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強

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和組織者,教師應從素質教育的高度出發,跳出原有應試教育的課堂模式,敢于對學生說“允許”,真正讓學生互相合作探究,再次創造,形成自主學習的氛圍,成為課堂的主人,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但現在面對激烈的高考競爭,絕大多數學生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忽略了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阻礙了學生個體自身的持續發展。為了讓學生獲得可持續性發展的素質,建議在數學教學活動中,要敢于對學生說“允許”,引導學生改變自己的學習方式,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數學學習過程中,形成積極探求客觀世界的學習觀,為今后的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
一、高中數學教學中應重視合作技能的培養
高中數學教學中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不但能增進學生之間的團結和合群協助精神,更能培養學生傾聽他人發言,樂于陳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觀點,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見,這有利于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有利于提高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成功的合作學習能促進每一個學生得到可持續的發展,得到能力的提升。
1.允許學生在傾聽的基礎上大膽提出自己的質疑
在高中的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專心傾聽別人的習慣很重要。課堂上,教師不僅要求學生專心聽老師講話,而且還要認真地聽課堂上每個同學的發言,聽后還要作出思考,也就是對別人所說的話作出判斷,有自己的見解。平時教學中:不論學生說對還是說錯,問題提得是否合理,都應認真聽取,作出正確的評價。首先肯定成績,再指出不足之處。當同學發言正確時,常常讓另一同學來復述剛才那個同學的發言;說錯了,請另外一名學生作出公正的評價。
2.學生在合作時,應允許學生間的“沖突”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很好的教學形式,但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這種教學形式。一般在學生意見不統一、開放題教學時采用,效果尤佳。
在學生合作活動中,學生之間經常有不同的意見,可能導致有一定的沖突,但是,教師不必緊張,同學是很單純的,一般不會動武,往往這種沖突是學生的思路中有一定的缺陷導致,必要的爭執只會使同學討論更深入,更細致化,問題越辯越明白,記憶越辯越深刻。
二、高中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應強化創新意識
學生學習知識不應是教學的最終目標,這僅僅是學生個體學習的起步。課堂教學的價值和效果更多的不是顯示在現有的教學中,而是顯示在對學生終生可持續發展中。所以我們不能“授之以魚”,而應“授之于漁”。學生只有掌握了真正的捕魚技巧,才能提升解題的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灌輸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思考,從讓學生機械接受與記憶轉變為鼓勵學生主動探究與創新,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引導他們崇尚真理,大膽懷疑,科學探尋,勇于創新。欲使學生渴望探究與創新,教學中必須強化創新意識的訓練。
1.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允許學生“超軌”
富有創造潛力的學生,往往思維敏捷,反應靈活,但由于表達欲望的沖動,而時常不太注意課堂常規。我們要從愛護學生的創造熱情出發,尊重學生的創造個性,使其創造潛能能在寬松、自由的課堂氣氛中得以發展。教學中,我總是放下老師架子,走到學生的中間,傾聽學生的意見,新授前讓學生試著探索,新授中讓學生充分討論,新授后讓學生大膽質疑。學生也樂于發表自己的看法或意見,從不感到拘束。
教師的開放意識,為學生的創新思維提供了思維的時間、展示的機會和交流的場所,遠比教師灌輸的效果好。通過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相互啟發,相互交流,使學生所獲甚豐。
2.允許學生有一點自滿情緒,享受成功的快樂
由于“謙受益,滿招損”的名言,老師不允許學生驕傲自滿,學生也不敢表露自己滿足的心態。其實,學生經常獲得成功的體驗,能導致他們志向水平的提高。教學中引導學生大膽想象,積極思維,主動認知,體驗探索的艱辛和成功的喜悅,有助于發掘學生的潛力,使其獲得創造的“加速度”。
三、在高中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應多運用啟發式教學
啟發講解首先備好導學案,設計導學案時,應更多的思考學生如何學,如何促進學生的發展。
教師還要做到以下幾點:
注意啟發式教學:
你想,對于已知解題方法的同學,這里你再重復講解,浪費時間;對于不會的同學,仍然得不到解題思路的啟發作用;然而對于有疑惑、不甚理解的同學,只學到了一個簡單的一招一式的具體點解題方法,是學會了舉葫蘆畫瓢解題。
那么應當怎樣啟發講解呢?
教師應當啟發講解,并且滲透數學的分析綜合法。即:同學們,題目的條件是已知長方體的三條棱長,問題是求長方體對角線長。你先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求線段長?同學們會七言八語說,長方形的邊長、直角三角形的邊長等。教師啟發引導,本題欲求B1D,如何求?題中的條件告訴長方體三條棱長,如圖,BB1、AB、BC,經過連線可以找到B1D所的直角三角形DBB1,而在直角三角形DBB1中,已知BB1的長,若能求出BD,則由勾股定理,可以求出B1D的長。那么如何求出BD呢?這時有的同學可由圖知道BD線段正是長方體底面的對角線,就會積極舉手發言:“由已知長方體的三棱長,則底面對角線是長和寬所組成的直角三角形的斜邊,本題到此得以解決。 ”但教師不要評價,可以先讓甲同學發言評價,再讓 乙同學評價。或者讓丙同學發言對前面幾位同學的結論給以評價。
這里解題的“理”是數學的分析綜合法,它是解題的主線,也是解決一類問題的思想方法,這是一種能力教學,是培養學生的數學理性思維的教學。
在探究新知過程中,要讓學生多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多動腦、動手、動口等活動,特別是說自己的解題思路,暴漏學生的思維過程,這樣的交流是1+1>2的思維收獲,有時經過碰撞,還能產生出數學智慧的火花。
教師也要暴漏自己對新知中一些問題的思考過程,即這個問題起初我是如何想的,走了那些彎路,后來又觀察到什么條件或想到什么隱含條件等,才使此問題得以解決。這樣的教學對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總之,數學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得到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特別要注重以學生全面、主動、和諧的發展為中心,努力發掘和發展每個學生的潛在智能,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學好,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促使學生的知識、情感、意志、特長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動態而持續的發展。真正實現“發展為本,主動參與,重在思維,合作成功、探索創新”這一目標,從而真正的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