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叢棉河北省石家莊市第八十一中學
初中數學教學要重視情感因素
劉叢棉
河北省石家莊市第八十一中學
從某種程度上說,數學科的教學由于其學科的原因,本身就有其枯燥乏味的一面,如果不注意情感的投入和趣味性的引入,勢必讓學生感到數學難學難懂,從而喪失學好數學的信心。毫不夸張地說,情感是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潤滑劑、催化劑。
情感是人們對于客觀事物是否符合個人需要而產生的態度的體驗,是人們復雜心理活動的一種反映。在現實生活中,它的內涵具有更廣泛的意義,包括著人們極其多樣的心理生活領域,我們稱之為情感領域。情感教育即情感領域的教育,它是教育者依據一定的教育教學要求,通過相應的教育教學活動,促使學生的情感領域發生積極的變化,產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領域的過程。
善于運用情感教育于數學教學之中,不僅是對數學教學工作更高層次的要求,也是當前數學素質教育的需要。從教學論的角度看,傳統的數學教學忽略了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作用。在教學方面,我們不僅要有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培養,同時還要有情感的交流。事實上,學生也渴望平等和被尊重,希望老師既是“良師”,更是“益友”。這勢必要求打破傳統,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以適應新形勢下的教學要求。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般都有兩個心理過程:一是感覺——思維——知識的過程;二是情感——意志——性格的過程。智能的形成和發展是兩個心理過程協調發展的結果,單純強調某一個過程只會事倍功半。尤利·巴班斯基在《論數學過程最優化》一書中說:“情感狀態總是和內心感到激動,有反響、同情、喜悅、憤怒、驚奇和許多別的情緒相聯系著。正因為如此,注意、記憶、理解某事物的意義,在這種狀態下由于個人深刻的內心感受而豐富起來,這些內心感受使上述認識過程加緊進行,并因此能更有效和高質量地達到目的。”
心理學研究還表明,人的智力水平相差不大,而諸如動機、興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卻有很大的差別,且這些非智力因素是造成學生素質差異的主要原因。當前,中學數學教學的特點是從“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加強“素質教育”離不開培養學生的興趣。所謂興趣是指:人們力求認識和獲取某種事物并與積極、肯定情緒相聯系的個性傾向。在心態上表現出具有自覺追求未知事物的強烈動勢,以及由于有所發現,而產生驚喜與再追求,并進一步產生欲窮其林的渴望。興趣直接影響人們的活動動機,興趣是思維訓練的一種“內驅力”,人們一切積極、主動的活動,都是由于產生了濃厚興趣而開始的。
我國的基礎教育多年來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多種國際評價中居領先地位,令世人矚目。但是,有識之士也已看到了“高分下的危機”:喜歡數學的學生不足四分之一;數學“尖子”并不愿意報考數學專業;學生學了扎實而系統的數學知識,卻不會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基本的數學問題;在科學研究中取得的創造性成果并不多……這一系列現象,令人擔憂,更令人深思,從中不難發現,這與我們教學中不注意數學的趣味性、應用性是分不開的,而人才結構的缺陷恰恰表現在缺乏數學的直覺意識、幻想與想象能力、審美能力等情感因素較重的方面。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教育界曾引進了布盧姆的教學評價體系,對我們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過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在做了大量的認知目標習題化的工作后,我們卻刪掉了原《中學數學學習評價》中占30%篇幅的“極重要的一個方面”——對數學情感成果的評價。比如“為什么學習數學?”、“代數對一個家務勞動者有何用處?”、“你最欣賞數學家的什么東西?”……這些目標,顯然是評價一個學生對數學的態度、使用數學的意識、鑒賞數學的能力的重要依據,然而我們卻將其丟掉了!使得中學數學教學走上了一條枯燥無味、只注重知識傳授而不注重應用的危險道路。
目前,學生學得苦,教師教得更苦。這種局面,即使對應試教育也是相當不利的。情感教育的任務之一,就是要設置這樣一個數學環境:學生能夠體會到數學的趣味性,通過與教師主動的情感交流,達到對數學學習的具有主動的和旺盛的學習態度等目的。
情感教育在教學中有什么樣的作用?先看兩個小實驗:
實驗一:教師向甲、乙兩班分別布置了學習任務,說法、目的要求基本相同,唯一的區別是他向乙班加了一句話:這節所講的內容下節課要測驗。
實驗表明,聽到這句話的乙班學生,上課注意力集中,測驗中凡講到的內容,基本上都答對了,速度也比較快,而甲班則不如。
實驗二:一次數學測驗,A、B兩個學業差不多的學生都得了52分,教師在班上批評了A生,對B生不但沒批評,還表揚他對某道題的解法有獨特見解。
實驗發現:B以后上數學課興趣很高,而A生則情緒低落,喪失信心。待期末考試時,A生得了27分,而B生增加到79分。
兩個實驗告訴我們:學生的一種隨動機所誘發的注意力和情感因素在數學學習中起積極作用。
數學教學中學生個性的培養,有其廣闊的天地.教師可從學生的個性特點、情感愛好出發,幫助他們建立興趣小組,利用數學園地開辟“請你攻擂”、“一題多解”等欄目,推薦不中同解法,展現獨特見解.定期組織講座、競賽等活動;既要根據學生個性差異的相似性進行分組括動,又要留有個人自由支配的時間.這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構成了數學學習的整體,保障了學生的潛能、特長有施展的空間.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個性,數學教學也要注入時代活水,創造條件,讓學生走出校門,開展與數學相關的研究性學習,既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又把數學與我們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學以致用,體現自我價值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