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龍四川省鹽源縣沃底鄉九年制學校
在地理教學中如何滲透環保意識教育
徐金龍
四川省鹽源縣沃底鄉九年制學校
作為一名山區地理教師,我時常目睹著在校園生活中同學們環保意識薄弱的種種表現,如:洗手之后不隨手關水龍頭:晚自修結束后班上電燈不關;隨意破壞校園中的花草樹木,亂扔果皮紙屑、礦泉水瓶、甘蔗渣的現象屢禁不止;隨地吐痰現象隨處隨時都在發生;嶄新教學樓走廊和班級的墻壁上赫然留著清晰可見的鞋底印跡和亂涂亂畫的字跡;塑料袋、包裝袋等白色污染隨處可見……整個校園環境沒有清潔可言。為此,我深刻認識到地理教師在地理教學中結合相應的教學內容加強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通過滲透環保意識教育,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環保意識、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從而使在校學生愛護環境、保護環境并且能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并使他們將來走入社會以后依然能把環保作為一種自覺的行為。
下面淺談一下實施方法:
首先,在新課教學過程中,結合教材內容中出現的環境問題特意強調環保。如:在初一地理教材下冊中,教學《亞洲和歐洲》時,我們可以指出亞洲有許多國家人口多、經濟落后,造成人口與環境資源之間的矛盾很尖銳;亞洲發展中國家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嚴重,并且指出原因。談到歐洲時,我們應特別指出;北歐酸雨危害嚴重的原因是來自西歐工業發展過程中燃燒礦物燃料非常多,排放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多,產生酸雨,在來自大西洋西風帶的作用下,于是把酸雨帶到北歐地區并造成嚴重的危害。同樣,在教授非洲、美洲及教材中提到的各地區和各國時也應一一指出主要的環境問題及產生的原因,讓同學們對環境問題的重視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環境意識也在逐日增強。
其次,在上完課后,教師布置一些相關的環保作業。如:每月安排一期環保方面的班級黑板報,介紹環保知識,讓同學們增長環保見識;每隔一段時間布置一篇環保小論文,由地理教師批閱并給優勝者以表彰和獎勵;每半個學期組織一次環保知識競賽,評選出優勝者并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針對生活實際中出現的環境問題,組織學生組成調查小組進行實地調查并寫出報告(當然,因為這項作業難度大,像我們山區同學在能力和時間都有限的情況下完成的效果都不大理想,只是把這項作業作為一種實踐嘗試,目的在于提高同學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和重視)。
再次,組織成立班級環保志愿者服務隊。志愿者利用節假日時間參加鄉、村環保志愿服務活動,如:定期做好學校門口一段公路的清潔環保工作,由于這段路常有許多小商販進行學生的生意,以致果皮、塑料袋等垃圾隨處可見,給經過這段路的人們留下一個不良的環境印象,經過環保志愿者的辛苦努力,使該路段的衛生狀況大大改善;參加學校周邊單位的清潔志愿服務;參加附近村莊孤寡老人的家庭清潔服務等等。
第四,教師定期做環保知識專題講座。在環保知識專題講座的過程中,不僅同學們的環保知識增長了許多,而且教師在查找有關資料的過程中也增長了環保知識,提高了業務水平和專業知識水平。
第五,指導個別班級學生做一次全校性的環保倡議宣傳,倡議全體師生做好校園的環保工作,愛護校園環境、保持校園清潔,讓全校師生都提高環保意識。
第六,可以組織一次環保知識的問卷調查,讓全民參與進環保中來。雖然環保問題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的,再者限于我們有限的教學資源、有限的時間、有限的精力,我們沒有辦法在校園、鄉鎮中進行更大面積的實驗,但通過環保教育之后,許多同學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的影響,同學們的環保意識都普遍提高了。
綜上所述,我相信,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保意識教育是絕對有效和有用的,不管是對學生、學校還是社會都是多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