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發敏貴州省興仁縣第二中學
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周發敏
貴州省興仁縣第二中學
閱讀教學是一種特殊的閱讀活動。它是在教師啟發引導下,學生積極、主動的再創造的心理過程。本文對新課標下的語文閱讀教學進行了論述。
閱讀教學;初中語文;興趣;氛圍;積累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閱讀在語文教學中占有的比重越來越大。如何更好的使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順利進行,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傳統文化資源陶冶學生情操,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倍受眾多語文教師的高度關注。筆者認為要做好新課改下的閱讀課教學,更好的發揚傳統文化,應做到以下幾點: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么怎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首先必須讓學生對科任老師產生心理的認可。為此,我從下面幾方面加大情感投入。
1.注重教學時的語言美。
語言美除普遍使用謙語、敬語外,還應在教育學生時注意詞語的感情色彩和說話的語氣?,F在的學生自尊心很強,如果你的口氣強硬,他可能產生抵觸情緒,跟你對著干,那就達不到教育和提醒的效果,也可能導致學生討厭老師,討厭這門課。如遇見課堂上因討論問題而出現吵雜的局面時,你可以說:“別大吵大鬧,像什么樣子呢?”或說:“請大家先安靜,我們課后再繼續討論好嗎?”雖然這兩句話表達的意思完全相同,都希望學生安靜,但是它們在學生心中產生的效果卻是不同的,前者雖可使學生安靜,卻破壞了大多數正在討論的學生的良好心緒,而后者既產生了同樣安靜的效果,又保持了學生繼續討論問題的興趣。同樣的話,因語氣不同產生了不同的效果,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注意用誠懇的語言來感染學生,從而使學生對學習保持濃厚的興趣。同樣,課外也應該注意與學生的語言溝通,從而使他們對語文學科產生興趣。
2.教學語言應具有趣味性。
要想把課教活,就要求把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把抽象的道理具體化,因為形象的比喻,風趣的語言,繪聲繪色的描繪都可以感染學生,使他們愉快、動情、著迷。如可運用一些幽默的教學語言,調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既學到知識,又享受到學習的樂趣。例如:提問時,幾個同學的答案都一樣,于是我說:“真是英雄所見略同?!蓖瑢W們聽后,臉上都露出會意的微笑。當學生回答問題聲音較小時,我就笑著說:“問題回答得非常好,可惜沒用麥克風。”
3.教學語言應具有科學性。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所以,教師講課時語言表達要準確、中肯、規范、合乎語法,既不能廢話連篇,模棱兩可,也不能拐彎抹角,不著邊際。語文教師的語言直接影響學生的聽課效率。為此,教師要注意做到以下三點:要有一口標準的普通話,能將書面語言轉換為口語。適當運用體態語言輔助。體態語言就是身體語言,包括表情、手勢、眼神等。在閱讀教學中,會遇到一些描述動作、神態的詞語,條件許可的話,我就會借助口語和體態語言來解釋。如教《口技》時,文中提到聽眾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我先請同學們想象一下聽眾的神態、舉止,然后我就邊講解,邊用體態語言來解釋。這樣學生很容易理解這句話。對于學生響亮、正確的回答,我會用微笑和點頭表示肯定和贊賞,收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教學效果。有時在閱讀教學時,個別學生不注意聽,我就采用注目式或走近該生以示警告。
1.發揮學生閱讀的主體性。
學生是閱讀的主體,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激發興趣,創設傳統文化的氛圍,讓學生多讀教材,特別是有人文精神的文言文章,把握語文的思想蘊含和文化內涵,做到閱讀認知教學、智能訓練、人格教育的結合與統一。其次,教師要因人而異,因地制宜不斷提高學生對閱讀的認識,不斷提高學生的知識品味。再次,以讀為樂,學生在閱讀中有了許多收獲,受到了成功的鼓勵,作為認識主體的價值和潛能,讓學生自己去品嘗,去領悟閱讀的樂趣,經過長期的閱讀,經過不斷地勞動最后是成功的樂趣,讓學生在這種樂趣中成長。
2.發揮學生閱讀的自主性。
學生的閱讀是教師永遠不可代替的,教師只能從閱讀方法、閱讀技巧、閱讀內容上加以指導,充分讓學生去感知、發現、辨別、理解到再認識的活動過程,從而讓學生達到閱讀的個性社會化,只有這樣,才能從課內到課外,從課本到書庫,從學校到社會,博覽群書,通觀社會,汲取豐富多彩的文化乳汁。
3.引導學生敢于質疑。
閱讀的重點不在讀,而在用心思考。不但要知其然,而且還要不斷地知其所以然。完整的閱讀過程是感知-感悟-理解-評價-再創造過程。激發學生大膽思考,敢于質疑。要讓學生掌握一些閱讀的思考方式,充分發揚課堂民主,給學生思考的權利,創設和諧的氛圍,讓學生的思考獨立化、個體化,充分調動已有知識去思考,去理解,以獲取更多的更高層次的知識以及人生感悟。
4.培養學生的閱讀創造能力。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閱讀教學中,想象思維是經常用到的思維方式之一,學生的閱讀過程,實際上是學生通過作者的語言再創造一個新形象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推進是離不開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的想象力培養,比如人物形象的再塑造,故事情節的續寫,詩歌意境的再現等方式去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豐富學生的想象力,鍛煉學生的想象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
5.培養個性化閱讀的意蘊
語文教材的選文無不語言優美,意境悠遠,蘊涵著豐富的人文內涵,選編的課文有反映領袖事跡的,有體現關愛他人的,誠實守信,傳統美德的,有反映革命傳統的等這些選文無不洋溢著自然美,人性美,無不充滿著濃濃的親情,友情等……這取之于豐富的思想和文化積累。因為語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和歷史性,她承載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傳達著生活信息,泛著人文素彩的光芒。當我們走近語文,捧起一部部經典著作,也就走進了中國文化。教師就要引導學生著眼與對文學語言,形象和審美情趣的品位。
有時改學生習作,會感到詞匯貧乏,語言空洞。學生不會運用正確的語言描述眼前閃爍著的事物的形象、顏色、動作。因此,筆者認為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指導學生積累、借鑒作家的語言和寫作技巧。引導積累,即著重指導學生理解、欣賞、記憶課文中的好詞好句,做好積累,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一些必要的仿寫、改寫等寫作訓練,使其逐步轉化成學生自己的語言,在寫作中靈活運用。
教會學生閱讀時做好摘錄,寫好隨感。許多學生課外閱讀并不少,但讀完如過眼云煙,收效甚微,這與他們閱讀時動口、動眼不動手、不做摘錄有關系。因此,要求學生閱讀時要做好讀書筆記,包括圈畫、摘抄、評注、仿寫、加標題、寫段意等。學生借助這些技術來控制自己閱讀的注意力,弄清文章寫了什么內容。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閱讀能力,加強課外閱讀,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以適應時代選拔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