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義梅重慶進盛實驗中學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言語體驗”語感實踐路徑
婁義梅
重慶進盛實驗中學
當下的閱讀教學強調多重對話,其實就是有文本參與的言語交際活動,師生在文本解讀的對話過程中就形成了一個特有的語言的河流,在這條延宕著各種風格的河流中,所有的細枝末節都打上了其特有的地域風貌似的烙印。本文分析了語文閱讀教學“言語體驗”語感實踐路徑。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言語體驗;語感
注重通過讀書方法的選擇,主動進行符合言語作品特點和自身的言語體驗,重點在于學生主動介入文本,并有自己言語感知基礎。從學生讀的能力基本要求不難看出,以讀進行言語作品的語音感知,在言語音的呈現氛圍中融入主體初步體驗言語語音美和原生態的言語情感和意義傾向完成本階段言語能力習得的同時也為言語體驗深層意味提供基本的感覺鋪墊。對言語作品讀的方法有多種,包括朗讀、默讀、精讀、略讀、誦讀等,每種方法都有一定的要求和特點也都突出某一方面的教學作用,它們的本質特點在于都是把平面的文字語言轉化為立體的有聲語言,并在藝術的音律表達中感受言語形式美感。
引導學生通過讀生成帶有一定主體創生的言語音表達,充分生成學生自我的原初體驗,帶著一定的閱讀提示,反復閱讀過程中深化對言語音所能夠喚起的生命情意反應的全面體驗,潛移默化入言語作品所欲展現的語音審美境界,感受語音所營造的言語作品解讀氛圍。因而言語體驗閱讀教學初始階段應該有效運用符合言語作品特點的閱讀方法,通過讀讓學生體驗言語作品語音的藝術表達,全面感知語音所帶來的主體心理情意反應,在適宜的氛圍籠罩中進入言語作品的體驗狀態為更深入的層次品味體驗做好情意生成基礎。
要深入地理解言語作品,只融入言語音所營造的境感中粗略體驗是不夠的,還應該在有計劃的教學引導中反復品味言語音感,細細體味言語音律的美感及其所帶來的情意反應。言語聲律的妙處和在閱讀教學中所能產生的教學意義非得在對言語的細味慢品中體驗不可。那么怎樣在細味言語音的氛圍中體驗自我生命主體產生的相應情意反應呢?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探討,其一就是閱讀方法的合理運用,其二是言語音本身的表達方式,對于如何做著重于適當方法的選擇和運用,去體驗的對象又因其基本特點體現出不同的要求。
閱讀方法有多種,我們根據學生對言語作品理解的程度由淺到深地排一個序即為:略讀、朗讀、精讀、誦讀、默讀。大致可以理解為學生面對一篇言語作品首先應該通過朗讀規范字音,掌握正確的言語音表達,融入原生態的自我體驗,有意識地感受言語音在學生主體世界所能產生的情意反應,注重學生在以往的認知和感知經驗基礎上對言語作品體驗的自然生成,這是學生進入言語體驗狀態的初始環節。在朗讀充分體驗言語音的基礎上就進入言語精讀細品階段,這時雖然也是以讀為主,但具體特點表現為情意反應由外在表達轉向內在體味,要具體到言語作品中每一個不同語音表達段落,細看當前的語音處理會有怎樣的情境氛圍烘托,會有怎樣的情感反應和意理表達,具有怎樣的表達效果等等,以及不同語音特點轉換之間的情意變化,思慮過程,烘托出怎樣的感情發展脈絡。在精讀過程中,有必要將重點的情意突出的段落拿出來特別品味,體驗其精妙的語音表達效果,這也就運用了略讀的方法。對于優秀的言語作品或者一般言語作品的優秀段落,對其言語音的體驗最高階段是誦讀。做到目現其文,口發其聲,耳聞其音,心通其意,意會其理;在反復誦讀中潛心涵泳,認知文字,感受聲律,體會詞語,疏通文脈;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領略作品的韻味情境,體味作品的語言藝術,通達作品的奧妙之處,化古人的神氣為自己的神氣。重在學生主體與言語表達客體在誦讀中自然融合,學生內化言語音律所具有的情意喚醒功能,豐富自我的情意經驗,感同身受作者情懷的同時融入自我的心理反應與之唱和互感,在言語體驗中使生命變率厚重而有感召力。
言語作品聲律的自身特點影響著其能夠引起的讀者主體反應體現為特定的
音律和節奏組合具有不同的情意喚醒作用。音律也就是語言文字語音組合,要求在言語作品的表達中音韻協調,古代文學非常講究音律的藝術表達效果。不同的聲調能夠傳達出不同的調質美感效果和不同的情感反應,讓我們通過對言語音律的體驗就能領略言語形式美感并進入與言語貼切的情感世界。除言語聲律本身的韻律之外就是言語流動的方式,即節奏,它是由聲音長短、高低、輕重、急徐配合而成的一種有規律的起伏變化。言語節奏在文學作品中表現不同的審美情趣,起到言語表達情感的強化作用,有利于通過適當的閱讀處理將語音流動的內在情感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通過對言語音節奏的體驗自然進入言語情意、氛圍的籠罩之中,所謂一唱三嘆、蕩氣回腸也是在節奏的舒緩急徐錯落有致的音律處理中表達并給人以真切體驗的。
就閱讀理解言語作品來說,我們是通過誦其聲、觀其形、通其意、曉其理、感其情來體味言語本意的,在初次面對言語作品到閱讀教學最終完成經過一系列地精細化分析鑒賞過程,而因聲求氣將對言語作品的深層解析,內化為主體的整體感受,強調通過在誦讀中反復玩味,體會言語作品文脈、氣韻,與言語作品內蘊和作者主體融合達到氣通神合的境界,就內化了言語的真正內涵。進行言語作品基本理解的同時也進行言語音律藝術表達的審美體驗,也在言語音的氛圍營造中初步進入言語體驗狀態為深入層次的閱讀提供背景支撐和心理預設。
[1]黃孟軻.文本細讀:切入語言的心靈世界[J].中學語文教學,2006(7).
[2]任雪峰.淺談語文學習中的言語體驗[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