技術和一窯多線工藝技術,使中國光伏玻璃技術和產業規模快速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在“講理想、比貢獻”活動的感召下,強烈的使命感,喚起科技人員創造國際一流技術和品牌的強烈愿望與攻堅行動,從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到產學研項目成果的推廣和產業化,創新團隊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助推企業走上依靠科技振興企業,依靠創新發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成功開發了光伏玻璃“卡脖通路”結構的“寬液流成型工藝技術”,與國外工藝的生產線相比,成品率提升15%,能耗、成本降低20%,投資降低40%,產品質量獲全球著名認證機構瑞士SPF最高級別認證;完成的“東莞南玻超白光伏電子太陽能玻璃生產線”項目獲得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金獎;研發成功世界首創的一窯多線工藝,建成全球首條單體規模最大的光伏玻璃生產線,使中國光伏玻璃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技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在全球晶硅太陽能光伏玻璃技術市場占有率達50%以上。
“太陽能電池用微鐵高透過率玻璃成套技術及產業化開發”成果獲201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開發成功TFT-LCD用液晶顯示玻璃基板技術,縮短了我國液晶顯示玻璃產業的工業化進程
創新團隊把“講理想、比貢獻”活動中激發出的創新熱情和創造活力,轉化為科技創新、轉變企業發展方式的內生動力,以市場為導向,成功研發了環保型液晶玻璃基板料方,攻克了高鋁硼硅酸鹽玻璃熔化、澄清、溢流成型的技術難題,開發了超薄液晶玻璃基板精密加工技術與裝備,生產出中國第一片4.5代TFT-LCD用0.5mm、0.4mm玻璃基板,并實現了穩定規模化生產,良品率達到70%以上。產品被國內多家主流面板廠家廣泛應用,結束了國外玻璃巨頭一統全球市場的格局,讓中國消費者以更低的價格買到了更高質量的液晶顯示產品,探索出了一條中國TFT-LCD玻璃基板產業化的新路。
“0.4mmG4.5TFT-LCD玻璃基板超薄化生產關鍵技術與工藝開發及應用”項目獲2013年度建材行業科技進步一等獎。
開發成功超薄信息顯示玻璃基板技術,開創了我國信息顯示玻璃產業從“超薄”到“極薄”的全新格局
為適應信息顯示產業的高速發展需求,推動玻璃行業轉型升級,團隊在信息顯示玻璃基板、ITO導電膜玻璃及觸控玻璃等應用領域開展了以薄型化為主要特征的研究。在國內首次實現了0.33mm超薄玻璃基板的工業化連續穩定生產;開發出磁控濺射低溫成膜技術,解決了超薄玻璃ITO鍍膜易翹曲變形的難題,項目良品率達到98%,產業化成果成為目前全球最大的導電膜玻璃供應源;開發出超薄新型觸控玻璃技術,解決了觸控屏壓應力不均勻、易損壞的難題;開發出微霧式頂噴減薄技術,生產出目前國內最薄的0.15mm觸控玻璃,解決了超薄觸控玻璃無法直接合成面板的難題。觸控玻璃產品已在中興、華為、酷派、聯想等國內知名電子企業應用,市場占有率高達13%以上。
在“講理想、比貢獻”熱潮的帶動下,創新團隊的成果轉化能力不斷提高,由此產生的經濟社會效益持續攀升。截至2014年7月底,上述成果已累計實現銷售收入20億元,利潤總額突破2億元,為社會提供了至少5000個勞動就業崗位。同時團隊培養了2位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位安徽省技術領軍人才,吸引了包括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在內的海外精英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