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起英
2014年國慶節前期、2015年春節過后,相繼上映了兩部同題材電影——香港導演陳可辛的電影《親愛的》與大陸著名編劇彭三源執導的影片《失孤》。作為中小成本現實題材文藝片,兩部電影可以說不辱使命,均以極其強勁的逆襲之勢收獲極高票房,《親愛的》最終票房3.43億元;《失孤》票房為2.18億元。而且,這兩部題材獨特的影片一經上映便引起巨大話題,獲取高額票房的同時也贏得了觀眾極佳的口碑,實現了令諸多國內電影人可望不可及的藝術與商業雙贏。
當下,國產電影生產中,相對于大投資、大制作、大導演、大明星的 “大片”來說,中小成本電影依然是占據數量上的絕對優勢,但同時也面臨非常嚴峻的現實:投資小、主創力量薄弱、明星少、制作簡單、院線難進、票房低等。尤其是一些小成本電影,往往拍攝結束后使命也隨之結束,很難在院線中與觀眾見面,即使個別中小成本影片能夠走進院線,整體票房也并不樂觀。而《親愛的》與《失孤》這兩部影片成本不高卻在藝術與商業上有如此上佳表現,究其細里,筆者以為有以下幾點考量:

電影《失孤》劇照
影片《親愛的》的導演陳可辛從上個世紀80年代涉足影壇以來,幾十年的摸爬滾打讓他對電影市場有著非常敏銳的判斷,很善于把握商機,從而使得他所執導的影片兼具藝術性與觀賞性。他在演員的選擇上傾向性非常明顯,往往選擇的都是既有巨大票房號召力,又能在表演上配合默契的明星級演員,比如這部《親愛的》。片中主人公李紅琴、田文軍分別由目前國內炙手可熱的一線明星趙薇和黃渤扮演。1998年一部《還珠格格》讓趙薇紅遍全國,其所塑造的“小燕子”一角成為一代人記憶中不可磨滅的經典形象。2013年的導演處女作《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讓趙薇成功躋身億元導演行列,再次成為影迷心目中“女神”;黃渤憑借《瘋狂的石頭》這部黑色的小成本電影中“黑皮”一角,讓全國觀眾記住了他,此后出演了一個又一個草根人物,真實而又質樸,生動而又經典,由此成為國內當仁不讓的一線男演員,陳可辛選擇這兩位對觀眾極具吸引力的演員,無疑對電影票房有了很好的保障。同時,趙薇塑造的李紅琴這個角色是個農村婦女形象,而且是人販子的老婆,人物造型與以往趙薇飾演的角色相比是極富顛覆性的,這對觀眾來講,從心理上也產生了強烈的觀影期待。該片中的其他角色的演員陣容也不容小覷,郝蕾、佟大為、張譯、張雨綺、張國強、王志飛等等,無一不是當下影視圈里舉足輕重的優秀演員。一眾演員出神入化的演技,精準刻畫了影片中每一個角色。匯聚一堂的當紅演員并不一定能演繹出一部精彩作品,但一部精彩作品很多時候必是由優秀演員的表演而成就,影片《親愛的》便是一例。
《失孤》的導演彭三源是編劇出身,對自己的這部處女作從演員的選擇上來說,起點要求比較高。影片立項之初,彭三源即向投資方“華誼兄弟”提出主人公雷澤寬由劉德華來扮演的要求。這一要求當時讓華誼老總王中磊也很是吃驚。香港頂尖明星劉德華無論如何從形象上讓人聯系不到“雷澤寬”這個奔波在尋子路上15年的農民身上。而恰恰是女導演彭三源的這一獨具慧眼的選擇、獨具顛覆的造型,從電影開拍之初,“天王劉德華的俊朗外貌變身灰頭土臉的內地邋遢農民”就是影片極好的一個賣點。事實上,劉德華也確實在影片《桃姐》之后憑借“雷澤寬”這一角色又一次提升了演技、拓寬了戲路、保證了《失孤》的表演水準。
《親愛的》《失孤》都是根據當前真人真事改編的打拐題材影片,影片以“尋子”為主題。拐賣兒童是今天我們身邊發生的最為罪惡的喪盡天良的罪行,其所導致的悲劇往往發生在不止一個家庭,被毀掉的是父母親人難以為繼的人生,成為時下極其殘酷而危害極廣的一種社會問題。政府部門、公益組織、受害親人等通過各種執法手段、民間協助、個人力量,在網絡發達的科技輔助下,讓被拐兒童能幸運地回到渴盼的父母身邊,帶來了一個又一個催人淚下的真實故事,但更多的是,還有很多被拐兒童就此了無蹤跡,與親人天各一方,空留下父母親人獨自承受永遠無法擺脫的痛苦。
《親愛的》以打拐界有名的“彭高峰尋子事件”為藍本;《失孤》是女導演彭三源受“郭剛堂15年鍥而不舍尋子”的經歷所感染進而自編自導的。兩部影片均選取了當下社會中的熱點話題為切入點,試圖透視大時代中小人物的悲喜人生,呈現自身對這一殘酷社會問題的思考、對命運的追問、對人性的理解。
這兩部影片雖深入到時下“打拐”這一熱點話題和百姓所關心的真人真事中,去挖掘其中蘊含的現實主義情感力量,但并未刻意煽情,現實題材的選擇所彰顯出的藝術力量,是時下很多商業電影所欠缺的元素。而這種直面現實生活,從中追尋與廣大民眾的情感共鳴點的追求,也使得影片擺脫了以往受利益驅使而簡單模仿、生搬硬套的方式炮制出的商業片模式,表現出更為接地氣、被觀眾認同的特質。甚至因為影片的力量,引發“帶愛回家”的小高潮。尤其是一些年輕觀眾,感同身受,片中人物的痛苦與坎坷,讓他們體會到了天下父母的辛酸與不易。
影片對“拐賣兒童”這一熱點題材的關注及其取得的社會影響還有這樣一種現實意義,它帶動了全社會上下更廣泛的官方的、民間的打拐力量,如能因此讓更多被拐兒童返家、讓更多父母加強對孩子的看護以免于被拐,這對孩子來講實在是一幸事。
近年來,中小成本電影能在國內電影市場表現突出并能“以小搏大”屢創票房佳績,原因往往在于劇本與誠意。中小成本影片雖然在題材上貼近生活,但缺少對現實生活的深切觀照和對社會、人生重大問題的思索……藝術表現力、感染力都不充分。而《親愛的》《失孤》作為兩部同題材中小成本電影能脫穎而出,關鍵在于劇本創作階段即避免了這一敘事弊端,表現出極大地尊重觀眾智商的誠意。
《親愛的》講述了生、養雙方的“失子之痛”,是一場血緣與親情之間“愛”的角力。主人公田文軍為了找回自己的兒子,不惜一切代價長年累月地搜尋,尋找兒子過程中,幾個與他有類似經歷的家庭也因此命運被緊緊連在了一起。但編劇張冀并沒有止步于此,圍繞“尋子”話題,劇本中刻畫了一系列活生生的艱難存世的眾生:苦苦尋子、生活困頓的父親田文軍、在丟失兒子和現任丈夫之間掙扎的田文軍前妻魯曉娟、一心要奪回孩子撫養權的人販子老婆李紅琴、組建尋子聯盟苦尋兒子6年而不得的商人韓德忠、家庭事業雙重不順的年輕律師、感情受阻的魯曉娟的現任丈夫……片中每一人物都有自己的難處,深藏太多的艱難與無奈,但每一人都在默默地以自己的方式和命運相抗爭。
情節上,編劇張冀做了一處反轉處理:田文軍歷盡坎坷終于找回自己的兒子,但影片建構并沒有走向圓滿,李紅琴這個人販子老婆的命運逐漸浮現上來,因為“人販子”老婆的身份,這一角色很易引起觀眾反感,但因李紅琴“沒有”生育能力,對丈夫“帶回來” 的兩個孩子,她完全是當作自己骨肉去疼愛。丈夫去世后,這兩個孩子便成為她相依為命的活著的唯一意義。因此,孩子被解救后,李紅琴是痛苦絕望的,但她終是人販之妻,身份使她有效辯解。可母愛換來的孩子對她的情感依賴又使這一角色充滿溫情,以致也得到觀眾的理解與同情。片尾李紅琴意外得知自己懷孕的情節處理給這個角色又增添了一層悲劇色彩。從編劇角度看,影片自始至終沒有淪落到簡單宣揚如何打擊拐賣兒童罪行的處理上,也從未站在道德制高點對孰是孰非這樣的問題做出評價,觀眾心中自有是非判斷,劇本呈現了人性的雙面性,人性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
《失孤》講述了雷澤寬在兩歲兒子雷達被拐之后,開始長達15年的漫漫尋子之路,一路上歷經艱辛。導演彭三源是國內優秀的編劇,編劇功力成熟,她親自操刀了這部影片的編劇任務。
從劇本創作來說,彭三源安排了三條敘事線索,這三條線索清晰有致:(一)15 年來雷澤寬的艱辛尋子;(二)22 年來曾帥的痛苦尋親;(三)周天意丟失被拐終至尋回。三條線索既各自獨立又相互交織,呈現出面對“失孤”時,人們各不相同但又感同身受的精神折磨和內心煎熬。15 年的尋子之路讓雷澤寬飽經折辱與磨難,鍥而不舍地尋找成為他活下去的唯一理由,“在路上”成為他余生唯一可選擇的生存狀態。也只有“在路上”,才能讓他暫時得以心靈的救贖;曾帥作為一自幼被拐而又殘存對家鄉、父母模糊記憶的孩子,成長中的內心隱痛常人無法知曉,因是拐賣兒童,從小沒有戶口,從而也就沒有身份,既有被拐賣的傷痛,也有一份生存困境與身份的深深焦慮,因此,他的身上具有了雙重意義:尋找父母與尋找自我;第三條敘事線索是現實生活中剛剛發生的悲劇:一年輕母親突遇滅頂之災:在街上弄丟了孩子,在雷澤寬和其他好心人幫助下,孩子最終被解救,但此時母親卻已因承受不了弄丟孩子的痛苦,跳河自盡以求解脫。這條線索的故事既是現實的一個折射,也是前面兩條線索的很好補充——現實生活中許許多多失去孩子的母親的真實故事,因為承受不了“失孤”的痛苦而自殺,更多人雖然選擇懷抱渺茫希望地活著,卻每天生活在煉獄般的折磨中。同時,前兩條主線在雷澤寬與曾帥相遇后,又達成了新的契合與發展。
《失孤》編劇上的巧妙之處,在于通過三條線索,為“尋子”“尋親”這個故事提供了一個全方位的敘述視角,整個故事的敘述,出乎意料地冷靜、松弛,顯現出一種節制隱忍的情感底蘊,情感的抒寫,更多的是隱含于克制內斂的敘事之中。哀而不傷,導演彭三源的追求并非涕淚漣漣,拍攝時即要求演員不要落淚。
從《親愛的》與《失孤》兩部打拐題材影片的劇本創作可以看出,有誠意的劇作是中小成本電影的根基,嚴謹的、貼近現實的、接地氣的劇本是其贏得觀眾與市場的關鍵所在。
如何突破小眾市場的局限讓高質量的文藝片進入大眾視野,一直以來都是困擾國產電影創作的一道難題。改編自真實社會新聞的《親愛的》與《失孤》兩部影片所取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的成績尤為發人深省,這兩部影片給中小成本的文藝片發展提供了可借鑒之處:關注社會熱點話題,立足當下社會現實嚴肅敘事,拋棄孤芳自賞的思維方式,積極調整創作觀念,在通過藝術創新為觀眾帶來審美提升的同時,努力讓自己的思考介入主流人群的生活,才有可能贏得市場。
兩部影片直接取材于時下現實生活中備受關注的拐賣兒童現象,以獨特視角切入現實之殤,全方位反映痛失骨肉之深痛。就整個社會層面來看,作為一個具有重大倫理意義與情感內涵的熱點話題,不管是受害家庭還是至親好友甚至陌路之人,無人能無動于衷、輕而易舉地置身事外,不關注此類社會問題。影片沒有華麗置景,避免過于商業化的煽情,以質樸而厚重的鏡頭語言和創作態度真實反映社會現實問題,極其有力量地完成了一場正面價值觀的輸出,包蘊了難得的人文精神。這樣兩部觸及靈魂的影片感染并引發更多的人,對這一沉重而嚴肅的社會問題進行更為深切地關注與思考,從而達成了其現實關懷的藝術訴求。片中深厚的人文關懷和對人性的深刻思考,使得《親愛的》和《失孤》成為有人文擔當的優秀的中小成本電影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