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米


北京APEC會議的前一天,平時坐公交車上下班的黃業茹正走在過街天橋上,她環顧四周,頓覺神清氣爽,于是掏出手機拍了一通,馬上發到了蘭大79化學微信群,加了些文字說明:車那么少,天那么藍,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真希望這個好景象一直持續下去。
同一時刻,網絡上瘋傳著這么一句話:有一種藍,叫APEC藍。
這句話,表達了北京人對藍天白云的渴望,對優良環境的期許。
環境究竟有多好,或者會有多差,黃業茹總是最清楚的人之一,因為她的職務是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主任。
天賜良機
所謂的APEC藍,得來是有代價的。
首先,關停了數千家企業,就連遠在河北、天津和內蒙古等周邊多個省市的眾多企業都停產了。
其次,北京市境內除公交車之外的所有車輛一律實行單雙號限行。有車一族雖然對此略感不便,但還是遵行了這條規定。
對這難得一見的藍天,黃業茹欣喜若狂。她知道,他們的機會來了。
搞環境監測的人知道,要整體測出污染物濃度并不難,難的是如何分析出各污染源對整體污染的“貢獻”。拿北京的霧霾來說,煤煙中二氧化硫與汽車尾氣中的氮氧化物各自如何影響環境,就是件頭疼的事情。搞測試分析的人還沒這個本事,能叫一半的車停駛,或讓污染嚴重的企業關掉。這次的APEC和2008年的奧運會就有這個能力。這對黃業茹來說機會太寶貴了。
抓住這個天賜良機的不只是環保一家,衛生、農業,以及與環境有關聯的監測機構,都加大了檢測分析力度。畢竟這種好事稍縱即逝,下次就不知道是什么時候了。
排污是罪魁禍首
北京不少污染大戶都外遷至河北等地了,比如首鋼。應該說,首鋼人為首都的環境是做出很大貢獻的。但黃業茹認為,北京特殊的地理位置,不利于污染物的自凈和擴散。刮北風,北京還能見著藍天;南風一起,又灰蒙蒙一片,原先的污染源殺了個回馬槍。可見這種做法治標不治本,除了污染企業外遷,禍及鄰里,還因氣象因素回噬自己。
2014年,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迎來了30歲生日,黃業茹在中心主任的任上也已經是第8個年頭了。從建立之初的缺人才、少設備,到今天中心已經成為環境分析測試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與開發支撐基地,環保重大科技項目研究與技術支撐基地,在國家科研和技術創新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殊為不易。難以想象,在污染分析測試的前沿,黃業茹這個嬌小身軀里煥發出如此巨大的創新能量。
當被問及北京市的環境污染問題時,黃業茹說:整體形勢依然嚴峻。從污染勢頭上來看,還是企業排放不達標所致。有些問題,是全國性的,也是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比如POPS(持久性有機污染物),2004年生效的《斯德哥爾摩公約》限定的是12種,俗稱“骯臟一打”(dirtydozen),比如滴滴涕、滅蟻靈、多氯聯苯和二英等;到2009年和2011年,又增列了六六六和多溴聯苯等。電子廢棄物拆解行業一擁而上,有機污染物排放就增多。也有發達國家轉移過來的,比如生產特富龍的企業在美國被關門,于是就搬中國來了。糟糕的是,這種全氟類的東西在環境中難以降解,還具有全球長距離遷移特性,就算廠子在江蘇,污染物也有可能順風順水到你北上廣來。
環境分析要的是嚴謹
雖然中心的主要工作只是分析測試,無權去行政執法,但能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十幾年來,通過開展“863”、“973”、環保公益專項和國際合作等項目,該中心緊跟國際POPS研究熱點,開發了多項分析測試新方法,為全國環境監測系統提供技術培訓,為我國《斯德哥爾摩公約》履約的國家行動計劃提供了大量的基礎數據和關鍵技術支持。
大氣顆粒物(霧霾也包括在內)分析表征及來源分析,是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長期從事的項目。目前,中心已建立了完善的大氣顆粒物化學組成測試基地,多年來承擔了一系列科研項目,并為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提供大氣顆粒物分析、檢測過程質控、數據處理、來源解析技術咨詢和測試服務。中心在這方面成績斐然,并獲得國家多個獎項。
前段時間,有消息說某高校經過監測分析,提出了北京地區霧霾形成機制,并說明機動車尾氣對霧霾的貢獻約為2%?3%。對此,黃業茹表現出了職業方面的審慎:整體上看,環保監測分布廣,分析手段多,數據呈現了多樣性。我們與北京市環境監測中心多年來常有合作,我們都認為,霧霾形成機理是個很復雜的東西,某污染源對此占有多少精確比重,需要系統部署監測點位和長期監測數據的獲取而得出。
環境保護者的責任
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的另一個名稱是:國家環境保護二英污染控制重點實驗室。
黃業茹介紹說,環境二英類污染物是中心重點研究對象之一,圍繞其來源、排放途徑、污染方式、傳輸和遷移過程,借助現代分析技術和手段,研究二英類污染物的排放源、排放因子、排放規律和污染特征,為我國環境二英類污染防治與管理提供技術支撐及政策建議。
論及二英類污染物控制,黃業茹認為,北京市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在垃圾焚燒以及用焚燒過后的垃圾做建筑材料,北京市做得都比較規范,所用的技術比較好,采用的是歐洲標準。
黃業茹說,一個環境工作者,既要技術過硬,也要想社會之所想,用自己的知識向民眾普及環保理念和常識。當初北京市準備在潭柘寺鎮建魯家山垃圾焚燒場時,當地有些村民不理解,認為垃圾焚燒場建起來后會污染他們那里的環境,于是拉了橫幅進行抗議。中心的研究人員就應邀到村子里進行垃圾焚燒技術的常識普及教育,向村民代表解讀了空氣二英監測報告,并進行了二英相關的科普講解,還拿發達國家的相同事例來對比。見專門研究二英的專家這么說,村民們都信了。目前,這個垃圾焚燒場運轉良好,排放完全達標。
(編輯·宋國強)
feimi2002@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