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
國務院在《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充分肯定了職業教育在提升綜合國力中的重要性。但同時隨著時代發展的要求,職業教育也暴露出了很多缺陷,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的薄弱環節。因此在中職專業課教學中,必須要改進教學模式,根據教學中所暴露的問題,大膽運用創造性的教學方法,以“以學生為中心,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教學模式,切實有效的促使職業學校朝著有序、可持續的方向發展。本文就以中職機械專業中機械工程材料及熱加工的教學內容為例,對如何正視教學癥結所在,創新中職機械教學略談淺見,以期能在中職教育的各個環節中滲透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為社會培養更多、更全面的機械專業人才。
問題一:課程教學形式單調,教學效率有待提高
以機械工程材料及熱加工的教學內容為例,教師通過講述、分析、演繹、歸納和簡單的師生對話,完成了本課的重點內容的傳遞,包括金屬材料性能、鋼的熱處理工藝、常用的金屬材料和非金屬材料。整個教學過程顯得平淡,學生要么不愛聽,要么聽不懂。
現象分析:在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中,縱觀整個工科教學,機械類學科教育具有廣泛的通用性,教師已經適應了這長期以來形成的慣式,雖然也覺得形式單調,但依然按照相關教材一直采用以講解形式為主的授課模式。缺乏了靈動的課堂自然也就失去了活潑和生氣。
解決策略: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
首先,教師要重視課堂導入環節,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積極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全身心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才能收取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述金屬疲勞強度的內容時,可引入新聞報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2002年5月25日,已服役22.8年的某班機失事,機上114人全部遇難,據報道,在澎湖海域打撈上來的空難殘骸,經證實機身有金屬疲勞現象,這是飛機空中解體的原因之一。學生一下子就能被富有刺激感的生活內容所吸引,也立即對金屬疲勞產生強烈的探究欲。其次要運用符合中職學生的記憶規律,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比如在講解比較抽象的晶體結構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入直觀實物,幫助學生加深記憶。再比如對鐵碳合金狀態圖上碳鋼與鑄鐵的位置關系,教師可利用學生熟知的“鋼鐵”一詞的順序,結合對比教學來記憶,引出含碳量小于2.11%的鐵碳合金為鋼,而含碳量大于2.11%的鐵碳合金為鑄鐵,以鞏固學生記憶。
問題二:缺乏互動,教學過程重視理論講解
課堂教學仍以傳統教學模式為主,教師按部就班地將本課的教學內容一一陳述,雖然加了舉例、教具的輔助教學手段,但整個過程缺乏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互動,沒有教與學的反饋交流。
現象分析: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活動,對學生而言無疑是缺乏吸引力的,尤其是本身就基礎較差的中職學生,缺乏互動的教學更是無味、呆板,他們只能被動的去接受結論,但無法理解過程,也就不可能用這個結論去指導實踐操作了。缺乏了對職業知識和實用知識的培養,自然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不利。
解決策略:轉變理論教師的觀念,推行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倡導職業能力的養成
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要求教師能模擬相應的職業情景,在仿真練習中讓學生分析案列,小組學習討論,整體、自我地獲取經驗,在行動中學習的知識具有實踐性,對中職學生的職業能力,特別是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提高,都是舉足輕重的。同時在行動導向教學模式中,教師從傳道授業解惑的身份轉變為學生在行動導向教學中的組織者,要求教師能夠緊緊圍繞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目標,重視安全和操作規程,幫助學生獲取完整的過程知識和經驗。這樣的教學模式顛覆了傳統教學的弊端,在整個行動導向的教學過程中都突出了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問題三:缺乏獨立思考的空間,學生職業能力有待加強
對于教學過程,教師都是照著教案把教師掌握的所有知識和技能按照教學目標去灌輸給學生,學生只是被動的去接受,整個教學過程,學生沒有獨立思考的空間。
現象分析:傳統教學模式只強調了對學生專業能力這一個方面,而忽略了職業能力中的方法能力的培養。學生習慣了只要接受結論,而不會去主動思考這個結論應該滿足哪些條件才能得來。沒有教會學生去掌握方法,學生自然沒有舉一反三的能力。
解決策略:確立創造性的教學思想,將職業能力的培養貫穿于課堂教學中
職業教育應以“以學生為中心,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為教學模式,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中職學生的職業能力。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熱處理教學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缺乏趣味性,學起來枯燥,教起來干癟,更需要教師創新教學方法,如“鋼的表面熱處理”的教學內容,可聯系學生鉗工實習中使用銼刀的實際情況。在操作訓練時,有些學生操作時不小心將銼刀掉在地上,銼刀就斷了,學生抱怨銼刀太脆了。能否提高銼刀的韌性,又要保持銼刀實現切削功能所需的硬度?我們從“夾心面包”中可得到啟發。那么如何處理使同一種材料具有“夾心面包”的特點:即材料內部具有足夠的塑性和韌性,而表層具有很高的硬度和耐磨性。鋼的表面熱處理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這樣教學,不僅以創設懸念引發學生去獨立思考和辨析比較,同時使枯燥的知識變得趣味橫生,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要討論和解決的問題中來,最后將學生引導到如何進行職業能力的培養上去。
創新是進步的階梯,如何使現代化的創新手段賦予中職機械教育新的活力已成為職業教育的熱門話題。我們一線的中職教師應重點關注和積極探索適合中職教育的創造性教學方法,革除傳統的教學弊端,使中職機械教學能夠有所突破,邁向一個更高的發展階段,從而為社會培養更多的機械專業人才。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