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鋒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是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的思維是膚淺的、被動的思維。具有強烈問題意識的思維,才能促進人們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直至新的發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對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問題教學是以學生對問題的探索和研究為主的教學方法。是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它是把教學內容化作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解決問題從而掌握知識、形成能力﹑養成心理品質的過程。在問題教學中,不但要讓學生學會思考教師的設疑,更要讓學生學會主動質疑并形成習慣。靈活、有效地運用“質疑”機制,讓學生主動參與問題的研究,對于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和提高課堂實效是十分重要的。
通過對課堂教學的具體觀察和分析,在問題教學方面,如何在課堂中設置及解決問題,需要實現以下幾點,才能夠有效的提高課堂效益。
1. 問題的提出應有充分的準備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課前,教師要做好提問的準備,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設計不同類型的問題;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水平的問題。千萬不可信口開河,想問什么就問什么,甚至提出的問題使學生感到莫名其妙。教師要事先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各種回答及其處理辦法,唯有準備充分,有備而來方能處亂不驚,穩操勝券。
2.問題指向要明確,表達要清楚
新課程背景下,生物課堂追求開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要求學生積極探索、大膽質疑,提出自己的問題,這同時也暗示教師在設計問題目標時,要結合課堂教學內容一定要有針對性,要給學生明確解決問題方向。如果問題目標沒有針對性,就容易造成課堂教學偏離課前預設的教學目標,使教學內容的重點出現偏差,影響預定的教學任務和學生能力的發展。一般來說,學生的回答與教師的提問是相對應的,問題的指向是否清晰與學生是否應答情況對應,如果問題指向不明確,導致學生無法合理回答,從而出現“無應答”的現象。
例如在學習《減數分裂》時,為了讓學生明確同源染色體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可以這樣設計問題:“為什么同一種原始生殖細胞會產生不同的配子,且有兩種不同的產生方式”。
3. 問題的提出應以學生為中心
⑴應從學生的思維差異和思維發展出發
教學問題的設計要有層次性,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積極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從而使學生從心理產生每解決一個問題就有一種自豪、滿足、成就的感受。這樣在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中體驗學習生物學所帶來的快樂。同時,為了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照顧到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生的學習,也應考慮因人而異設置不同的問題。教師提問尤其不能只針對少數成績較好的同學,否則將會打擊其他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影響教學效果。
按照布魯姆目標分類說,提問可以分為六個層次的問題,其中有關知識、理解、運用的提問屬于低層次思考水平;而有關分析、綜合、評價的提問屬于高層次水平。因此,在具體的教學中,課堂問題要搭配合理,教師要能在課堂教學中,圍繞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根據教學進度和學生的思維水平設計不同的問題。減少學生“無應答”、“集體應答”和學生反應時間“短”的現象,通過對學生的了解,這種現象是由問題的難度、思維層次不合理造成的。
例如在復習滲透吸水原理時,設計一組問題:①滲透裝置必須具備哪些條件?成熟的植物細胞哪些地方具有滲透裝置的條件?②在“觀察植物細胞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中,若把洋蔥表皮細胞先用鹽酸處理,再做實驗,能否出現質壁分離和復原現象?③在做上述實驗時,若用KNO3溶液代替30%蔗糖溶液,則鏡檢時,能觀察到質壁分離,但過一段時間后會發生質壁分離復原現象,這是為什么?④具有在液泡的植物細胞,能與外界溶液發生滲透作用,人體細胞沒有液泡,所以人體細胞不會發生滲透作用,這句話對不對?
實踐證明:問題逐個深入,步步提高,體現出與學生認知規律的一致性,有效地引導著學生的思維活動向縱深處發現。這種階梯式的提問,不僅可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還能培養學生思維和邏輯性的進一步發展。
⑵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在教學中教師設計的問題與生活實際相聯系,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生物學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能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生物學的樂趣,意識到他們正在學習的生物學知識的價值,從而促進學生更加努力學習生物學。
例如在學習了《細胞呼吸》這一課,教師可以設計這樣問題:“清晨人們都喜歡到樹林中去鍛煉,認為那里空氣清新,對身體非常有益。請你根據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判斷這種鍛煉方法是否合理?并請試著分析其原因”。像這類問題,因為是以生活為背景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到生物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發他們解答問題的熱情,同學們根據所學的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識分析后發現,平時人們所習以為常認為正確的生活習慣其實并不合理,實際情況并非如平常人們所想象的那樣,樹木雖然能制造氧氣,但必須以光照為前提條件。在黑暗中,植物就不能制造氧氣,為了維持生命活動,還要通過呼吸作用消耗大量的氧氣。這樣,經過一夜的呼吸消耗,使得樹林中氧氣含量大幅度下降,如果這時到樹林中去鍛煉,對身體是沒有好處的。因此,晨練適宜在曠野中進行。像這樣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指出現實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科學性錯誤,學生們會切身體會到生物學知識對實際生活的重要價值,既增加了學習興趣,鞏固了所學知識,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生活的品質。
4.問題的角度和類型要多樣化
提問的角度不同,激發學生思考的效果截然不同。在設置問題時,應從不同角度力求新穎,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使學生聽后躍躍欲答。例如復習《細胞的增殖》時,如果提出:“細胞有絲分裂各個時期有什么變化?”。除設問域過大外, 問句概念還有歧義,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分歧。如果將問題聯系實驗觀察加以改進,使其新穎些:“有絲分裂前、中、后、末各期中核膜、核仁、染色體、紡錘體在高等植物細胞中的變化典型圖像,你能用語言把它們勾畫出來嗎?”。這樣換一種問法就能使學生跟著老師的提問去開動腦筋,也容易用自己的語言朝著已規定了的提問的目標去進行歸納、總結。
5.問題的提出應有足夠的等候時間
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生物學素養較不完善,對生物學的知識尚不能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程度。因此,教師除了在提出問題后給學生充分時間進行獨立思考、組織語言外,在學生交流時,還要有足夠的耐心,傾聽學生回答時,教師最好不要打斷學生的連貫表達,除非回答離題太遠。教師要容許學生說出教師預想以外的答案,尊重學生的思維成果,保護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對學生表述觀點遇到困難時提供必要的幫助。適當點撥不但是可以的,有時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學生對問題本身理解不透,教師可以適當重述問題、換個角度提出問題或解釋不懂之處;學生在答問時遇到的語言困難,教師可以提示關鍵詞語,學生的思路中斷時教師的“旁敲側擊”以保證學生的思路暢通。
6.問題的提出應有恰當評價
為了使提問真正地發揮應有的作用,學生答問后,教師一定要及時恰當地對其答案有所反饋,切忌對學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學生需要了解自己的答問究竟是值得稱贊還是有待改進,甚至應當糾正,因此,教師的評價用語不能一般化、公式化,要把對學生活動的真實感受傳達給學生,使評價用語形成一個等級系列,正確的回答應得到肯定,學生不完整的回答后應該加以鼓勵,并對答案作進一步說明、進一步探詢或轉向另一個問題。傳達給學生這樣的信息:教師已經聽到并權衡了他的答案。使教師的評價成為課堂教學真實交際的一部分。
教師要關注學生回答問題的成就感,即使是很小的進步也要給予肯定和鼓勵。問答過程中要多表揚、多鼓勵、少指責、少批評,要努力使學生獲得成就感,獲得學習生物學科的成功體驗。
總之,以提問的手段進行教書育人,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和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教學中設計一個巧妙的提問,常常可以一下子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使他們思潮翻滾,奔騰向前,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作者單位:福建省惠安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