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蕓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龍口小學
新理念下的小學美術欣賞教學
劉 蕓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龍口小學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對學生學習美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質,陶冶高尚情操,完善人格。”所以美術教師要真正轉變教學觀念,充分發揮美術學科的藝術魅力,提高課堂效益,創新求變,才能實現審美教育的目的。
小學美術;欣賞教學;審美觀點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對學生學習美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質,陶冶高尚情操,完善人格。”所以美術教師要真正轉變教學觀念,充分發揮美術學科的藝術魅力,提高課堂效益,創新求變,才能實現審美教育的目的。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 (實驗稿)》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因為任何美術作品都不是孤立的,它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創作出來的。所謂的文化情境,實際上指美術作品創作時所依托的文化環境、條件及創作構思。因此在美術教學時不能停留在單純的技能技巧的欣賞層面,而要把美術作品放到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認識到美術的特征、美術表現形式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同時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傳統美術的熱愛。
我們知道藝術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美術現象隨處可見。在美術教學時可將教材內容與校內外的活動相結合,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聯系起來。如:《現代建筑藝術》一課,可讓學生走出教室,到校園走走,結合學校建筑和校園外的建筑,分析、評論校園建筑及周邊建筑的特點和布局,感悟建筑的美。通過這樣的教學手段,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使學生認識到建筑藝術的多樣性和美術對社會的獨特貢獻。
小學美術欣賞教學分為四個階段:視覺感受、意象感受、審美心理及心境共鳴。即先產生視覺上的快感,再進一步體驗作品體現的情境和思想感情,從而感受到美,最后產生欣賞者情感上的共鳴。那么審美的視象、意象感受的外在因素就是情境,要使學生產生審美感受,使之內化,就應該重視情境的創設。在教學活動中創設形式多樣、別具一格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獲得豐富的藝術感受,從而提高審美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親身體驗,改變學生靜止的、被動的學習方式,強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力,鼓勵學生參與探究。只有在課堂上有效發揮師生的互動才能體現美術教學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自主能力,激發學生的感知能力,提高學生的探究意識。
以《認識圖形標志》為例,教師課前讓學生收集大量的圖形標志,并要求學生對自己收集的圖形標志進行了解。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欣賞各種圖形,同時讓學生相互提問,相互解答,并可分組討論、探究圖形標志和圖形設計的意圖和設計特點,通過生生間、師生間的討論、探究,全面了解圖形的藝術特點,達到取長補短,教學相長。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課堂教學強調教學過程是互動的發展過程,較之以往的單一的接受式欣賞教學,它更注重課堂教學的過程性和體驗性,通過激發學生的親身體驗,改變他們靜止、被動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達到更強的感官效果,大大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為現代教育技術確立的新定義為:“現代教育技術是關于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與評價的理論和實踐。”它帶給教育的不僅是教學方法的變革,而是包含教育觀念與教學模式在內的一場歷史性變革。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行,傳統的接受式美術教學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顯出來,現代教育技術確實給美術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這種融圖像、文字、聲音、信息、動畫為一體的教學技術彌補了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使教學中的重點、難點能更好地得到詮釋。
傳統的美術欣賞教學是教師“滿堂灌”的教學,因此學生沒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而這種帶有“權威性”的評論,常常不能被學生所理解,因為它是以成人的眼光和專業化的要求來看作品,忽視了兒童的年齡特點,超出了學生的接受能力,違背了小學美術欣賞課注重提高學生審美素質和審美能力的教育原則。其實,對知識的探究不只是成人的專利,學生一樣可以做到。在課堂上我們常常聽到學生這樣的發言:“我認為……”“這件作品應該……”“我是這樣理解的……”,可見對于教學內容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獨特的想法,并且學生具有好奇的天性及探究欲,所以學生特別樂意參與問題的討論和探究。通過探究、討論,將自己對作品的理解感受與同學分享,同時也接納與自己不同的見解和感受,完善了審美觀點。
傳統的美術欣賞教學都是以口頭語言表達為主,一幅作品通常由幾個學生從各方面相互補充,就算完成了欣賞教學,也無法做到全班參與。其次,一個學生一般只能談一點對作品的認識,由于沒有充分的時間思考,所回答的問題大多是一閃而過的念頭,所以難免有些膚淺、隨意。再者,口頭表達使教師無法確切知道全班學生是否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是否認真思考。教師更不知道每個學生對作品是否理解和認識。有鑒于此,小學美術欣賞教學可適當采用寫作小短文的形式,以延續美術欣賞教學的內容,發揮美術欣賞課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