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邯鄲鋼鐵公司工會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地方企業文化建設的聯系
張 靜
邯鄲鋼鐵公司工會
在當代社會,企業文化建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企業文化建設中,企業不僅要開拓創新、立足于自身特質,走出一條個性化道路,還應當扎根傳統文化,汲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秀精髓并且融會貫通,結合地方實際,進而推動企業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企業文化建設;傳統文化精華與糟粕
非物質文化遺產,通俗的來講就是集口頭傳統、表演藝術、節日慶典、社會實踐、手工技藝等等形式于一身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果說文化遺產是我們祖先遺留下來的奇珍異寶,那么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這些珍寶閃爍著的熠熠光輝,并且它們能夠在不同的時期煥發出不一樣的生機和活力。
企業文化建設,即是通過對企業文化的發掘、總結、提煉,打造出來的企業精神和宗旨,以此來塑造職工價值觀,內外并舉,從理念、視覺、行為三方面改造人,從而達到使企業員工的整體氛圍更加向上、使企業生產效益更高的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是先人們在幾千年的勞動和探索中,形成的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是通過一代代勞動人民的身口相傳而流傳下來的。可以說,這兩者都是以“人”為本的。
在當代企業文化的建設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企業文化的滲透,無論是好是壞,都是這個時代不可避免而又無法拒絕的。文化遺產中精華的部分往往最先被廣泛采納和汲取。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如在世界各地設立分校的孔子學院,以我國古代儒家思想為主要企業文化,向世界各地的學生傳授漢語,普及中國文化知識,并且以友好信使的身份傳播儒家“仁愛”的思想,促進了國家間的文化交流,促進了國際社會的和諧發展,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滲透入對企業文化的成功案例。
而除上述文化精髓之外,剩余的灰色內容、甚至文化糟粕,只要有一點商業開發價值,也常常會被一些饑不擇食的人們所爭奪,強硬地“搶來”作為自己地方或自己企業發展的噱頭和興奮劑。例如,2010年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三個地區爭搶西門慶故鄉”的事件,就暴露了個別地方對良莠文化辨別能力的缺失問題以及對利益與品牌價值權衡的能力。對于西門慶這樣一個負面歷史人物,應當是人們嗤之以鼻、避之不及的,但卻被當成一個文化符號而受到人們的哄搶,甚至被當作地方發展旅游業、大肆圈錢的工具。在這其中固然不乏投機分子作怪,而更多的則是人們面對金錢的誘惑時,便不自覺地拋棄了正確企業文化的建設,轉而投入到利益的懷抱中去,背棄了“以人為本”的理念,而轉向“以錢為本”。這種現象帶給我們的不只是對“唯利主義者”的批判,也是深深的反思。
在反思之余,人們不禁產生這樣的疑問:非物質文化遺產究竟給地方企業發展和企業文化建設指引了一個什么樣的方向?
答案自然是是毋庸置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地方企業文化建設指引著積極的前進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靈魂之所在,也是我們現代生活中文化的扎根之地所在,在文化領域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們的先輩們在幾千年來沉淀下來深厚的文化和寶貴的經驗,雖然其中存在一定的過時的內容,但大多都是歷經歲月的磨礪和洗禮而顛撲不破的真理。如果地方企業能夠將文化糟粕剔除、并把這些飽含先輩智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精髓運用到地方企業文化建設之中,必將為企業文化注入一股鮮紅沸騰的血液,充實企業的脈絡、強健企業的骨骼,使地方企業文化的根基更加牢固、扎實。
“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注重長遠的發展模式。它不僅能夠應用于經濟領域,也能應用于文化領域。一個地方企業要想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企業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就要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秀精神內核為主線,對于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本著“既保留又創新”的原則,采取必要措施、結合地方實際,將文化精神與企業的具體情況不斷調整、不斷拉近,才能逐步建立起有特色、有內涵的地方企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