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蘭
以講授為主的生物課堂教學中,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學習主動性不強。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顯得死氣沉沉,沒有生機和活力。課堂教學本身應該是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互動過程,也只有這樣的課堂才能讓學生充滿興趣地進行探究學習,從而獲得知識、形成技能。在初中生物教學中,要讓學生“動”起來,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關鍵,教學模式的改革是保障,課后拓展是輔助。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
要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其學習興趣是關鍵。在對學生進行調查中不難發現,課堂氣氛和教師的引導方式是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因素。為此,在生物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轉變教師角色,創設寬松、民主的課堂氣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同時,要結合學生的認識規律,以情境來引導學生在直觀感受中了解生物知識,以問題啟發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一)尊重鼓勵學生,讓學生想學
在初中生物課堂中,一些學生不想說,不愿意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只是選擇默默地接受,因學生沒有主動參與,其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也就較少,學習效率不是很高。學生之所以不愿意和教師互動,原因是擔心、害怕被教師批評。因此,在生物課堂中,教師需轉變以往以自己為中心的觀念,尊重并鼓勵學生,讓學生大膽地參與課堂。如在“生命的誕生”的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人類是怎樣出現的?”引導學生思考,有的學生就說“是上帝創造的”“是從外星來的”,其中有個學生就說“是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這句調侃的話引起了其它同學的哄笑,而此時教師并不是批評教育學生,而說“該同學說的也并非毫無道理,如果從自然發生說角度來看,生命也極有可能是非生命物質直接迅速產生來”,如此一說,不僅讓學生更好地認識了“自然發生說”,還緩解了課堂氣氛。
(二)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樂學
要讓學生樂于學習,學習內容就需貼近學生的生活,而這也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從學生的生活中選取和生物知識相交融的素材,以這些素材來作為情境創設的背景,引導學生進入生物知識探究過程。如在探究“人的反應速度”的教學中,教師先表演空中接物,學生看后也想嘗試,此時教師引導學生活動,學生在表演中有的成了,有的失敗了,此時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有的學生成功了?”學生很快說出是因為學生反應速度快的原因,教師繼續追問“那么,是什么因素影響了反應速度呢?”學生很快陷入了沉思,此時教師再引導學生猜想,然后進行驗證,從而讓整個課堂在主動探究中展開。可見,通過情境創設,學生的興趣得到了激發,在活動中以問題來引導學生進入探究過程,從而推動了課堂的發展。
二、提倡課堂探究學習,讓學生互動參與
教學過程是師生間的互動過程,互動才能促進知識的生成。為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形成互動,教師需從傳統的講授式教學轉變為探究式教學,通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讓學生和教師形成互動,在合作中和同伴相互交流和討論更好地體驗生物知識,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一)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
在生物課堂中要讓學生活動,問題是不可或缺的引導方式。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小組展開討論、交流,從而更好地獲得體驗。“生物的變異”的教學為例,教師先展示多組生物變異的圖片,提問:什么是生物的變異現象?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變異現象的概念。然后組織學生調查同伴有無耳垂、能否卷舌、單雙眼皮現象,以問題“調查結果說明了什么?”引導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并強調變異現象也存在差異,然后以問題“性狀的變異可不可以遺傳?”讓學生理解生物的變異有些是可遺傳的,有些是不可遺傳的。總結后以表格形式歸納,最后以問題“變異是有利的,還是有害的?”討論而讓學生理解變異對生物的生存和發展意義。如此,課堂在教師的問題引導和學生討論中進行,生動而有效。
(二)教師主導,促進知識構建
在利用問題組織學生討論交流過程中,為讓學生更好地深入到知識內部,教師要指導學生將所學的生活進行分享,將遇到的問題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要從多方面思考。當小組學生或大多數學生對問題解決存在困難時,教師就需采用講授的方式進行釋疑。如在“動物行為的主要類型”的教學中,為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生物行為對其生存和繁衍的意義,教師借助《動物世界》的相關視頻先引導學生觀看,然后結合視頻再講解,如雄蛙會以美妙的鳴叫求愛,而此時蝙蝠卻可以通過聲音來辨別是可食的青蛙還是不可食的蟾蜍,可見,蛙的這種行為是利弊共存。
三、加強課外活動拓展,讓學生實踐參與
初中生物是研究生物現象和生命規律的基礎科學,和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不能割裂了生物和生活的聯系性,相反要以學生的生活為出發點,在引導學生探究后進行拓展,讓學生在生活中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識,利用生物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獲得實踐能力的培養。
(一)改革練習方式,鞏固提高
在生物課堂教學探究后,為讓學生更好地應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教師要轉變傳統“統一式”的練習方式,先以課堂練習來引導學生鞏固,然后再根據學生層次而以層次性的課后練習引導學生進行鞏固。在設計層次練習中,教師可根據教材中的課后練習或教輔中的練習選擇適宜學生的問題進行,如基礎稍差的學生只需完成基本的填空、判斷、簡單題,且在題量上要控制好。而基礎較好的則可進行應用類問題拓展。
(二)加強課后拓展,應用提高
在生物課堂后練習中,教師除了以書面練習來引導進行鞏固外,還要注重以實踐類活動來引導學生進行應用。如在食物鏈的學習后以制作食物鏈網圖,玩“大魚吃小魚”游戲來引導學生拓展。又如學“營養物質”后以“我是醫生”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對班級學生的營養狀況進行調查并提出相應意見。又如“觀察魚呼吸”、“探究魚鰭作用”的教學后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進行觀察、試驗,然后在參照課本進行復習。
總之,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激活課堂,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必須想方設法讓學生“動”起來,在主動中學習,在主動中探究,在主動中實踐,這樣才能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獲得更好地知識構建,形成良好的實踐技能。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