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超河北省邯鄲市廣泰中學
心理學理論對英語教學法的影響
李會超
河北省邯鄲市廣泰中學
心理學,特別是學習心理學,是英語教學法的理論基礎之一,它研究學生如何學得與習得外語知識、技能和發展智能的心理過程、心理機制及其發展規律。外語教學法的各個學派都有自己的心理學依據。當代英語教學法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活動中,以心理學作為其理論基礎,主要歸納為下列幾種。
1.聯想是記憶的基礎。
教師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并不是只把現成的教材重復一遍,而是通過把材料加工,創造情景,形成新的語言材料,用直觀手段和啟發的方式,引起學生思維,即讓學生在大腦皮層中已建立起來的和建立不久的痕跡處于頻繁的多方面的聯系之中,引起學生眾多的聯想。聯想越多,記憶越牢。
2.動覺記憶是聯想心理學在外語記憶中的體現。
記憶和視覺、聽覺、運動覺、觸覺等各種感官活動密切相關,外語記憶就是在大腦皮層上聲音和文字符號與其所表達的意義之間暫時聯系的形成和鞏固。心理學實驗證明,要記憶一個單詞或一個句子,讓學生通過耳聽、口念、眼看、手寫、心想,多種感官參加記憶活動,使大腦兩半球同時發揮作用,這種多種刺激的識記比單一的視覺記憶效果要好得多。所以,直接法用外語講練外語,輔之以直觀手段,使學生的聽覺、視覺、言語動覺器官都充分動員起來,一起開動運用,有利于記憶。
3.用聯想加強記憶。
因為聯想心理學認為,人的大腦極易產生聯想。這一規律用在外語教學上可加深記憶效果。例如,學習英語單詞hand,就可以聯想到人體各部分的名詞:arm,shoulder,foot,leg,eye,ear,face,nose,mouth,head等;學習到bike這個單詞,又聯想到交通類的名詞bus,car,taxi,train,plane,ship,boat等等。這樣進行有機的聯系,可以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聞一而知十的效果。學習單詞是如此,學習句子亦然。把句子放在一定的上下文(即語段)中來學,或在一定的情景中來學,比在孤立的單句中學要容易得多,記憶也牢固得多。
行為主義心理學強調實驗,反對內省,它提出刺激-反應(S-R)的公式來解釋人的心理活動。在外語教學中行為主義心理學派認為,語言是一種行為,是通過反復刺激和反應,反復操練形成習慣的過程。他們認為,學習語言要聽說領先,讀寫跟上,通過口語訓練掌握外語。利用心理學上的這種剌激反應理論,強化操練,最終形成自動化的習慣,達到脫口而出,從而學會語言。這就是在直接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聽說法(Aural-OralMethod),它是用新的理論武裝起來的,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刺激-反應和結構語言學的句型訓練的體現,它在理論上比直接法更為完整。這種方法在40-50年代比較流行。60年代比較有名的、為大家所熟悉的《英語九百句》(English900)就是按聽說法的理論編寫的。此外,還有《新概念英語》(NewConceptEnglish),《看、聽、學》(Look,ListenandLearn),《學好英語》(SuccesswithEnglish等。聽說法對我國英語教學影響也是很大的,1978和198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受教育部的委托,分別制定了中學英語教學大綱,編寫了新的中學英語教材和教學參考書。教學大綱和教材都吸取了聽說法的一些教學原理,強調用聽說法進行教學,即聽說領先,讀寫跟上,加強言語技能的訓練,把聽說領先法作為我國中學英語的教學法。教材與教學均突出了句型訓練。詞匯要通過句型、話語去學,講單詞盡量不用本族語。語法學習要在句型訓練的基礎上進行歸納,以提高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
著名心理學家卡魯爾(J·B·Carroll)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認知教學法”(CognitiveApproach),把認知心理學的理論應用于外語教學,重視人的思維能力,重視發揮學生的智力因素,重視對語言規則的理解,著眼于培養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因而,這種理論也稱為認知-符號學習理論(Cognitive-CodeLearningTheory)。認知心理學試圖用認知-符號學習理論代替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刺激-反應理論。認知心理學認為,語言的習得要通過對語音、詞匯、語法的分析理解來掌握語言結構;學習句型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操練;學習語言要有意識地學。它主張讓學生在有意義的交際情景中操練外語,那種無意義的模仿記憶、不理解而過多的死記硬背都是不可取的。在處理聽說讀寫關系方面,反對聽說領先,主張口語和書面語同時并進,一開始就進行聽說讀寫全面訓練;主張在外語教學中可以利用母語,但要恰到好處,不可濫用,講解語法時,可用兩種語言進行對比。
心理語言學是心理學和語言學的一個新興的邊緣學科,是外語教學法的理論依據之一。它主要研究人們學習語言的心理過程。70年代初產生的功能法(the Functional Approach)就是以這一理論為指導的。功能法是以語言功能——意念項目為綱,以培養交際能力為主的一種教學法體系。功能法也稱交際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或者意念法(the Notional Approach)。它的創始人是英國的語言學家威爾金斯 (D·A·Wilkins)。
心理語言學認為,言語交際的心理包含兩個重要方面:一是運用語言表達什么思想(即內容),也就是意念。二是怎樣運用語言表達思想(即形式),也就是表達方式。功能法的出發點,就是要在交際活動中表達意念(思想內容)。他們認為,外語教學的好壞取決于教師和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多種因素,而學生是內在因素,內因起決定性作用。所以,外語學習要以“學習者為中心”,強調外語教學要從學生實際出發來確定教學目的,要注意因材施教。同時強調調動學生學習外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他們還認為,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是由有錯誤、不完善的言語過渡到正確的、完善的言語的過程。因此,學習語言中出現錯誤是正常現象,容許出差錯。學生會在以后的語言交際活動中逐步改正這些錯誤。而教師應由表及里,透過錯誤去發現學生理解上和學習方法上的問題并予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