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晰
【摘 要】 從動手能力的重要性出發分析當下中學生缺少動手能力的原因,并結合美術課堂實踐情況總結出四點在課堂上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動手能力;美術課堂教學;方法
一次,我要求學生畫一張彩色的畫來表達此刻的心情,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很多同學長時間不動筆,有的說“不知道從哪里開始畫”,有的說“不知道該畫什么”。這就說明學生不能將心情表達出來,心里有“貨”拿不出,自己干著急。
北宋詩人陸游有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說明了理論終究要回到實踐中去驗證。從藝術創作到家務勞動,從科學實驗到制作發明,都是培育創造力的途徑。不能把孩子困在題海中禁錮他的思想和雙手。
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在新課標的推動下成為教師在設計教學時的出發點和終點。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是美術課堂教學的宗旨。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有成效地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就是當下美術教師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中學這個階段是身體和智力都迅速成型的黃金時期。動手能力的發展能刺激大腦皮層機能的完善,大腦的完善又促進動手能力更加強大。如果錯過了這個培養動手能力的黃金時期,長大后差的動手能力將很難改變。
一、動手能力強弱現狀
前不久, 上海某區舉辦了一項物理教師實驗技能競賽,有一個用油膜法測分子直徑的實驗,實驗不需要任何先進儀器和方法,就是痱子粉、油酸溶液,然而就是這些簡單的東西卻難住了不少青年教師,很多人不知痱子粉怎么撒、油酸溶液怎么滴。實驗課開出率低、學生動手機會少、部分教師動手能力弱是事實。身為一線教師的我在美術課堂教學中也有很深的體會。例如七年級下冊的美術課本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十一節課中有八節課都是以學生動手體驗為主的內容,而且涵蓋了繪畫、設計的各個門類。可是,學生的動手能力仍然不盡人意。
一次,我讓學生用火柴人畫一個小故事,很多同學故事都精彩有趣,但是火柴人畫得卻差強人意。學生的火柴人不管是坐著,跑動著,摔倒了,都保持著萬年不變的僵硬的站立姿勢,缺乏動感和變化。
這些例子都說明了,中學生憑借生活經驗已經可以在創作中表達自己的思想,但是動手能力的缺乏讓他們無法將思想實現在紙上。
二、動手能力低下的成因
1.動手形式單一
七年級的美術教材中有豐富的內容,比如制作窗簾等。但是這些內容很難在平時的美術課堂中實現。學生在開學時會配給一個圖畫本,其他材料都要學生自己收集或者購買。比如面具制作這一課,需要學生自己購買硬卡紙,對于經濟拮據的學生來說根本不現實,上課的效果很不理想。因此絕大部分的美術課上,涉及到動手的仍是以繪畫為主。動手形式的單一讓學生很難產生濃厚的興趣,更不會帶來豐富充實的體驗和實踐經驗。
2.環境的影響
一位英國的中學校長在通過和很多中國的中學生交流后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中國學生能說會道,但是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比英國同齡孩子差很多。應試教育的環境下忽視動手能力的培養是必然。學生不會去驗證書上的知識是否真的正確,也不會提出新的想法,更別提在生活中如何運用所學。因為這些都和考試無關。
三、培養動手能力的方法
1.可行并靈活多變的教材內容
在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教師應創造出一套靈活多變、適合本校學生的新教材。例如《廣而告之》這節課,本應該讓學生使用電腦制作一張海報。因為本校的計算機房有限,所以我讓學生事前自己搜集海報然后在課堂上展出。市面上的海報很容易就能收集到,學生在課堂也展示了很多。在展示的過程中,同學們自己就開始比較,哪一張海報設計得好,哪一張不好。自己形成認識以后,我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一張海報。可以用水彩,水粉,彩色鉛筆,油畫棒等各種工具。沒有這些的話也可以只用黑筆來完成作業。學生在制作時相互幫助相互借鑒,也對各種繪畫工具有了新的體會。總結這節課,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貫穿始終,教學效果也好。
2.創造“動手”的機會
為了讓學生有興趣“動手”,我會設計很多機會讓學生參與。在學習《色彩的魅力》一課時,我為了讓學生多動手設計了一個環節。事先準備一次性水杯,水粉顏料等工具。學生一看到這些就躍躍欲試。我提問:“你知道顏色究竟有多少種嗎?試試就知道。”每組學生分到10個水杯和紅黃藍三色顏料,自己動手調和來記錄得到了哪些顏色。動手操作后,學生們得到了不同的結果。有的說有6種,有的說有7種或者更多。這說明學生不是不愿意動手,而是缺少機會。倘若沒有這次動手的過程,只是讓學生用彩筆畫色彩構成的作業,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3.否定不如激勵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喚醒、激勵和鼓舞。”“我畫得不好”,經常聽到的學生在動手畫畫前這樣評價自己。“好看難看都不是絕對的。”我習慣用這樣的話來回應他。只要學生愿意動手,不管結果如何都要鼓勵。在作業評價時,教師不僅要展示優秀美觀的作業,更要展示認真完成的作業。給這兩種作業同樣高度的評價和獎勵。當學生不敢動筆時,老師要及時地走過去,幫助他起筆,引導他思考。
4.想“動手”先“動腦”
要想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首先要提高“動腦”能力。例如《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課,學生需要了解什么是立體派。我先讓學生觀察畫中人物面部都有什么共同特點,學生會回答“側面臉上有兩只眼睛”等。然后讓同桌之間相互觀察對方的側臉并在紙上畫出。接著將學生畫的側臉和畫中的側臉比較,學生總結出兩者的不同。于是得出結論:立體派會將人物結構重組并幾何形體化。最后學生遵循立體派的特點,將之前寫生學生的側臉的作業加以修改,變成一張有立體派風格的創作作品。這樣的課堂安排,學生既動腦又動手,兩者都得到了鍛煉。
綜合所有經驗,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讓其更自主地參與課堂。培養動手能力、創造力已成為優化美術課堂教學、提高美術課堂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只有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充分地參與,才能提高動手能力,進而得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中國女性百科全書·文化教育卷.1995
[2]梁杰.實驗為何與課堂教學漸行漸遠[J].中國教育報.2013
[3]占雨婷.淺談美術教學中的鼓勵教學方法[J].景德鎮陶策.2012(01)期
(作者單位:徐州市東苑中學)