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



“我這繡龍袍的手藝,是和我公爹學的,我年歲大了,想把它傳授給每一位愿意學習刺繡的人。”60歲的劉秀花大媽在她的繡花坊里和大家說。
30多年前,房山區琉璃河鎮劉李店村的劉秀花和公爹學會了刺繡宮廷大龍袍的手藝。公爹寧國璽13歲學習刺繡,心靈手巧,悟性又好,有一手刺繡宮廷龍袍的絕活兒,行內給予他一個“蝴蝶寧”的美譽。他曾在1949年參加了刺繡人民代表佩戴的國徽的工作,并親手繡過國旗,寧國璽的手藝來源于他的師傅:一名宮廷刺繡工匠。
30年前,公爹為了把繡制龍袍的手藝傳下去,就和兒媳劉秀花商量,叫她向自己學習龍袍的繡制。按照公爹的想法,繡龍袍是一項絕活,他不愿意把這項手藝傳給女兒,他認為傳授給兒媳更妥當。但是劉秀花當時對繡花的行當不是十分感興趣,她覺得成天坐在凳子上憋在屋內不適合她的性格。在公爹的再三動員下,她接受了公爹寧國璽的要求,開始走上了繡花的道路。
經過30多年的刻苦鉆研,劉秀花不但掌握了公爹繡龍袍的手藝,還在善于書畫的弟弟劉樹敏的幫助下,創作出了長4米、寬80厘米的“九龍壁”大型宮廷刺繡作品。
在她的繡花坊里,除了她刺繡的九龍壁外,充滿宮廷色彩的扇子套、錢包、三寸金蓮繡花鞋、繡花貓頭枕、娃娃圍嘴等刺繡作品令人目不暇接。奧運會期間,她還繡出了多幅反映奧運題材的作品。
劉秀花不但自己繡花,還免費教會了一批學生。幾年來,有數十名婦女來到她的繡花坊學習刺繡,劉秀花都是不厭其煩地耐心傳授。
按照行規,刺繡這行,通常是繡金不繡絨,繡絨不繡金,也就是按照使用的線來說,有金、銀線和絨線之分。學習使用金、銀線刺繡的人不去學習絨線的繡法,反過來學習絨線的繡工也不會去用金、銀線刺繡。劉秀花刺繡的方法則是打破了行規,把金銀線和絨線的刺繡結合在一起。在她的刺繡作品中,都可以看出她刺繡的這一特征。
劉秀花說,要想真正掌握好刺繡的技術,至少需要認真學習4年才行。刺繡用的線,顏色多達幾百種,要使作品富有立體感,需要不斷變換線的顏色和種類。刺繡的時候,針是從布的下面向上扎,眼睛卻要看上面的圖案,針扎的部位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扎準確。
劉秀花介紹說,從顏色來看,宮廷刺繡風格,不同于南方的蘇繡。南方的刺繡作品顏色較鮮艷;宮廷刺繡使用的顏色,一般多比較莊重。
30多年的認真鉆研,使劉秀花的宮廷刺繡得到了認可,她的刺繡作品九龍壁在2006年北京市“雙學雙比”活動中獲得了殊榮。幾年來,她已有多幅作品銷往東南亞,不但得到了外國朋友的好評,同時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
劉秀花有個計劃,如今家鄉變化日新月異,旅游事業發展迅速,她打算把房山境內的旅游點都繡成宮廷刺繡作品,把中國的大好河山,通過她的京繡作品展現給世界更多的朋友。
為了讓更多的人學會這種特殊的刺繡工藝,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當地政府給予了劉秀花政策上的扶持,將她的繡花坊樹立為鎮里典型的農民就業實踐基地,并提供給她一定數量的無息貸款。同時,組織、推薦人員到她的繡花坊進行免費培訓。劉秀花高興地說:“免費把這種手藝傳授給大家,是我多年的愿望,希望更多的人通過學習刺繡走上致富的道路。”
(編輯·韓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