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紅河北省衡水市濱湖新區彭杜中心校
如何激發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學習自主性
趙麗紅
河北省衡水市濱湖新區彭杜中心校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程理念與課堂教學實踐正在逐步融合,逐步改變了以教師、課堂或課本為中心的局面,促進了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學生的學習產生了實質性的變化。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使學生主動探索在課堂上顯現呢?
在課堂教學中,大部分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探索和解決不可能是自覺行為,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教師必須努力為學生提供可探索的材料和可探索的學習內容,從而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在課堂上顯現。首先要讓學生明確探索的內容和目標,確定適宜的探究空間,學生探究的知識空間既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如果探究的知識空間過小,答案觸手可及,則缺乏探索的意義,也影響學生探究的熱情;若探究的知識空間太大,學生感覺無所適從,根本達不到探究的目的,還會挫傷學生探索的信心。如在教學“年、月、日”時,引導學生從日歷入手,探究發現年月日的有關知識。如果對學生提出:“觀察你所帶的日歷,看看一年一共有多少個月?”這樣的探究空間顯然太小,學生一數即知,毫無意義。如果提出:“觀察日歷互相說一說你在日歷上發現了哪些知識,看誰發現得最多。”這樣探究的內容較為適宜。又如,在教學“圓周率”時,如果我們向學生提出:“請同學們研究一下,圓的周長和直徑有什么關系?”這樣的探究內容,顯然就顯得過大,讓學生感到無所適從,不知從何入手。如果我們向學生提出:“請同學們做幾個圓,想辦法量出圓的周長和直徑,看一看這幾個圓的周長和直徑的比值有什么特征?!边@樣的探究內容較為適宜,學生既有興趣知道其中隱藏的奧秘,又明確怎樣去探究。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的學習,創設良好的學習背景和可探究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數學知識的廣闊背景中更好地建構知識的意義,并感受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的價值,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真正變為學生自己探究的創新過程。如,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時,可為學生創設這樣的學習背景:“有甲乙丙三位工人師傅,甲每加工25個零件,有23個及格,乙加工20個零件,有19個及格,丙加工50個零件,有47個及格。如果有一批零件要其中一位師傅加工,你會選擇誰?”通過探究,使學生認識到這個現實問題實際上可轉化成“求誰的合格率高”這一數學問題。又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我有意識地給學生提供以下的可探究學習情境:上課開始,我拿著一捆36本課外書,從容地走進課堂。同學們在猜想:這節課老師讓我們看課外書了。于是我指著這捆課外書說:“這36本課外書,我要分給你們三個小組,要求讓第一組分得這捆書的三分之一,第二小組分得這捆書的六分之二,第三小組分得這捆書的九分之三,請同學們說一說,這樣分法合理不合理,誰分得多?誰分得少?結果分完沒有?”這樣問題的創設,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探究活動立即在課堂上顯現,有的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畫線段圖,有的一會兒測量,有的一會兒皺眉思索,興趣盎然,學生會心地笑了,一樣多。這時,學生又產生困惑,為什么會一樣多呢?最后經過引導探究,得出“分數的基本性質”。
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教師只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是學生對知識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相信每個學生都能自主學習、獨立學習。為實現學生自主建構性學習,教師不能把現成的方法和結論告訴學生,或親自講解概念的形成過程、公式法則的推導過程和方法與規律的尋找過程。而要通過學生真正地參與到活動中,去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反思與交流,才能促進學生完成知識的建構過程。例如,教學“認識物體和圖形”時,教師組織學生分組操作,把盒子里的物體(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飲料筒、魔方等)按形狀分類,然后讓學生觸摸物體的表面,說一說有什么感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是什么樣的?圓柱體的面是什么樣的?讓學生把這些物體在桌上滾一滾,會出現什么樣情況?為什么?通過學生手摸、口說、感受、體驗、發現這些物體的面也有什么變化,讓學生充分感知,經歷建構新知的過程,實現“再創造”。在引導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注意鼓勵和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探討與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意識和能力。
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在教學設計時,盡量做到從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征出發,多為學生創造有利于個性發展的環境,提供活動、交流和探究的機會,幫助學生發現自身的價值,促使其智能和個性全面和諧發展;在課堂教學中善于發展學生的好奇心和閃光點,激勵他們的成功欲,培養他們樂于探究、不怕困難、奮發向上和勇往直前的學習精神,使其形成健康的個性;結合教學內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喚起學生對教材情感的共鳴,如在教學“時、分的認識”時,我沒有滿足一般化的灌輸,膚淺地就知識教知識,而是充分地幫助學生通過探究,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情感因素,使其知識、能力與情感協調發展,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自己操作學具,在鐘面上拔一拔,然后讓學生在1分鐘或2分鐘內做一些事情,體現1分鐘有多長?能做多少事?讓學生從中體會珍惜時間,體會人生價值;在鞏固練習時,我引導學生制作自己“一周生活時間卡”。通過制作學生動手能力得到培養,學習興趣得到激發,主動探索的意識得到了顯現。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使學生主動探索在課堂上顯現,它只有正確的理念,而沒有固定的模式,更沒有標準的答案。只有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作為探索學習的靈魂,一切以學生發展為本,我們的課堂才會充滿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