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冬梅河北省石家莊市第八十一中學
提高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一些看法
閆冬梅
河北省石家莊市第八十一中學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接受過同樣課程教育的同一班學生,其語文能力,即聽說讀寫能力相距卻很遠。其原因固然種種,但本人認為語文思維能力的差異當是關鍵因素。下面就談談提高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一些粗淺看法。
感受能力是人們對外界的直接認識,是思維活動的基礎。然而,在與學生的接觸中,本人發現:有些學生無論對生活還是對文章(課文)很難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即對客觀事物缺乏“感之于外,受之心于”的一種情感體驗活動。培養學生的感受能力可以通過以下兩條途徑。
一是培養學生獲取生活中的直接感受。培養學生的觀察品質,引導學生有目的的對人、事、景、物進行觀察,提出觀察要求,例如“開放五官”,抓住事物的特征,寫觀察日記等等。并根據不同的觀察目的、任務、對象、內容,指導學生選擇不同的觀察方法和手段,比如定點觀察、移位觀察、立體思維觀察等等。教師在平時的語文生活中還可很好地組織集體郊游、參觀考察等活動,使學生直接、有目的地感受生活。把生活中的閃光點及時記下來,并能對記錄下的人、事、景、物設身處地地去體味和領悟。例如:夏天帶學生到河塘邊,學生看到了荷葉、荷花的顏色、形狀,聞到了荷香,但這只能算是觀察到了,感覺到了,還需要去體味、領悟。如果有學生覺得這荷葉綠得顫動人心,荷花香得沁人心脾,于是發現了自然界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這就是感受了。
二是引導學生積累生活中的間接感受。相對于紛繁廣闊的世界和多姿多彩的人生,我們自己的經歷、生活、情感總是有限的,甚至微不足道。這樣,在引導學生獲取生活中的直接感受外,還要引導學生積累生活中的間接感受。“書是活的生活,感情豐富的人才能深刻領悟”。教師可有效地指導學生學習課文,尤其是文學作品,最好能適當講授些文學知識,并投石激浪,使學生在欣賞文學作品中,通過形象的再造,既提高學生的間接感受能力,又收到“一石擊破水中天”的奇效。例如:指導學生讀《失街亭》,可盡力打破學生頭腦中的平靜,激起思維上波瀾。教師向學生問:“馬謖說的‘丞相諸事尚問于我’這句話有何根據?請聯系有關史實談一談馬謖的歷史作用。”學生根據發問,便積極展開思維,經過一番議論之后,一位學生歸結出:“諸葛亮征討孟獲,曾采納過馬謖的‘攻心為上’的意見,終于平定南方。從這里,說明馬謖是‘深通謀略’,他在蜀漢歷史上是起過一定作用的。”教師緊接著提出:“既然如此,那么,一個小小的街亭,而馬謖卻又為何把守不住呢?”學生又馬上聯系課文進行思考,他們一致認為,馬謖是敗在一個“驕”字,而驕者必敗的根本原因便是“言過其實”。至此,運用辯證觀點,對馬謖作了實事求是的分析。學生從馬謖這一形象中進一步認識到,一個人驕傲了,連他所取得的成績也會走向反面,成為前進的包袱,成為造成失敗的一個因素。每個人都應該從馬謖的身上吸取教訓。在感受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培養。
人的記憶能力包括識記、保持、再認或重現三個要素。“識記”是大腦不斷積累與貯存知識信息,強化主體感知能力的過程。“保持”是鞏固已獲知識信息的過程。“再認或重現”是適時提取大腦中存貯的知識信息的過程。三個要素是相伴而生,相行而存的。記憶因為有無目的和理解程度的不同在識記、保持、再認或重現上會有很大的差別。因此,要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就不能只要求學生識記,還應給予具體的指導。首先,要求學生確定記憶目標,明晰記憶意圖。其次,幫助學生盡量透徹地理解所要記憶的內容,因為理解的東西更容易記。再次,指導學生經常復習,復習可以造成主體自我刺激而強化記憶。
例如:給學生五分鐘時間,用心背誦李樂薇《我的空中樓閣》中的一段,然后,把它默寫出來。
原文是這樣的:我把一切應用的東西當做藝術,我生活中的第一件藝術品就是小屋。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朧的。每個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燦爛的萬家燈火,山上閃出疏落的燈光。山下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煙,淡如霧,山也虛無,樹也縹緲。小屋迷于霧失樓臺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
一位學生默寫出來的文字是這樣的:我把一切應用的東西當做藝術,我生活中的第一件藝術(1)就是小屋。白天它是清楚(2)的;(3)夜晚它是朦朧的。每個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燦爛的萬家燈火,山上閃出疏落的燈光。山上的燈把黑暗照亮(4)了,山下的燈把黑暗照淡(5)了,淡如煙,淡如霧,山也虛無,樹也縹緲。小屋迷于霧失樓臺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星點之下,(6)月影之側,(7)煙霧之中(8)的空中樓閣。
對這一語段,“五分鐘時間背誦,然后默寫”就是明確的記憶目標。但我們發現,由于在短時間內,這位學生還沒能很好地理解原文,因此出現了一些錯誤。(1)處漏了“品”字,是承接前句的“藝術”,卻沒注意到小屋在此處不該說成藝術,且不能和“一件”搭配。(2)處原句是“清晰”,默寫成“清楚”,是沒有很好理解區別好“清晰”和“清楚”這兩個同義詞。(3)處把“逗號”默寫成“分號”,分號是用在表示并列的復句中,但句中如果沒有逗號不能徑直用分號的。(4)(5)處把原文“山下”“山上”的語序弄調了,并且把“亮”與“淡”默寫反了,那是因為學生沒有理解上下文的照應關系。前文先寫“山下”,后寫“山上”,且山下亮起的是“燦爛的萬家燈火”,所以該是把黑暗“照亮”;山上閃出的是“疏落”的燈光,所以只能把黑暗“照淡”。(6)(7)(8)也屬于沒有理解語境而把語序弄調了,原文前有“小屋迷于霧失樓臺的情景中”,為了銜接的緊密性,該把“煙霧之中”放在“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前面。
由此可見,理解對于記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從思維能力和整個智力的關系看,思維能力是核心。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在劇本《伽俐略傳》中寫道:“思考是人生最大的快樂。”語文課就是要給學生以思考的快樂。語文教師應著眼于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從教材實際與學生實際之間找出矛盾,帶進課堂。然后在教學過程中,細心捕捉,及時點撥、連接、深化學生的思維,只有這樣,才能最終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