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易輝 黎揚莉重慶市巫山縣巫山中學
班級非正式群體教育的案例研究
黃易輝 黎揚莉
重慶市巫山縣巫山中學
在中間型的班級非正式群體學生中,部分人可能比積極型的非正式群體學生更出色,只是個人性格原因,不愿意在班級展示自己才能。同時中間型的非正式群體極易向積極型轉變,所以應該關注這部分群體學生的成長,輔助他們轉變為積極型群體,如果教師不能很好的利用,它們也有可能轉變為消極型群體,因此教師必須重視這一群體在班級管理中的作用。
1.群體成員簡介。
王嬌:女,16歲;梁麗萍:女,17歲;李玉玲:女,17歲。
2.群體行為概述。
同學們把她們當成三“姐妹”,她們總是在一起。她們三人的學習成績均屬中等偏上的水平,特別是李玉玲偶爾還會沖擊班級前十名,但她們在班上各種才能表現的并不是太突出,因為除了學習她們基本不會參與任何活動。她們也有目標,希望能考上一個好大學,但是總是信心不足,總是擔心自己不行,總是害怕自己的拼搏沒有結果。她們對班級的集體活動沒有太大的興趣,對班級的決策漠不關心,不管班級的發展到底如何,不關心同桌的學習生活,只在乎有沒有危及到自己的利益,會不會影響自己的學習,她們總是以自我為中心。說她們在乎自己,可是她們絕不會主動表達自己意見總會隨大家,總是說“隨便”。在家里她們很少主動和家人溝通,在學校她們絕少違紀,她們是班級中正真的中間群體。
3.群體成員資料。
王嬌同學,性格內向,學習較為刻苦,遵守學校紀律,但是基本只關心與自己有關的事情。她父母是生意人,家庭條件較好,家里還有一個弟弟,家里更多的把心思花在他弟弟身上。對于集體活動不是太熱心,但又能夠很好地完成分配給她的任務。比如集體大掃除活動,如果安排了她,她就會迅速高質量的完成自己的任務,然后去做自己的事情,從來不會幫助他人;如果沒有安排她,他則絕對不回為了班級榮譽而把教室衛生搞好。
梁麗萍同學,性格比較內向,紀律觀念較強,學習上有目標,但是有時也會貪玩,犯點小錯誤。父親是工業園區領導,母親沒有工作,家庭條件一般,哥哥也在工業園區上班,家里人都比較寵愛她。在平時生活中,她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做事情也以自己的好惡為判斷標準,并且得理不饒人,但是她不會主動惹是生非,總會管好自己,讓別人無可挑剔。
李玉玲同學,性格較內向,學習勤奮努力,是她們中學習成績最好的一個,同時紀律意識強,尊敬師長。她的父母都是農村普通農民,主要靠外出打工掙錢供弟弟和他讀書,讀書期間住宿在親戚家,放假就到父母工作的地方幫助掙錢。因此特別節儉,同時也特別看重與自己切生利益相關的班級活動,并且不會對任何事情發表自己獨立的看法。在她自己看來,她沒有錢,她沒有漂亮衣服,現在只有埋頭苦讀才是自己的出路,任何想要擋住自己去路的人都是她的敵人。
4.群體行為分析。
(1)受社會、家庭的影響。通過調查分析,筆者發現由于受到家庭、社會的世俗觀念的影響,在她們思想中早已有了“入鄉隨俗”“遇事隨和”,不做“出頭椽子”,不要“標新立異”等觀念。這些觀念逐步導致他們對事責任心不強,沒有自己的主見,從眾心理強等。
(2)性格的趨同使她們形成了小群體。她們或多或少多背負了家人對她們的期望,學習壓力相對較大,這就導致他們都想把學習學好,并且能夠勤奮學習,遵守學校紀律。同時她們只關心自己的事情,基本只為自己付出和努力,不會過多的關心他人和班集體等。正是由于性格上的相似性,同時為滿足自己的心理情感需要,她們三人逐漸的組成了一個小群體。
1.努力削弱她們的從眾心理。
因為大部分學生是在自己無法決策的情況下選擇從眾的,所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與獨立的人格,是從根本上消除學生從眾心理的關鍵。這說明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獨立決策的能力的重要性。要想促使中間型非正式群體向積極型轉變,就要鼓勵中間型非正式群體學生獨立思考,勇于質疑。如經常舉行各種內容、各種形式的專題辯論會、討論會,并給她們以分析問題、發表見解的機會,逐步增強她們的自主意識,做到不盲從、不迷信、善鑒別、有主見。這樣既能克服消極的心理,又能促進她們的個性發展與全面成長。
2.提高師生對她們的關注度。
中間型非正式群體的學生往往被教師無意識的遺忘掉,班主任對這部分學生一般管理和教育的也較少。但是通過短時間的與她們交往接觸,筆者發現:主動與這部分學生接觸。通過各種渠道了解這部分學生的心理,凝聚關注的目光,架起溝通的橋梁,關心他們的生活、學習,培養良好師生關系,對良好班風的形成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時也有利于她們建立起正常的關系網絡。
3.努力構建班級的主流文化。
班級文化是以班級的主要活動為空間,以師生為主體,以班內價值觀念和倫理傾向為主要特征的群體文化。班級文化對中間型非正式群體的行為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具體表現為對學生行為的驅動力、同化力和感染力。構建和諧的、人文的、積極的班級主流文化,為中間型非正式群體向積極的方向發展創造了最重要的環境。
因為中間型非正式群體學生有責任心不強、自信心不足和從眾心理強等特點,所以構建和諧人文的班級主流文化會使他們產生心理歸屬感,使他們易于受到班集體行為的暗示和感染,從而向積極的方向轉變。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應加強這些方面的努力。同時作為德育教師,不應簡單把中間型非正式群體視為與正式群體組織相對抗或是無足輕重的群體,而應該作為難以避免并允許存在的客觀現實去加以重視。在這一過程中,關鍵的問題是要時時考慮這一群體的存在,并正確理解它存在的作用,并妥善地加以引導,構建和諧的班級主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