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立存河北省霸州市康仙莊鄉大各莊小學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導疑六法
龔立存
河北省霸州市康仙莊鄉大各莊小學
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是培養學生獨立思維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導的過程實際上是引導學生生疑——質疑——釋疑的循環往復過程,是啟發學生思考、探討、發現、創造的過程,是促使學生想學、會學、樂學、學會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善于啟發學生發現問題,還要善于誘導學生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生疑——質疑——釋疑的過程中,發展和提高語文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
語文教學;導疑
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注意根據教材發展智能的因素,結合學生實際,講究提出問題的方法和內容,在教學中加強了“導疑”的活動,并逐步把質疑的方法交給學生,努力使學生能質疑、辨疑、解疑、從無疑到有疑,又從有疑到無疑。現以《草船借劍》為例。談談“導疑”的方法。
教學時抓住課文中形象化的景物描寫,提出問題,啟發誘導學生設身處地、入情入境、想象當時當地的詳細情形和具體景象。如教學草船靠近曹軍水寨,“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擺開……”時,結合指導學生看圖,提出問題引導想象:為什么要令船朝東西方向排列?“一字兒”擺開是怎樣的陣形?諸葛亮為什么要船“一字兒”擺開呢?這樣學生的思維海洋就激起了千層波浪:從故事的地點-長江,想到它的東西流向,想到船的東西方向,就是船的頭承尾、尾接頭,一只接一只,排成一行橫隊,船側朝向北岸;又從這個“一字兒”橫對的陣形,想象到這樣排列受箭面廣,獲箭多。并在這個形象思維的基礎上,深入一步的認識到這巧排“一字兒”陣形的事例表現了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由于創設了情景,誘發了思維,就開拓了學生的思路,培養了想象力。
抓住教材中相似或同類相近的內容,提出問題激勵學生動腦思考,引導他們比較鑒別,分析判斷。如教學“借箭”的情景時,抓住描繪“草船”受箭場面的一組近義詞,即“天還沒亮,船已經靠近曹軍水寨”中的“靠近”,和“一萬多個弓弩手一齊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樣。諸葛亮又下令把船調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就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去受箭”中的“逼近”,提出問題組織學生討論:“靠近”和“逼近”同時寫出了什么?表現了什么?各又有什么不同?同學們通過討論、分析、比較、認識到:共同的是寫出了兩軍對峙距離很近,戰斗一觸即發。這時諸葛亮利用大霧天氣,抓住曹操多疑心理的果敢行動;不同的是“逼近”比“靠近”從舉例來說是更近了。“逼”字寫出了緊張的戰斗氣氛。在比較的基礎上,又提出問題;這時諸葛亮為什么敢下令“逼近”呢?引導學生聯想時間和環境:“天還沒亮”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諸葛亮方面又擂鼓吶喊,虛張聲勢,曹軍看不清不敢輕舉妄動,所以諸葛亮敢于下令“逼近”。這是諸葛亮的當機立斷。這樣不但學生掌握了體會語言文字之間的共同點和差異的方法,而且也學會了分析判斷的思維方法。
在教學中,要盡力去打破學生頭腦的“平靜”,激發學生思維活動“波瀾”。也就是激發學生的疑問,引發他們在生疑——置疑——釋疑的循環往復中探求新知,發展智能。設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估學生在尋疑中產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發現知識的動力,使學生學習具有自覺探索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從教材記敘的事件存在的矛盾中,去引導學生質疑問難。
如教學周瑜叫魯肅去探聽孔明的虛實時,教師抓住諸葛亮對魯肅說一段話的矛盾處發問:諸葛亮一方面是向魯肅求援,說“三天要造好十萬之箭,這件事得請你幫幫我的忙。”“希望你借給我二十只船”;另一方面又說“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周、魯同是孫權的部下,諸葛亮為什么只怕周瑜而不怕魯肅呢?學生從這些前后矛盾的語言中,去剖析周、魯為人的不同,了解諸葛亮的知己知彼,料事如神,并從中學會怎樣發現事物的矛盾和分析問題的方法。
教學時抓住文中有概括性的中心詞,引導學生從概念出發,聯想課文的內容,進行形象思維。如教學最后一句“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不如他!’”時,提出以下問題進行引導:這“神機妙算”是什么意思?(料事如神算得準確)在學生理解詞的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這是對諸葛亮概括性的評價,從什么地方看出諸葛亮“神機妙算”呢?啟發學生聯想課文有關事例,諸葛亮與周瑜談水上交戰是已預測到什么?-三天后要發霧,敢于立下軍令狀,三天造箭十萬只,與魯肅談借船之事時估計到什么?-熟知魯肅忠厚老實,估計借船之事瞞得過周瑜;草船借箭的活動中他深知什么?-深知曹操多疑,在江面大霧漫天的情況不敢輕舉妄動。這樣由抽象的概念到具體事例的思維,有效的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的能力。
教學時抓住教材內容,順著學生思路,由淺入深的設疑,引導學生逐步探索,深化思維。如教學魯肅與周瑜談論孔明造箭一事中周瑜的話:“這是他自己說的,我可沒逼他。我得吩咐軍士們,叫他們故意遲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給他準備齊全。到時候造不成,就定他的罪,他就沒有話可說了。”老師抓住這一段話中一個“逼”字作疑點設疑:什么叫“逼”?然后循序提問:周瑜有沒有“逼”?如果說沒“逼”,為什么?為什么造箭用的材料,不給他準備齊全?為什么要殺諸葛亮呢?這樣抓住人物的語言,層層設疑,順著學生的思路,一步步引導學生認識周瑜的妒嫉奸詐,不但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敢于探索的精神。
學習的過程往往是一個生疑——質疑——釋疑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只要教師善于導,引導學生多思考、勤分析,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就能取得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